棲地保育專訪:螃蟹教授劉烘昌
訪談撰稿:詹志偉 主訪者:虞音蓓、顏端佑
圖片、審訂: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 劉烘昌教授
Q:請問老師主要推動哪一種棲地保育?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推動地呢?
A:由於我本身是從事螃蟹研究,所以比較關注的是蟹類的棲地保育問題,包括海岸及潮間帶的棲地保育。
我最早進行棲地保育工作是在新竹的香山潮間帶(圖1),當時我還在清大唸博士班。從1991年開始,我每隔半個月就到香山潮間帶觀察螃蟹一次,到了隔年,觀察研究才剛滿1年,就在某天的報紙得知香山潮間帶要進行開發。這個開發案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因為我才剛在那裡研究了一年的螃蟹,有了初步的成果,希望還能夠繼續研究下去,再加上香山潮間帶有一大群我很喜歡的和尚蟹,便促使我去瞭解這個開發案到底要做什麼事情。結果發現香山開發案標榜的用途說的很好聽,要開發海埔地做為高科技園區、住宅區及商業區等多種用途,但事實上卻是不可能實現。也因為香山開發案,促使我去瞭解整個台灣西海岸潮間帶的開發使用狀況,發現台灣西海岸潮間帶開發,早期是做為農業或養殖漁業使用,到後來才有住宅區及工業區的開發,例如1萬多公頃的彰濱工業區及布袋漁港附近的住宅區開發,使用情況大都不佳。像布袋的住宅區到現在都還是荒煙漫草,沒什麼人進駐,蓋好了幾百棟透天厝,但因為一次的海水倒灌淹水,造成沒人敢去住,只有極少數的人住在那邊。台灣西海岸潮間帶最早的開發是供農業使用,現在已不敷成本,而漁塭的開發則造成地層下陷問題,工業區及住宅區的開發也都是以失敗收場。
圖1:新竹香山潮間帶及地表活動的大量和尚蟹
當時我也詳細閱讀了香山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評估,發現內容是非常的粗糙,與事實差距頗大。例如香山潮間帶的螃蟹,我的研究記錄到33種螃蟹,萬歲大眼蟹及和尚蟹的數量都超過上億隻,但環評報告提到的種類卻只有6、7種,和尚蟹一隻都沒有記錄到,與實際情況落差太大了。香山開發案正式浮上檯面大約是在1994年,後來新竹鳥會等環保團體也陸續加入反對開發陣營,進行長期抗爭。當時我是以進行螃蟹研究,提出正確的數據來駁斥開發環評報告的誤謬,並且努力的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了一些反對開發的文章,透過這兩種方式來反對香山的開發案。2001年香山潮間帶正式成為野生動物保護區。這是我第一次參與棲地保育的經驗,當然我個人的貢獻很小,是因為很多環保團體及關心香山潮間帶的人的共同努力,才成功地阻止了這個不必要的開發案。
最近參與的棲地保育是屏東後灣遊憩區(圖2)的開發案。2007年後灣位在海生館南邊一塊約3.5公頃的土地在進行開發整地時,引爆了一個開發與保育的劇烈攻防戰。這塊地原本被墾丁國家公園規劃為「遊憩區」,地主為避免多年未開發被改劃為「保育區」而開始規劃開發,在整地過程中被一位在墾管處擔任義工的退休教師看到死了很多的陸蟹,於是向屏東教師會反應。這事件後來鬧上了媒體,引起社會很大的關注。我因為研究陸蟹的關係,接受了公共電視的訪問,並到後灣去實地走訪,也應邀參與營建署國家公園委員會的相關審查會議,就後灣遊憩區內陸蟹的重要性提出說明,做為國家公園委員審核開發計畫的參考意見。
圖2:屏東後灣遊憩區預定開發成為一間頂級旅館
我在2009與2010年執行墾丁國家公園的陸蟹調查計畫,進行陸蟹的資源普查,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21處海岸及三條溪流共調查記錄到蟹類7科39種,並將「香蕉灣海岸林」、「港口溪河口」、「溪子口至出風鼻間」及「後灣遊憩區」等四個地點,列為墾丁國家公園陸蟹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而「後灣遊憩區」經過多年詳細的陸蟹物種調查後,其陸蟹種類已從原本的7種增加為27種,與擁有世界上海岸林陸蟹種類最高的「香蕉灣海岸林」已經不相上下。之前後灣遊憩區的兇狠圓軸蟹(圖3)是台灣的最大族群,雖然這幾年的研究顯示高雄的援中港溼地有一個較後灣遊憩區稍大的兇狠圓軸蟹族群,但兇狠圓軸蟹仍是後灣極具代表性的物種,而且後灣遊憩區的兇狠圓軸蟹棲息在純淡水的環境,與其它棲息在半鹹水環境的族群有明顯生態上的差異。而後灣遊憩區亦是中型仿相手蟹、藍紫陸寄居蟹與奧氏後相手蟹在台灣西海岸地區的最大族群所在地,更是台灣西海岸唯一發現印痕仿相手蟹、紅指陸相手蟹、印度刁曼蟹、橙螯隱蟹與小隱蟹的地區。只可惜這些調查結果是在後灣這塊重要的陸蟹棲地被劃為遊憩區之後才知道的,無法在國家公園規劃之初時就將後灣這個區域劃設為保護區。
「後灣遊憩區」的開發爭議,從2007年三月初的整地造成陸蟹大量死亡鬧上新聞版面開始,到今年已經超過了八個年頭,政府機關、開發單位、民間保育團體與當地居民,耗費了無數的人力、時間與金錢,還在進行開發與保育的劇烈攻防,至今仍然未能解決問題。而後灣遊憩區的開發事件更凸顯國內基礎生態調查的嚴重不足,因此才會將重要的野生動物棲地規劃為遊憩區。
圖3:抱卵的兇狠圓軸蟹
Q:老師近期有從事哪些棲地保育的計畫嗎?
