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態校園營造的實踐與省思─以米倉國小為例

 

米倉國小校長 林愛玲

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曾說:「砍掉一棵樹,失去的絕不僅一棵樹,而是失去已知及未知的生物。」

~摘自環境資訊中心

壹、校園車道花圃重生的小故事

今年三月,校園車道中間花圃的厚葉石斑木,雪白的花開得特別燦爛,所有經過的人無不為這初春三月之美目不轉睛,原來環境改變的效果,並非無聲無息,而是輕易可以感受。接下來的四月就該輪到鐵砲百合上場了,一樣純白的花朵,一樣用力的告訴大家春天到來的訊息。


這個車道花圃的改造是在2013年年末,花圃裡原來種了一整排的麒麟花,久未整哩,十分雜亂。這裡是學生上放學必經之地,也是家長、來賓到訪學校的通道,如果能夠做一點改變,是不是會更好呢?應該在籌募到一筆小額經費後,即著手規畫了一個兩個周末半天的棲地營造工作坊,並且特別商請陳超仁老師前來指導校內外親師生共同完成。

第一個半天豔陽高照,眾人揮汗如雨一起修剪了花圃裡的花木,包括:金露花,以及總是纏繞不清、生命力特別旺盛的雞屎藤。外來種翠蘆麗把一年忠班前的花圃強勢佔據,清除後,才發現金露花早被壓縮得只剩下一丁點的生長空間;車道中間的花圃滿是張牙舞爪,讓人不敢輕易靠近的麒麟花。第二個半天是種植的日子,老天爺給了個陰雨綿綿的天氣,只見眾人披著黃色簡單雨衣,冒著淒風苦雨,鬆土、種植,厚葉石斑木、草海桐、金花石蒜、苦林盤、文殊蘭、鐵砲百合、樹青、魯花樹、木槿、海桐、大葉山欖,一棵棵濱海植物由眾人親手種下,慶幸當天的淒風苦雨,悄悄的滋潤著一棵棵我們剛種下的小苗木。

今年春天,當時種下 小苗,如今不但長高茁壯,也因為符合八里環境的特性,不但撐過了炎夏酷暑,也無懼冬日寒風,近日正值十年來最無情的枯水期,機關學校都得暫停校園植物的澆灌,這些濱海植物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不但沒有枯萎,反而盡情綻放美麗花朵,實在令人萬分驚喜,不禁讓我們深信,校園裡植物的種植考量適地適種的重要性。


貳、校園生態棲地營造的重要性

校園生態棲地營造的目的在增進校園生物多樣性。陳超仁(2007)認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體的變異性,包括:基因、個體、族群等各種層次的生命型式,也泛指各式各樣的生命相互依存的關係,複雜、緊密及脆弱的關係。每年5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都會特別制定一個主題,作為全球推動的重要議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為「Biodivers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永續發展的生物多樣性)」。人類的生存依賴著生物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育為地球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全球各地正不斷發出生物多樣性消失的警訊,包括:森林、溼地與雨林的消失、海洋與河川污染與生物棲地破壞等,不僅人類賴以維生的環境和資源已經遭受到嚴重的破壞,物種的消失滅絕以及生態體系的失衡,更影響了人類的發展。目前全世界已經有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先後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近年來也從各個層面推動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從校園做起,其中新北市教育局全力推動的濕地教育、諾亞方舟計畫等都是希望透過教育,透過校園讓生物多樣性教育扎根。

校園環境具有境教的功能,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皆是教學裡重要的素材,也是潛在課程之一。再者,校園綠地多,非常適合做為原生動植物的保育、復育棲地,因此若能鼓勵學校積極進行校園生態棲地營造,將有助於校園生態化的可能;此外,學校教師因應校園環境研發各種生態教材,不但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態環境,對於生物多樣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建立與自然的美好關係。對米倉國小來說,車道花圃只是其中一個案例,倘若我們認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那麽生態校園就有無限可能。以下簡要將校園生態棲地營造的重要性綜合整理如下,提供想要在校園裡營造生態棲地的行政或教師團隊進一步思考:

