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看聽之後--防災教育輔導訪視有感

建國國小 劉文章

  

    自日本331複合型大災難之後,防災教育議題備受重視,教育部防災校園網絡建置與實驗計畫更積極推展,也由於承辦業務,所以接觸防災的層面更廣,獲益更多!尤其從幾位指導教授的協助及訪視中,學習到不少防災的專業技能、知識與態度,對防災教育也更深入了解。
    在本次防災輔導訪視中有幾點深切的體會或可做為借鏡:

組織計畫與宣導上:
    學校對防災教育的重視與否,其實很容易感受的到,尤其是防災素養中的防災態度與學校是否有擬定防災相關組織或計畫或開了幾次會、做了多少宣導場次,似乎更為重要。因為防災教育如果沒有從基本防災素養中對防災態度的重視來看,就算每位教師、學生都知悉相關災防技能與知識,等到真正大災難來時,沒有警覺性、不知所措或慌亂更容易造成傷亡!
    其次,防災是全體總動員的,市府雖然函文各校必須在每年三月、九月舉辦一次疏散避難演練,但演練顧名思義就是要在多次練習的過程中,熟悉疏散避難的路徑及應變組織啟動後的相關作為,但環觀在演練過程中,確實有學校認真要求成員確實做到,但也有學校光是一個避難疏散就有不同的作法聲音,讓各校承辦人不知如何是好!甚至非其處室業務各行其事,雖有配合但仍草草了事能看不做、能閃更能躲,這其中關鍵應該在學校領導者的重視與否,如果能重視那處室是分工的,如教務處在課程教學融入、學務處針對推動與宣導、總務處在硬體設備的充實上,輔導處納入社區資源體系的協助等,就不會有這等現象發生。

 


災防教學與活動上:
    防災教育的成功,其中教學更是關鍵,教育部花了很多人力建置的「防災教育數位平台」,再多次的教師訪談中得知,真正有去應用者仍為少數,這也證明如果不把「安全教育」列為比知識學習更重要的層次來要求時,有幾位教師會在現階段這麼多且龐雜的課程中,去真正實踐課程融入,而這也或許是目前教育主管單位常常一有與自己業務相關的評鑑,就要學校列入融入課程,融到教師不知所措,融到乾脆沒看到,何況教室的王國,教師最大,教學活動主導權仍在教師,安全或防災等如無實質的規範或比照環境教育立法要求基本的參與,最後,教學專業自主權還是凌駕一切,願意真正去關切、實踐者寥寥無幾;甚至防災輔導訪視一過大家還是遺忘這個豐富的知識平台。
    這點也同樣印證在防災教學情境的布置或防災學校首頁的建置、防災相關的研習,如果這些是必要,那任何一種訪視其相關的都必須列入,學校簡直是大雜匯,牆壁到處都是各種教育宣導。當然,訪視過後我們也一再反省,要把學校當作是教育場所,還是菜市場、廣告公司到處貼滿訊息,而這其中最大關鍵,我想是學校行政、教師們該捫心自問是否重視防災教育這個議題;如果有,那這些絕對是附帶的學習成果,方便的資訊提供及隨時的提醒;如果沒有,那這些相對就變被視而不見的拼貼而已。重視與否不是斤斤計較貼了多少!做了多少!相對地輔導訪視成員也不會真正去數貼了多少張來評等第;目的還是以落實教育宣導為第一要務。

災防應變與運作輔導上:
    在實務運作過程中,避難疏散是各校必做的項目,各校也似乎依教育部規劃的版本努力執行,但真正落實到細部的討論,我們發現真是問題重重。例如:教師真正知道自己學校的潛勢災害是什麼嗎?學校疏散地圖依什麼規則規劃出來,除了教室外其他地點如何疏散避難?科任課、下課、雨天、學校校長或防災處室承辦人員不在時發生災難,應變組織如何啟動?大災難來時家長湧入學校與救災行動、交通等如何管控?越想越多問題,越考量有越多細節必須教職員全體一起有共識。然而,多數學校為怕耗費太多時間、人力,也僅止於例行性的完成一項任務,把防災疏散避難這件事做完而已,後續的相關討論似乎都無疾而終,甚至沒時間再去做相關缺失的改善。
    運作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災害來臨時,「自助」、「互助」後,一段時間後才會有防救單位的「他助」,學校設定消防隊都會到校那是錯誤的,在大災難時,自助、互助為重,因此學校與社區應保持一個良好的關係。另外學校在這些災防演示過程中,還有一個大環節就是社區的資源引入及關注社區的大環境潛勢災害,是大家所遺漏的。一來社區的動員不易,通常大家會認定這是里長或區公所應於災難來時整合人力、資源後,才會進駐學校,而奇怪的是很多學校大家的認知也都知道學校是避難所或收容所(似乎是理所當然),但在實質上很多學校主其事者,皆不知自己學校被設定為收容所或避難所,就算知道,那器具呢?該有的設備在哪裡?一無所知!其次,社區與學校是一體的,社區有淹大水、土石流的潛勢災害,難道學校可以置之度外,如果認為學校沒有演水或土石流等就不必關心嗎?那很容易形成一個孤島效應的。


創新與績效上:
    防災教育因為被列為重點項目在推展,尤其新北市每年至少二次的演練,如果在方式與內容上不做調整或變化,最終學校成員一定會覺得枯燥乏味;這點我們跟日本就有很大的差異,據日本留學回國的邱教授就指出:日本還每月都演練呢!但因日本常有地震災害,所以該國自上而下皆將演練視為理所當然,但反觀我們常因上級指示要做成果評鑑訪視,所以不得不做,這是值得省思之處。
    其次,防災內涵多(有地震、颱洪、土石流、海嘯、火災、核災等),如何將這些與不同的人結合,變成新穎活動,這就是創新,例如:有的學校結合土石流與社區共同演練、有的學校與社區運動會結合、有的學校與地方重大設施如核能所結合,辦理區域性的核能演示等,而非僅止於地震與消防隊的火災演示而已。甚至誠如李文正博士所言,從國小國中至高中大學等,應有不同的演示內涵,否則從國小到大學天天上演同一齣戲碼,不煩也變煩了!這的確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