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影幢幢─復興國小蝴蝶校本課程的回顧與展望

新北市中和區復興國小 呂晟智


五月五日是一個週二的下午,一整天的滂沱大雨讓校園內的空氣帶著一點濕涼,位於一樓的某個角落,有著反常於上課時間的熱鬧氣氛。低年級的孩子們在生態教室內聽完了台上志工的解說後,五人一組在教室內及走廊外參加各個闖關關卡。由學校及樂齡中心志工擔任關主的關卡,從寄主植物配對、蝴蝶拼圖到小小定向活動,孩子利用早自習影片及志工解說所獲得的知識,與夥伴們一同討論、解決關卡的小小挑戰。快樂的笑聲與討論的話語交織成豐富的生態學習饗宴。

這個歡樂的場景是新北市中和區復興國小於五月份辦理的「牛埔山蝴蝶週」活動實況。復興國小是一所位於新北市中和區、鄰近景安捷運站的中型小學。學校雖然位於市區內,但校園後方連結著過去被稱為「牛埔山」的丘陵小山,被綠色的山林環繞。其上的步道連接烘爐地、圓通寺等景點,讓復興國小同時具備了都市小學的便利以及山區小學才能擁有的天然生態資源,這個得天獨厚的環境相當適合發展在地的生態教育。筆者自2009年起,有幸在此服務,並參與了復興國小這幾年來努力推展的蝴蝶生態教育課程,也藉由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


草創、發想與實踐

故事要從從七年前、筆者尚在其他學校服務時談起。當時校內有一位對於蝴蝶生態有著濃厚興趣的邱義謙老師,經常在班級內飼養蝴蝶幼蟲,並與學生一同觀察蝴蝶的生態,也在教室外的空地種植了朴樹、魚木、柚子等常見的寄主植物,吸引了不少在牛埔山上的蝶兒飛臨產卵,觀察蝴蝶幼蟲成了十分受到孩子們歡迎的活動。當時本校施麗玲主任正接掌教務處的職務,對於生態教育相當有興趣,三年級的兒子又剛好在邱老師的班級,兒子描述的蝴蝶羽化過程實在有趣。「辦一個讓全校學生都能觀察蝴蝶的活動」這個構想漸漸在施主任腦海中成型。

於是在2008年,施主任邀請了邱老師,與課研組長應雅鈴老師一同規劃。選擇了校園內常見、外型也美麗的金斑蝶/樺斑蝶作為主角,進行了第一次的蝴蝶週活動,主題定為「金衣舞孃樺斑蝶」。活動舉辦的並不算盛大,僅透過簡單的闖關活動與盆栽幼蟲觀察,讓學生認識這個美麗且脆弱的小昆蟲。沒想到獲得還不錯的回應。這個嘗試也讓主事的三個人有了自信,並且相約明年以鳳蝶為主題,繼續辦理蝴蝶週的活動。

筆者因為原校超額的關係,在2009年進入復興國小任教。在進入復興國小之前,就參加臺灣蝴蝶保育學會擔任解說員多年,對於蝴蝶的生態知識與環境的交互關係有較多的瞭解。經過施主任的邀請也一同加入這個小小的團隊,一同規劃第二年的蝴蝶週活動。任教於高年級、教學經驗豐富的曾惠忠老師雖然即將退休,但因為對蝴蝶也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在團隊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力量,曾老師在隔年退休後便加入臺灣蝴蝶保育學會擔任解說員,其精湛的解說功力以及對於課程的豐富經驗,讓學校的校本課程顯得更有主軸與架構。除了這些核心老師外,也有數位低中年級及科任老師參與,一同合作發想活動及參與討論。復興國小的蝴蝶社群也就在這個和樂的氣氛中漸漸成型。

這一年的主題「鳳蝶」大型而美麗、被大家視為是最「典型」的蝴蝶樣貌,且許多種類的幼生期以樟樹、含笑花、柑橘等常見植物為寄主,相當適合做為蝴蝶週的主題。但這個剛起步的社群在這次蝴蝶週遭遇了比較困難的問題,就是寄主植物盆栽的數量實在是不足,教務處想了兩個辦法解決這個難題:首先在上學期便進行「種子招募」活動,宣導學生把家中吃柚子、橘子、柳丁等柑橘類植物後的種子蒐集並交到學校進行柑橘類幼苗栽種,其次是在下學期期初進行「金桔盆栽募集」活動,讓孩子把家中在過年買來添喜氣的金桔盆栽送到學校來,兩次活動讓學校約有50盆左右的柑橘類植物,解決了寄主盆栽的問題,也讓學校往後在推動教室蝴蝶生活史觀察活動時有更充足的資源可以使用。


雖然有了充足的寄主植物,盆栽的放置地點與後續的管理也是一大考驗,恰好學校教學區與操場間夾了一個已經廢棄一陣子的「小花鹿劇場」,這個空間頗為合適,於是教務處與總務處合作將這個空間建立成小小的「復興蝴蝶園」,設置了花台、爬藤植物架、定時灑水器等設施,讓所有盆栽在這塊空地上健康的生活著,雖說這個蝶園平常並沒有設立網室並特意飼養蝴蝶幼蟲,平常也不見數量眾多的蝴蝶身影,但因為學校與山區十分的接近,所以三不五時就有蝴蝶媽媽跑來下蛋,而這些自然生產在盆栽上的幼蟲也成為學生就近觀察的好對象呢!