一、建構一個讓萬物共存共榮的校園

這是一個人與環境關係典範的轉移。過去人們在面對環境,習慣以「人」為主體,對於校園環境的營造傾向個人主觀喜好,於是選用顏色鮮艷的季節性草花進行綠美化,草花的美固然可帶給人們賞心悅目的感受,卻只能維持極短暫的時間,每隔一段時間必須替換新的草花,以維持環境的亮麗美觀,長久下來不管從經濟或管理維護上考量都是學校極大的負擔;此外追求乾淨、整潔,要求整齊、美觀、明亮、齊一化,因此大量鋪上磁磚、水泥等,將泥土地、草地以不透水鋪面遮蓋,不要有落葉,不要有溼地、生態池,深怕孳生蚊蠅,造成校園透水率及綠覆率降低,直到這幾年,全球共同追求永續發展,生態保育的觀念向上提升,建構與自然共生的校園,也開始成為校園營造的主要趨勢。此外,過去校園喜歡設置的教材園、小動物飼養區,現在則強調校園生態棲地的營造,校園營造的取向已從過去綠美化轉變為生態化,從教材園取向轉向多元學習情境塑造,因此校園生態棲地營造,不只是綠美化,不只是教材園,而是重新找回校園生物多樣性,並建構一個得以讓萬物共存共榮的校園。

二、校園可作為物種的教育、保育與復育棲地

人類追求社會經濟發展的後果是野外棲地的嚴重破壞,許多物種的消失滅絕,倘能充分運用校園環境,著手校園生態化與生態棲地營造,進行物種的保育、復育及教育,或許是面對整體大環境破壞的可行方法之一。校園生態棲地營造,是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營造校園為一個可以提供各類物種可以躲藏或棲息的環境,讓生物可以在校園裡自由自在的生活其中,以達到生物多樣性的目的。創造多樣性校園棲地除了提供教學需要的物種、棲地環境、生態行為之觀察、解說、學習外,對於整體校園環境之空氣品質、微氣候穩定、光影區的營造、視覺經驗、創意激發、多元價值感受、生態保育、物種多樣性、與自然共生觀念等之生機、認知、情意和技能上的提升卻有很大的幫助(吳勝斌、劉惠元、林明瑞,2008)

三、豐富校園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與素材

一個生態豐富的環境,是學生最佳的戶外學習場域,尤其學生不需要出遠門跑到動物園、科教館,也不需要透過照片或影片,而是隨時可以在校園裡透過五感觀察生物的生命週期,生命間的互動關係等,有其親和性、便利性,也因為所思所見皆是具有生命的個體,更可以讓學生體會生命存在的不易,建立正確的生態觀念、態度與行為。

参、校園生態棲地營造的原則注意事項

()校園環境營造的需求分析

校園生態棲地營造的目的在於增進校園生物多樣性,以及豐富學校的學習場域。根據吳勝斌( 2005 ) 的研究指出,建構校園生物棲地環境可朝兩大面向進行,一為生物棲地環境,二為生存其間之生物物種,想要有效建立校園生物棲地,就必須掌握這兩大面向中的關鍵因素。以米倉國小來說,米倉國小位於觀音山麓,淡水河畔,剛好是山與河交界的敏感地帶,冬天溼冷多雨,夏天炎熱乾旱,因此適合濱海植物的種植。此外,校園及所在社區廣植柚子樹,校園裡有榕樹、烏心石、玉蘭花等,並發現有羊角藤等,生態池邊也種了基隆澤蘭,因此經常可在校園發現蝶蹤,如果計畫增加蝴蝶的種類,則必須種植食草與蜜源植物,例如歐蔓,它是一種觀音山步道上常見的蝴蝶食草,在米倉後山也經常發現,可適度的移植至前校園,豐富校園生態;新生池是學校在2000年完成,過去因為生態池的功能不明確,到處種滿了外來種的水生植物,例如:水芙蓉、象耳澤瀉等,若調整為生態池、水生植物的復育基地,那麼就必須重新改造生態池;校園青蛙以貢德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及小雨蛙為主,並發現外來種斑腿樹蛙。此外,校園的枯木及落葉甚多,十分適合營造甲蟲棲地。