A:我研究的對象以陸蟹為主,但近幾年對鱟(圖4)蠻有興趣的,希望能夠為鱟的棲地保育盡一份心力。鱟是在地球上生存了四億五千萬年的活化石生物,目前在世界上僅存一科三屬四種,其中三種棲息在亞洲的東部及東南部海域,包括南方鱟、三刺鱟及圓尾鱟,在北美洲大西洋岸出現的則為美洲鱟。目前棲息在亞洲三種鱟的族群數量均不大,只有美洲鱟的族群數量較大,台灣地區有的是三刺鱟。
圖4:鱟是活化石生物,有夫妻魚的稱號
我是在美國時開始對鱟產生興趣的。2005年時,我在佛羅里達大學的佛羅里達自然史博物館擔任訪問博士後學者時;認識了動物系研究鱟繁殖行為的學者: Jane Brockmann,我跟著她一起去墨西哥灣的海馬島觀察鱟上岸產卵。海馬島在每年的3、4月大潮期間總共會有幾千隻鱟上岸產卵,當時我在一個晚上看到有幾百隻鱟一起上岸產卵的壯觀場面,讓我印象深刻。後來我又在5月底前往德拉瓦灣看鱟,德拉瓦灣是全世界鱟的最大族群所在地(圖5)。我在德拉瓦灣見到了成群候鳥爭食鱟卵的壯觀場面(圖6),讓我永生難忘,也從此對鱟產生極大的興趣。
圖5:美國德拉瓦灣美洲鱟成群上岸產卵
圖6:德拉瓦灣後上岸產卵時吸引大量候鳥來取食鱟卵
Q:能否為我們簡單說明目前金門鱟的棲地保育的狀況?
A:台灣地區目前只有金門比較容易見到鱟,但金門三刺鱟的生存也因為產卵棲地的破壞而變得岌岌可危。金門三刺鱟自古以來的主要產卵地是在后豐港沙灘。後豐港因為位於大金門、小金門中間,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西南風引起的風浪都被擋住了,是一個風平浪靜的海灘,符合鱟上岸產卵的需求。可惜後豐港地沙灘因為水頭碼頭與商港的興建而大部分被摧毀(圖7),殘餘的沙灘已經多年沒有人見到任何鱟上岸產卵了。
圖7:金門後豐港海岸沙灘已被開發破壞
鱟的生態情況很特殊,牠在高潮線附近的沙灘產卵,幼鱟在潮間帶生活,成鱟則是在沙質的淺海棲息。所以要保護鱟,需要維持這3種棲地環境的完整,才能維持鱟的正常繁衍。其中又以產卵的沙灘最為稀有,不僅砂的顆粒要大小適中,沙灘砂的深度要夠,還必須要風平浪靜。因此政府雖然在古寧頭地區劃定了800多公頃的鱟保育區(圖8),但古寧頭沙灘的地理位置及風浪情況並不適合鱟的上岸產卵,也從來沒有人在古寧頭沙灘看到鱟上岸產卵。
目前金門已經有超過10年沒有人看過鱟上岸產卵了。潮間帶目前還可以看到幼鱟(圖9)是因為人工繁殖的關係。漁民捕魚時偶爾會抓到成鱟賣給金門水試所,水試所利用這些個體進行人工繁殖出第一期幼體,再將這些人工培育出來的幼體釋放到浯江溪口、古寧頭等地的潮間帶。
圖8:金門古寧頭的三刺鱟保護區
圖9:三刺鱟的幼鱟
Q:古寧頭鱟保育區那邊沒有看到鱟上岸產卵,還有鱟在那裡嗎?
