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魚兒水中游─談原生魚類保育
新北市環教輔導團研究員 焦妮娜
前言
台灣生物約十五萬種,約佔全球物種數1.5%,其中約三成為台灣特有種,是個生物多樣,自然生態環境優質的寶島;但因海島型獨特及脆弱的生態系統間環環相扣,任何外來種的侵入,皆可能威脅本土動植物及微生物,造成物種減少或滅絕。而台灣水域中外來種魚類猖
獗,正是破壞水域生態,造成台灣河川原生魚種日益減少,水質惡化的主因。
歸納外來物種所以在台灣處處可見,原因不外以下幾種:
1.農業或貿易行為引入
2.具娛樂及觀賞價值
3.生物防治所需
4.偷渡
5.科學研究所需
6.原來棲地改變
7.放生,宗教儀式中被人們放生的動物
水域不速之客—外來種入侵
追溯台灣水域所以外來種魚類充斥,除了觀賞魚,魚塭養殖經濟食用引進外來魚種,更是主要原因之一;魚塭養殖魚中常見的外來種有鮭魚、日本禿頭鯊、鴿鯊鯔、牛尾魚、鑽嘴魚、雙邊魚、海龍、蛇鰻等。
而外來種魚中最可怕的,則是合稱為入侵台灣河川的「三劍客」─琵琶鼠魚、泰國鱧魚和吳郭魚。因為這些外來客生存的本事很大:耐汙性、護幼存活能力超強,特別是泰國鱧魚及魚虎的凶猛掠食特性,台灣河川新霸主非其莫屬。
河川水質監測的生物指標─原生魚
在水質監測方式中,從河川中有那些魚類來判斷水質,正是所謂的水質生物指標方法。河川魚類調查,不但可藉洄游性魚種存在與否及魚類生物指標,直接反映河川水質好壞。且較河川理化水質評估方法(RPI)更能反映長期水中環境的變化,對於現在積極進行之河川污染整治工作成果,魚類生物監測應是不可或缺之評估方法。魚類為大眾所熟知之大型肉眼可見水生生物,只需鑑定採獲魚種即可評估水質,所以多數學者均試圖以魚類做為反映河川污染程度之生物指標。(台灣河川水質魚類指標之研究,王漢泉)
台灣河川淡水魚類經過長期調查分析所建立之指標系統可分為五個水質等級指標,分別為未受污染指標魚種(如錮魚、石魚賓)、輕度污染指標魚種(台灣櫻口鰍)、普通污染指標魚種(大眼華鯿、粗首鱲)、中度污染指標魚種(烏魚、花身雞魚、環球海鰶、鯉魚、鯽魚)及嚴重污染指標魚種(大眼海鰱、吳郭魚、泰國鱧魚、大鱗鯔、琵琶鼠)約15種。像這樣利用河川魚類水質指標即可看出河川水質長期之變化。
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辦理的「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選定每年的9月18日
為世界水質監測日,希望傳達一個訊息-透過全球同步檢測環境水質,讓每一位大人小孩都有乾淨、安全的水可以使用,並希望世界上每一位用水人都能持續關心及保護地球珍貴的水資源。並藉由發送「台灣河川水質生物指標─魚類」墊板,讓參與活動者可以很容易了解水質污染的情形。是中小學教師們可以善加利用的教學資源。
三峽建安國小圍牆外有一條乾淨的小溪─是橫溪的上游,配合環保署及台大水工所的「水質監測」測試盒,教師們規劃一系列的「水質監測」課程,觀察到水中有錮魚、石魚賓…,透過親身體驗讓孩子們有更深刻的學習,對保護水資源也建立了正確的知識和價值觀。
|
|
|
學生在溪流中找到美麗的原生魚 |
學生畫下水中看到的魚兒 |
從水中生物了解水質污染程度 |
清澈溪流魚兒悠游的昔日美景
兒時琅琅上口的兒歌「西北雨直直落」裡,記錄了台灣早期河川常見的原生魚種鯽仔、鮕呆、土虱,在河川和埤塘清澈流水中,各種原生魚快樂悠游的景象,是許多人兒時最美麗的記憶;然而,由於外來種魚日益增多,佔據了原生魚的生活空間,河水不再清澈,污濁惡臭的埤塘,更是令人難以親近。
怎樣減少水域中的外來種,讓原生魚重現蹤跡?裕民國小鍾宸瑞老師等一群夥伴,成立了臺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利用現有的埤塘與場地,努力的做復育的工作,長期以來,結合校園與企業熱心的合作贊助,讓正確的保育、復育觀念,透過教育推廣,喚起大家對環境的重視。在協會的推廣下,除了中小學開始對原生魚保育提高關注,也有學校以原生魚保育進行特色教學活動;新北市環境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木城於2008年在準園生態農場,也提出了「台灣原生魚類復育計畫」,在原生魚協會指導下,寫下了亮眼的原生魚復育紀錄。
|
|
|
粗首鱲 |
生態農場台灣原生魚類復育計畫(計畫主持人:陳木城)
-
台灣原生淡水魚由於棲地受到污染和破壞,加上外來魚種的侵入,特別是鄉村的溝渠和埤塘,幾為吳郭魚、福壽螺的天下,原生的青鱂魚、台灣石鮒、台灣細鯿,史尼氏小鲃…受到環境的衝擊和外來優勢種的排擠,他們優美的身影已逐漸消失。
-
準園生態農場擁有多樣的溼地環境,包含:瀑布深潭,大水池、生態小溪、小水池等,共有六個環境不同的多樣性水域,適合復育台灣平原溪流及池塘的原生魚類。
-
準園溼地地形多樣,目前經過水域清理,目前已經清除外來種的吳郭魚、草魚、烏溜魚、琵琶鼠、筍殼魚,栽植台灣原生水生植物100多種,放養台灣原生田螺、石螺、川蜷、蜆,並復育黃緣螢,營造了深具台灣原生生態風貌的水域環境,吸引了許多原有的蜻蜓、青蛙,回到這個闊別30多年的五股田園,讓我們更有信心繼續復育原有的淡水魚類,作為推動台灣生態教育最好的一課。
-
調查五股地區30多年前水田溝渠常見的魚類,引進五股準園溼地水域,進行復育工作。
-
營造目前水域棲地,回復原有溝渠、溪流、池塘的生態風貌,使它適合原生魚類棲息。
-
復育之原生魚類,提供學校、社區、農場同業符合條件之生態池當作種苗,保存原生魚種,推廣台灣原生生態保育觀念。
-
開發魚類復育技術,及原生魚類生態課程,推動原生淡水魚類教育,結合地方生態資源,發展農場特色,拓展農場生態環境產業,為生態農場創造生機。
-
免費提供各地社區、學校、農場符合條件之生態池原生魚種種苗,保育台灣原生魚種種源,為台灣原生魚類找到更多棲地,為台灣留下原淡水魚類基因,盡一份原生魚類保育的生態責任。我們相信:責任就是一種機會,機會永遠站在貢獻者這一邊。
-
魚不可以沒有水,水不可以沒有魚。魚水之歡計畫,希望推動一個新的觀念:
-
不能只有溼地,沒有生態;也不可能只有生態,沒有魚類水族。
我們的溼地生態,要有我們自己的魚,
當我們在封溪護漁,
池塘溝渠的卻被外來魚佔據。
水中有魚,如魚得水,
營造生態多樣的魚水之歡。
〈陳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