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氣候變遷看臺灣的海岸變遷問題

文、圖: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教授  許民陽

者簡介:

許民陽,現任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教授,主要專長為海岸變遷、構造地形學、環境解說、地景欣賞與保育、防災教育等。二十餘年來一直任職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從事地球科學教育、環境教育與科普教育方面的師資培育工作。帶領學生與在職教師上山下海,認識國內外多樣化的地景與生態,體驗地景與生態之美。爬高山、攝影與旅遊為公忙之餘主要的嗜好。

前言
    海岸地帶位於海陸交接之處,其地形變遷為各種外營力地形變遷中最急劇的一種。因為它同時受陸地上風化、侵蝕、搬運、堆積(河流、冰川、火山活動等)、崩壞作用(山崩、地滑)、地盤下陷或構造運動上升等作用的影響,更受到海洋的海底形態、波浪、潮汐等控制,異常氣候常造成的豪雨、強風、激浪等都直接衝擊著海岸,改變它的地形。近年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山坡地區的墾拓、河川的攔水築壩供發電灌溉、沿海地區的開發工業區與養殖,港口、漁澳、防波堤及突堤的闢建,都影響下游海岸地區的堆積與侵蝕,使海岸的地形變遷更增加許多複雜的變因。
    一般說來,海岸地區的地形變遷,若是堆積或地殼上升而增加土地,可說是一種建設性的變化,由此可拓展人類的生活空間,例如臺灣西部主要生存空間的西部及西南海岸平原,就是數萬年來向西注入臺灣海峽的河川快速沈積的產物。另在本島的花東海岸,地殼的間歇性上升造成數段海階,先民隨即在此墾拓,留下許多史前文化遺址,這些遺址與海岸變遷實有密切的關係。
但是相反的海岸後退卻是一個破壞性的變遷,隨著海水的入侵,或風暴激浪的衝擊,沿海陸地不斷地崩毁或淹没,不但國土流失,財物損毁、生命亦為之不保。不但構成最常見的一種海岸環境災害,也是全球性最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

花東海岸後退,農田不斷流失


全球氣候變遷與海岸變遷
    近幾十年全球氣候變遷產生的極端劇烈氣候正不斷衝擊海岸的環境。以臺灣最常見的颱風為例,大氣暖化及海溫上升造成的颱風威力加強,降雨強度及累積雨量增加,造成高山地區不穩的坡面崩壞及土石流,隨之而來的逕流將這些崩壞的物質携帶入海,固然增加堆積於海岸或河口的漂沙,提高海岸的穩定性,但這些被逕流搬運帶入的崩壞物質,大部份沈積在河床上,携入海的僅占一部份。以莫拉克颱風為例,在高屏山區降下超過三千公厘的雨量,造成重大的災損,但崩壞的土石大部份堆積在高屏溪流域的河床上,甚至達10-20公尺的高度,高屏溪口向外堆積延伸並不顯著。
    此外颱風帶來的海水面上升,引發的暴潮,常沖毁海岸工事及造成沿海地區海水倒灌,因地勢低漥難以消退,甚至長期積水,造成鹽化的濕地,無法回復成可耕種的良田。雲林縣口湖鄉的下湖口因地勢偏低,超抽地下水而致地盤下陷,本易積水,又加上1986年韋恩、艾貝颱風及1996年賀伯颱風,引發的暴潮造成海水倒灌,現今已形成一廢耕的「成龍溼地」即為一例。颱風強大風力產生滔天巨浪,在臺灣東海岸的記錄可達20.5公尺(1990年歐菲莉颱風,花蓮港波高記錄)常越過防波堤或消坡塊,造成急劇的侵蝕、崩壞與後退,花東海岸的侵蝕後退大部份為此因素所造成。

颱風暴潮使海水倒灌積水不退形成的「成龍溼地」

花東海岸遭颱風強浪侵蝕,都蘭海崖不斷崩毁後退

全球暖化造成的高緯度冰帽及冰川快速溶解,加上海水變暖產生的熱膨脹效應造成的海平面上升,逐漸淹没海岸低地,也增加了海水侵蝕的能量,並造成土地及地下水鹽化,更是全球海岸都無法逃避的變遷趨勢。且臺灣目前海面上升的速率年達2.51公厘,已高於世界海面上升每年平均的2公厘平均速率。

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高度也有加快的趨勢,例如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1955年的第二次報告指出至2100年,全世界海平面將可能上升約50公分,但2007年的第四次報告已修正為59公分,今年927日公布的第五次報告已提高到82公分,更使海岸低地區的地形變遷更加嚴峻。據估計若海平面上升1公尺,臺灣西部可能會有五分之一的土地會淹没,尤其在地盤持續嚴重下陷的地區。世界上許多海拔地勢低的國家如馬爾地夫、吐瓦魯將慢慢沈淪而消失。