解決了盆栽的問題後,接著就是進行活動的規劃設計,在基本的闖關外以及讓學生,這次活動並徵求志工媽媽參與擔任解說員,透過生動活潑的解說讓學生瞭解了鳳蝶的基本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進行闖關活動。除了每班固定參加的解說闖關活動外,這次鳳蝶週並加入了「校蝶票選活動」,將花鳳蝶、青鳳蝶、黑鳳蝶、大鳳蝶、琉璃翠鳳蝶等幾種外型美麗、且復興國小常見的鳳蝶作為投票對象,讓孩子們仔細觀察並投下手中的一票。這次蝴蝶週的活動也成為未來復興國小蝴蝶週的典範。藉由解說板、海報及志工進行前半節的解說,後半節則由志工擔任關主,讓孩子闖關並蒐集闖關章的模式成為日後蝴蝶週活動舉辦的基礎。


成長、學習與服務

往後的幾年,復興國小開始從既有的闖關及解說模式基礎上發光發熱,2010年的「魚木三寶」主題是以粉蝶科以魚木為寄主的橙端粉蝶、異色尖粉蝶、纖粉蝶為主角;2011年的「榕樹三劍客」則是以榕樹上的網絲蛺蝶、異紋紫斑蝶、圓翅紫斑蝶為主題;2012年我們以蝴蝶中體型最小的灰蝶科為主角,主題定名為「七彩小灰蝶」,找了七種復興國小常見、並且分別代表彩虹七種顏色的七種灰蝶為代表;2013年的主題「快閃一族」則是介紹了蛺蝶科中取食朴樹的閃蛺蝶亞科蝴蝶作為主角,2014年我們決定將蝴蝶中外型最不受青睞,但生態習性也很有趣的弄蝶科作為主題,並將這個蝴蝶週定名為「蝶影忍者」,於是從鳳蝶週開始至今的六個不同主題,剛好可以讓學生從一至六年級分別認識不同類群的蝴蝶,瞭解其生態習性,並漸漸喜歡上包括「毛毛蟲」在內的蝴蝶生態故事。

 

 

蝴蝶週的概念讓孩子逐漸喜歡上蝴蝶後,校內想要飼養、觀察蝴蝶的孩子數量開始增加,很多孩子原本就對昆蟲與生態很有興趣,施主任與應老師也希望可以設立蝴蝶園小志工來提昇孩子的能力,於是蝴蝶園小志工便在2009年正式成立,由邱老師與筆者一同進行教學,在早自習時間利用投影片進行認識蝴蝶課程,內容包括蝴蝶的分類、生理構造、生活史、生態行為、天敵與防禦型式、棲地與保育、寄主植物認識等主題,透過許多的例子與影片,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與討論,有時也帶小志工們到蝶園栽種澆水,或在蝶園內觀察蝴蝶幼生期。

隔年新北市開始推行週三下午全天課的「活化課程」,於是我們也將蝴蝶園小志工設置於為活化課程,有整個週三下午的時間可以運用讓蝴蝶課變的更加彈性與多元,利用這個時間可辦理許多戶外課程,增加學生的野外觀察經驗與視野,這幾年下來蝴蝶園小志工的足跡踏過了動物園昆蟲館、植物園、富陽公園、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牛伯伯蝴蝶園、建安國小、新北市環境教育中心等。而位於復興國小後方的牛埔山更成為孩子們野外觀察的絕佳場域,每隔兩週一次的上山是孩子最期待的活動,後山的迎日石、國旗嶺、中興公園、楊桃亭等地都是孩子們耳熟能詳的地名與回憶。


除了到各地進行觀察外,利用校園內的寄主植物飼養毛毛蟲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力,校園內的榕樹、樟樹、龍眼、忍冬、黃椰子、金桔、魚木、黃花醋漿草等植物都是學生們觀察與尋找的重點,飼養常見的網絲蛺蝶、青鳳蝶、靛色琉灰蝶、紫徘蛺蝶、花鳳蝶等,如何營造合適的空間讓寄主植物保持新鮮、幼蟲也能健康的成長並羽化成蝶,是蝴蝶園小志工必須學習的能力之一,透過飼養而觀察到的幼蟲成長過程也是十分珍貴的經驗。