學生協助生態調查

為植物掛上解說牌

()團隊成員間的溝通與取得共識

許多學校常以為只要有經費,校園環境要改變並不是件難事。然而校園環境改變,根據筆者的經驗,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尤其有些角落、部份既定設施可能是校內老師們在過去費盡心思建置起來的,雖然與現在的思維略顯格格不入,但貿然拆除,往往易引發教師的不解及反效果。因此,建議先行與校內老師和學生溝通,讓全校老師和學生了解為什麼要改變?改變之後對學校、對環境及對學生有甚麼幫助?若一次無法獲得共識仍必須持續溝通,最後能夠取得眾人的認同。這點,筆者曾經有過慘痛的經驗。記得學校剛將一年忠班教室前的金露華、翠蘆麗移除,預定要種厚葉石斑木時,剛好過沒幾天就是學校一年一度的運動會。果然有老師說,快要運動會了,把花圃整理得光禿禿的,能看嗎?原來的植物不好嗎?一定得種不一樣的嗎?就算要改種別的,運動會過後再來種,不行嗎?有的時候,老師不是反對你做正確的事,而是將情緒反應在你沒有事先與他們溝通你打算怎麼做?當我們想要對校園環境裡的生物有更多的尊重,同樣的也應該尊重校園裡的所有老師和學生,取得共識之後,或許還能出現更多環境000改變的可能性,並贏得更多師生願意一起參與營造,因此寧可多費一點心思進行溝通。後來,我只好利用校園裡的大榕樹和小米蟲的對話寫一則小故事,說明花圃重新營造、種植不同植物的原因以及未來可能的改變,來澄清誤會。


()校園生態棲地營造的原則

當校園團隊之間裡確實溝通了,剩下的就是技術性問題,只要能夠充分掌握原則,一點一點邊做邊修正,慢慢就能把校園生態打造起來。以下歸納學者專家及筆者對於生態棲地營造的想法與實踐經驗,供大家參考,這些原則也是米倉國小在營造校園生態棲的時考量的重點(林憲德,2002;吳宗憲,2002;吳勝斌、劉惠元、林明瑞,2008;陳超仁,2008)

  1. 尊重當地環境的主體性。

  2. 基地表土的保護設計:維持自然而活化的土壤,營造大而連續的自然棲地。基地保水性愈佳,土地涵養雨水的能力愈好,有益於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

  3. 充足多樣的覓食環境:設計生物的棲地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能提供多樣化生物充足的覓食環境,多為生物種植牠們的食物,例如柑橘類的果樹、藤類等,以維持校園內生物的種類數量。

  4. 多使用原生物種,適地適木進行環境生態化。使用原生植物綠化,是執行綠地生態計畫上必須盡量遵守的原則。

  5. 多層次綠化:不同的生物其棲息環境不盡相同,有些喜歡生活在樹冠層、有些喜歡生活在樹林中,因此最生態的天然林通常是多層次、多樣的構成,常綠林中混有落葉林,落葉林中混有常綠林。由高喬木、亞喬木、灌木、草叢、落葉層等組合構成的多層次、多樣環境,才是適於多樣性生物棲息的林相。

  6. 複雜多樣的空間環境:為了達到生物多樣化的程度,棲地設計時,應該依據生態設計的原則,盡可能製造複雜多樣的環境,包括多種不同特性空間的塑造、地形地貌的起伏變化、水文環境的溼度、深淺、池岸坡度和流速的變化、植栽配置時不同植物群落的組合、土壤鬆實與質地的改變以及生物微棲息地的創造,以提供各種生物棲息的空間。

  7. 採用多樣化,多層次化

  8. 小生物棲地的規劃:運用環境設計手法創造有利於生物棲息、覓食、求偶、繁殖的環境。

  9. 多物種原生草原物種多樣性:而為了促進植物族群的穩定性,綠化一定要力求「物種多樣性綠化」,也就是要求植栽的高岐異度才行。

  10. 減少人工修剪、干擾。

  11. 未來的管理和維護人力與專業知能。

重新整理過的生態池欣欣向榮

暫停割草讓學生有機會觀察春天的草地

()校園生態棲地營造實作案例說明

在營造校園生態棲地時,不同的環境條件,所採取的營造方式也會不同。但\只要棲地環境好,生物自然會回來,物種自然豐富多樣。以米倉國小之生態營造為例說明如下:

  1. 校園內已種植的植物如為外來種,在未影響環境的情況下,例如:吉野櫻、金露華等,暫不移除,若對環境危害甚大或者過度強勢,例如:翠盧麗、大花咸豐草、南美蟛蜞菊等,則採用積極移除的方式處理。

  2. 建置濱海植物區:選定面相淡水河的區域,選用適地小型或中型濱海植物樹苗種植,不僅具有生態教育之效果,也具有景觀效果,例如駁坎上的苦林盤,將來長大垂下來,就可以柔化水泥化駁坎的線條。未來開花結果後陸續收集種子,也可採用實生苗方式復育,逐年替換現有外來種植栽。