A:古寧頭鱟保育區的潮間帶有很少量的幼鱟棲息,是來自金門水試所的人工放流。根據金門水試所的資料,金門水試所這幾年放流了超過百萬隻的第一期及第二期幼鱟。不過,百萬隻的幼鱟只不過是來自10多隻母鱟的卵,有幾隻能夠長大繁衍下一代還很難說。而且,幼鱟喜歡的是較砂質的潮間帶,古寧頭的潮間帶太泥濘了,並不適合幼鱟的棲息,這也是古寧頭幼鱟稀少的原因。
Q:我們既然知道鱟的危機,為何不將牠列入保育類動物?
A:我想關鍵點在於牠的血液可以做成細菌的內毒素檢驗試劑,具有很大的商機。鱟是一個很有商機的生物,鱟血液做成的乾燥試劑粉末
1公斤價值40多萬台幣,有「藍金」的稱呼。三刺鱟是體型最大的鱟,1隻鱟的血液製做成的乾燥試劑價值約1萬元台幣。我想這應該是政府一直遲遲沒有把三刺鱟列為保育類動物的主要原因。一旦把鱟列為保育類動物,可能就無法再抽牠的血做試劑了。
Q:老師在台灣觀察開發對於棲地的破壞,對哪些印象特別深刻?
A:我是研究潮間帶及海岸的螃蟹,所以對潮間帶及海岸的開發破壞特別印象深刻。台灣西海岸潮間帶又寬又廣,一直都是政府進行各種開發的首選。而各式各樣的開發也從未停止過,到現在都還有離島工業區及各種大、小漁港的開發。早期的西海岸開發都是以抽砂填海的方式進行,不僅填掉了進行開發的潮間帶,也將周遭的潮間帶一起破壞掉。
我在1994年5月的時候,因為香山潮間帶開發案的關係,決定把整個西海岸進行一個巡禮普查,了解台灣整個西海岸的現況。當黃昏抵達濁水溪河口南岸的潮間帶時,發現這邊因為台塑的六輕開發案,潮間帶已經被堤防圍起來了,但尚未進行抽沙填土。整個堤防內潮間帶住了滿滿的招潮蟹,數量可能有上億隻。這些招潮蟹在黃昏時都拼命地揮舞大螯求偶,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看到這一幕,想到這些螃蟹都已經是死路一條,讓我與朋友兩人都癱坐在地上,難過萬分,連拿起相機拍照的念頭都沒有。第二天到麥寮南邊的三條崙潮間帶,在潮間帶見到數以億計的和尚蟹,才讓我失落的心獲得撫慰,再度興奮起來。只是沒想到六輕是以抽砂填海的方式進行,所以整個周遭潮間帶都受到影響。幾年後,我再到三條崙海邊去看和尚蟹時,因為六輕抽砂填海的關係,之前千軍萬馬的和尚蟹早已消失不見。
西海岸潮間帶棲地的改變還不止是受到直接開發地破壞。除了抽砂填海會影響到周遭海岸外,內陸的開發建設也會影響海岸潮間帶。我們蓋了許多水庫、攔砂霸,導致大部分的砂石都被攔截到不了海岸,許多海岸因為獲得不到砂源補充,變成侵蝕海岸,導致潮位下降,而流到大海的混濁泥漿水沉澱下來地是黏土顆粒,改變了整個西海岸潮間帶環境。西海岸以前有比較高比率的沙質海岸,因此有大量和尚蟹、斯氏沙蟹(圖10)等物種,我估計以前的西海岸潮間帶和尚蟹有10億隻以上,但現在我看到的最大族群在後龍溪河口,只有幾十萬隻不到。在西海岸我看到數量明顯增加的種類只有萬歲大眼蟹,因為牠需要爛泥巴地。這也是棲地保育的一個很好例子,棲地改變了,會有生物受害,也會有生物受利,萬歲大眼蟹便是西海岸環境改變後的得利者,像雲林芳苑、大城的幾千公頃的爛泥巴潮間帶都變成是牠的地盤。
圖10:成群的斯氏沙蟹
Q:推薦棲地保育相關的網站?
A:我用「棲地保育」4個字上網查詢相關的中文網站資訊,發現只有林務局的自然保育網裡面有提到較多的棲地保育內容,但主要是介紹台灣的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育區。其它的中文網站只有零星的文章提到這個名詞。棲地保育的觀念很重要,但卻很少被深入的探討,這也是我們需要更努力的地方,讓大家都能夠有正確的棲地保育概念。
劉烘昌簡介:
現任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為甲殼類生物學、生態學。 長期投入冷門的陸蟹研究,多年來陸續發表許多新種及新紀錄種陸蟹及陸蟹生態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