除了學習,服務的過程也是蝴蝶園小志工課程十分重要的一環,除了平常的澆水、清掃落葉外,蝴蝶園小志工在蝴蝶週活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每年蝴蝶週開始進行前,蝴蝶園小志工便會利用課餘時間分組討論並製作解說牌,並排演蝴蝶話劇或在學生朝會上登場對全校師生解說;參與教育局、環教中心或其他教育單位的活動或擺攤時,這些小志工們又成為熱情的關主,負責與前來闖關的大小朋友互動;學校辦理遊學課程供外校學生蒞臨參與時,這些孩子們也會帶領著外校學生,協助他們完成學校的定向運動關卡、生態體驗活動等,總體來說,這些小志工們的服務範圍不僅只有蝴蝶園,包括校內與校外活動都是孩子服務的時機,藉由這些活動,不僅在於實踐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體驗服務的快樂,更在活動過程中學習待人接物、與人相處的能力。


收穫、心得與省思

匆匆七年已過,原先任職於教務處的施主任轉換至輔導處,由鄧好周主任接續教務處工作,原本擔任課研組長的應老師也從去年起轉換跑道擔任高年級導師,由陳榮星老師接任,繼續推動校內的蝴蝶週校本課程活動。

2015年五月,復興國小進行第七度的蝴蝶週,主題為「蝶影忍者-弄蝶週」,將主題定位在相對來說「外型沒那麼吸引人」的弄蝶是一個新的挑戰,如何讓孩子從看到弄蝶時覺得「這個蝴蝶不漂亮耶,它們是蝴蝶嗎?」的感覺,透過解說與活動,讓孩子的印象轉換成「原來弄蝶也有許多特殊的生態行為,真是有趣」,是這個活動希望達成的主要目標。

經過討論,我們挑選了七種常見的弄蝶黑星弄蝶、蕉弄蝶、竹橙班弄蝶、禾弄蝶、薑弄蝶、臺灣瑟弄蝶及綠弄蝶,這些弄蝶大部分的名稱都涵括了寄主植物的提示(竹、蕉、禾、薑),顯示了蝴蝶與植物的關係,且這七種弄蝶分別代表了「都市、鄉村、草原、森林」四種不同的環境,讓孩子體會不同環境因子與植物組成會影響了不同弄蝶的分佈,活動中並透過介紹弄蝶的特殊生態習性來提昇孩子對弄蝶的興趣,例如弄蝶彷彿西式糕點般美麗的各種蝶卵、幼蟲可愛的頭部花紋以及其築蟲巢的特殊習性,都是吸引孩子注意的特色。

蝴蝶園小志工成了道具製作與解說排演的主角,孩子們在陳榮星老師的指導與帶領下,拍攝了「復興國小蝶蝶不休新聞網-弄蝶週特別報導」影片,片中小志工可愛而風趣的主持內容,以及針對弄蝶詳細的介紹,讓各班級在闖關前的就有了基本的概念,學習單則由邱老師進行設計,大家討論出以「小書」作為學習單的設計形式,未來能夠保存當作一本小小地弄蝶筆記,新進的自然科科任鐘緯珊老師則進行闖關題目的設計,筆者則進行解說志工的培訓,已退休的曾老師則支援課堂解說,也同時將解說技巧示範給現場的志工。

整個活動的過程期待帶給孩子的不僅是對於弄蝶的外型與生態的認識,更重要得是能夠藉由其活動建立蝴蝶與植物、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概念,讓孩子把視野從單一生物放大至整個生態系,並瞭解生態的保育絕對不是只有保育美麗的物種,而是應該維持整個生態系的平衡與永續運作,如此才能達到保育的效果。

蝴蝶週進行至此,其實在運作上已經有了成熟的模式,而且主題也足以讓每年進入復興國小的孩子能夠年年都認識不同的蝴蝶,爾後復興國小團隊要思考得是如何讓課程與活動更加貼近「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育」的概念,並在各關活動中強化這些概念,是團隊可以持續思考的議題,而在蝴蝶園小志工的部份,在蝴蝶知識與解說能力之外,我們可以更加強的是孩子對於生物保育議題上的敏銳度以及對於基礎科學問題的邏輯性與探究能力,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繼續努力的部份。對於蝴蝶社群來說,則是透過牛埔山的踏查與對於課程、活動的討論,更加精進對課程與牛埔山蝶相的瞭解,也能為未來的蝴蝶校本課程注入更多的能量。

整體來說,復興國小的蝴蝶校本課程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實踐,已有了一些小小的成果,這些成果帶給我們的喜悅並絕大多數不是來自於活動的數量或著報告上的有形文字,而來自於孩子探索時好奇的表情,以及侃侃而談蝴蝶時興奮的眼神,這些無形的鼓勵讓我們覺得推動校本課程是值得而有成就感的。雖說臺灣社會目前的氛圍在生態保育的重視上仍然落後於經濟發展與區域開發,國人普遍的也未將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視為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我們仍期許未來蝴蝶課程年年的持續進行,能為每一個參加過活動的孩子注入小小的保育種子,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漸漸的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