未來苦林盤長大後可以柔化駁坎

線條美麗的金銀花可以柔化欄杆的線條

  1. 引入特定用植物:種植蜜源、蝴蝶食草、誘鳥植物,營造豐富的蝴蝶及鳥類生態。

棲地營造起來,生態就回來了

渡邊氏長吻白蠟蟬

台灣星三線蝶幼蟲

  1. 設置腐木堆、落葉堆、非干擾區,營造甲蟲生態棲地,每年4-7月為台灣角金龜繁殖期,6-8月為鍬形蟲、獨角仙、蟬等昆蟲繁殖期。

  2. 保留不具危險的立枯木,做為菇類、附生植物、甲蟲和五色鳥的家。

  3. 設置或保留可以親近樹木中上層的角落:例如:樹屋、戶外階梯或靠近建築物的轉角等。

  4. 設置開心農場:鼓勵師生動手栽培有機蔬果,實地觀察動物和蔬果之間的關係。

  5. 允許雜草繁殖的角落:階梯、駁坎、牆角、溝邊等區域允許雜草繁殖,提供生物躲藏的場所,在春天草花(黃鵪菜、通泉草、鼠麴草等)盛開的時候,暫不割草,讓學生有機會觀察草地上各式各樣的花朵。

  6. 移除生態池的外來種水生植物,改種植原生種水生植物,青鱂魚、蓋斑鬥魚以人力引入,青蛙、蜻蜓和豆娘則順其自然,並隨時依據學校需求、生態池的樣態,進行調整,達到平衡,減少管理維護人力與時間。

  7. 採取親師生參與式營造。

  8. 持續進行校園生態調查,掌握校園生態狀況。

種植原生種水生植物

校園發現蝙蝠

呂文賓老師帶領學生種植厚葉石斑木

肆、校園生態觀察與課程開發

一、組成教師團隊,持續開發課程,讓生態課程得以永續經營,否則空有好的環境,師生卻不知利用就可惜了。

二、邀請家長志工擔任環境志工,協助生態校園營造及生態調查,也讓家長知道學校環境經營理念和策略。校園和社區的環境為一體,透過家長、志工的力量,並可將環境保育的訊息推廣至社區,戮力推動社區環境永續。

三、多元創意課程與教學

當校園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環境,老師可以在校園尋找各式各樣的教學材料,讓學生在校園裡進行生物多樣性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有機會親自觀察、操作等,讓學習更為完整。以下簡要舉出幾種生態課程案例,提供大家教學參考,並且據以補充、延伸,定能開發出更有趣的生態課程與教學:

一、五感體驗:運用五官來認識動植物,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使用口語、文字、繪圖、肢體等來傳達並描述觀察到的事實,走出教室,進入校園進行體驗學習。

二、生態探索:結合領域課程,選定數個主題活動,作為探索體驗的重點,讓學習更為深化。

三、參與營造: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校園多樣性生態棲地之營造,例如:生態池、原生植物、誘鳥、誘蝶植物之種植,並實地觀察記錄環境的變化。

四、影像紀錄:教師指導學生拍攝的生態照片或者動態影片,作為學校生態紀錄,也可轉化為教學資源。

五、物種調查:持續的校園生態教學資源調查與檔案的建立。

六、學習步道:系統化建構校園的生態教育課程與教學,透過學習步道的規劃,讓學習更為完整。

七、實驗農場:透過親手動手做,動手種植,體驗生態、生命及生產的重要性。

八、生態藝術:結合校園裡的花草、自然材料等進行生態藝術創作。

九、夜間觀察:進行夜間生物觀察,例如:青蛙、貓頭鷹等。

認識校園裡的蝴蝶生態

有趣的蝴蝶課程

生態藝術

伍、結語

當棲地營造起來,生態自然會回來,這是許多校園生態棲地營造工作者始終堅定的信念。雖然每個學校所處的環境不同,其他學校生態棲地營造的模式或許無法複製,但是只要校園生態化的理念清楚了,依循著生態棲地營造的原則和技術實踐與修正,逐步建構出屬於自己學校生態環境與教育的特色。反倒是如何對自己的校園及所處的社區更為了解,如何與學校團隊妥善溝通,再透過親師生共同參與營造,並研發多元環境教育課程與教學讓學生對於學校的環境更為了解,這些必須費更多心思細膩的處理,是讓校園生態化能夠持續經營的更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林憲德(2002)。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更新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生物多樣性(無日期)。環境資訊中心。2015426日取自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55

吳勝斌( 2005 )。永續綠校園生物棲地(Biotope) 環境教育指標之建構。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勝斌、劉惠元、林明瑞(2008)。校園生物棲地環境指標之建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2(1)1-27

陳超仁(2007)。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校園生態環境與營造。北縣教育,5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