臺灣的海岸變遷現況及問題
    近幾十年來影響臺灣地區海岸地區地形變遷的另一因素為人為開發與利用,如水庫及攔沙壩的修建,各類漁港、工商港、濱海工業區、電廠(含附屬港口)、廢棄物處理廠等已林立於海岸上。沿海養殖漁業的超抽地下水及農業灌溉的大量取用地下水,引起的地盤下陷等也是臺灣地區海岸變遷的主因,尤其是西部及西南部海岸尤為嚴重。

觀音鄉大潭火力電廠興建港口突堤造成南側岸後退


在上述影響海岸變遷的自然與人為因素開發的雙重影響下,根據近年來的調查,臺灣地區的海岸線除了北部及東北部的岩岸,南端的珊瑚礁海岸,以及修築海堤及消波塊保護的海岸段外,其他地區的海岸線,如西北、西部、西南及東部海岸均呈逐年後退的情況,沿海地區的海灘、農田、家園不斷流失淹没,海崖不斷崩退,沿海公路也因為海岸後退、維修費用過高而放棄,路線陸續內移,如花東海岸公路由日據期至今某些路段已第三次改道。
    海岸變遷除了衍生國土流失,經濟受損的實質損失外,也衍生一些難以想像的社會問題。近五十年來海岸後退最嚴重的花東海岸就出現兩種案例:其一為一位長濱鄉的農民位於海岸的田地被侵蝕流失後,建了一艘排筏出海捕魚,因未申請漁民證而被海防取締,很無奈的抗議道:「我的田地已在大海裡,為什麼不能在我家的田裡捕魚!」。其二為花東地區的銀行都有銀行空有抵押品的案例,因為東海岸若干居民把土地拿到銀行辦理抵押貸款,幾年後無力償還,銀行向法院聲請執行拍賣抵押品,銀行人員帶著法院執行人員查封,卻找不到土地在那裡,問貸款人土地位置,貸款人指著海邊說:「在那邊,土地已被海浪侵蝕掉,已變海啦!」這不是笑話,已退休的周姓行員說,在他手裡及某銀行的同業,都遇到好幾十件相同的情形,銀行成為空有抵押品的「他項權利證明書」的受害者,貸款地主也是空持「土地所有權狀」被害人,這就是東海岸居民傳奇的真實故事。

花東公路鹽寮船澳南側公路下方原有大片田地因海蝕而消失,農民空有土地權狀


海岸變遷的因應與調適
一般而言,海岸變遷的因應方法有非工程措施與工程防護兩類方法。非工程措施包括加強海岸海象包括波浪、潮汐、海流的監測調查與建立資料庫,藉此建立潛勢災害地區的預警系統,繪製防災地圖及規畫避災措施。另一種作法為調整土地利用形態設置緩衝區,如英國於2005 年起開始推動「還地於海」的計畫,把原本圍墾於海岸地帶的海堤拆除,回復成為潮間帶、溼地及潟湖,海鳥及其他生物也回歸棲地,重新恢後為海岸自然的生態系。不但可成為自然與海岸人為開發地帶間的緩衝區,對減緩溫室效應,間接減少海岸變遷的衝擊也做出了貢獻。但這種作法大概在地廣人稀,海岸土地利用不密集的地區才較為可行。澳洲即為一例,在該國地廣人稀、風急浪大的南部海岸,幾乎不予干涉地讓海水的力量發威,造就出多樣化的海崖、海蝕柱,美不勝收的大洋路侵蝕後退海岸。

澳洲南部大洋路海岸,自然侵蝕後退造成多樣化的海崖與海蝕柱


工程防護的因應方法則大部份以硬體的建設為主,最常見的為海堤加上消波塊,阻擋海浪並消弱波浪能量。或興建離岸堤、削弱海浪的力量,並在離岸堤與海堤或沙灘間增加沈積物的堆積。或興建突堤則可調整海岸與波浪的侵入角度,降低波浪及沿岸流的能量降低侵蝕,並攔截漂沙。海灘及沙丘也可以設計編籬定沙或種植耐鹽的海岸植物穩定風吹沙及活動沙丘,減緩侵蝕與移動。
    上述的硬體防護工程短期內雖可抵擋波浪的侵蝕,但堤址會因波浪的反射,造成海堤前方的沖刷,常使前方的海灘消失。因此,在未來須長期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的海岸管理方式,最好是先評估非工程措施與工程防護兩者孰輕孰重,或讓海岸回歸自然平衡,才是今後解決海岸變遷問題的良方。

海岸後退常用硬的工法防護工程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