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攤上的海洋教育
新北市橫山國民小學 教師 李弘善
繽紛多樣的海洋動物,總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是實施海洋教育的「亮點」。雖說台灣四面環海,但是濱海學校總是少數,加上水族館並非隨處可見,不少教師只能靠著網路或影集讓學生認識海洋動物。不過「海鮮」是台灣常見的食物,海產店、超市和傳統市場都能看到五花八門的水產,其中以魚類的多樣性最高。特別是傳統市場的魚攤,總是不乏為數可觀的魚類。雖然攤子上的魚體比不上水族館的活魚那樣引人注目,如能引導學生以巨觀與微觀的角度觀察魚體,不但能夠認識常見的食用魚類,還能體驗海洋生態的奧秘與變遷,可說是經濟又實惠的海洋教育。以下將以「食衣住行」的角度,介紹魚攤上常見的魚種。
拜訪魚攤樂趣多 | 身材肥胖的養殖黃魚 |
「魚以食為天」--魚類的食
魚類的種類超過兩萬種,攝食的方式五花八門。掠食性的魚類和陸地的猛獸一樣,都具有強壯的上下顎和尖銳的牙齒;素食性的魚類嘴巴則輕巧多了,好方便啃食海藻。舉例來說,掠食性魚類的嘴巴很大,通常下顎比上顎大,是名副其實的「戽斗」,例如石斑、笛鯛、鱸魚和白帶魚等等,再配上大顆鋒利的牙齒,讓人一眼可知是海中的狠角色。
相反的,草食性的魚類的嘴巴短鈍小巧,適合啃食藻類,例如俗稱「白毛」的蘭勃舵魚、俗稱「黑毛」的瓜子鱲,還有俗稱「臭肚」的褐籃子魚。除了比較牙齒和嘴型之外,消化系統也是判斷食性的重要依據。食草動物的腸子長、食肉動物的腸子短,不過魚攤上的魚經過魚販的處理後,往往只剩下肚子空空的魚體。不妨向魚販要些不同魚種的腸子,再配合牙齒來比對,通常可以準確判斷魚類的食性。
此外,魚類的體型也可以反應食物的來源。養殖魚類的食物不虞匱乏,因此體型肥大;野生魚類通常有一餐沒一餐,看起來苗條結實。黃魚曾經是魚攤上不可或缺的種類,由於近年海洋資源枯竭,野生黃魚奇貨可居。目前魚攤上的黃魚幾乎都是體態豐腴,可見來自養殖場。
吃素的魚擁有寬平的牙齒 | 肉食性魚類一口尖牙利齒 |
鱗片學問大--魚類的衣
一般人總認為魚鱗毫不起眼,似乎沒有任何用處。其實生物身上的每樣東西都有存在價值,魚鱗自然也不例外。魚身上的鱗片密密麻麻,但是排列整齊。有句成語叫做「櫛次鱗比」,就是形容東西井然有序,魚體上的鱗片正是如此。
魚類的鱗片和屋瓦一樣,以重疊的方式覆蓋在魚體表面。鱗片上頭常有一道道紋路,與樹木的年輪相仿。魚攤上的鮸魚有大型鱗片,不妨向魚攤索取並以放大鏡觀察,就能看到魚類成長的軌跡。很多學生都認為鯊魚缺少鱗片,其實鯊魚的鱗片很小,用放大鏡細看,就能看到一小顆一小顆如同牙齒的「盾鱗」。值得一提的是,從鯊魚頭摸向尾巴,感覺還算平滑;相反的方向卻非常的粗糙,原來盾鱗的的尖端朝向是有方向性的!這些現象都是讓學生推理的好題材。
用放大鏡觀察鯊魚的盾鱗 | 石斑魚的體型和魚鰭適合瞬間衝刺 |
大海的樓層--魚類的住
海洋就像大樓一樣,依據深度也有樓層的區別。住在表層的魚類,
背部是深藍色,腹部是淺藍色甚至白色。這樣一來,不管從海底往海面看或從空中往海面看,魚兒的輪廓都和海水混成一片,達到「隱形」的效果。棲息在底層的魚,不是大口吞掉上方的獵物,就是搜尋泥砂中的生物。大口吞的底層魚類,當然長了一張血盆大口,以「守株待魚」的策略伏擊獵物。眼睛則位於頭部上面、嘴巴特大,好偵測上方的動靜,牛尾魚和瞻星魚都屬於這樣的種類,可惜因為台灣近海底棲環境破壞殆盡,原本的「下雜魚」都變成魚攤上的稀客了。有些底層魚的體型扁平,可以平貼在海底。魟魚和比目魚的身體側扁,活像一塊攤平的布,一眼就瞧出是底層魚類。
要找到泥沙中的食物,當然需要特殊裝備。有些底層魚類具有特化的器官,例如馬鮁(俗稱午仔)的胸鰭具有細絲、班海鯰的嘴巴長了觸鬚,這些器官都是摸索獵物的利器。海鯡鯉稱俗稱「秋姑」,下巴垂著一對厚厚的肉鬚,專門翻攪泥沙中的小動物。
我是後輪驅動--魚類的行
大部分的魚類都有「胸鰭」、「背鰭」、「尾鰭」、「臀鰭」以及「腹鰭」等五種鰭。魚類游泳的時候會「搖頭擺尾」,這是因為魚類擺動尾鰭,把水往後撥動,利用水的「反作用力」前進。因此俗稱「魚尾巴」的尾鰭,可說是大部分魚類最主要的動力來源。魚攤上的魚,絕大多數的尾鰭都是對稱的,但是鯊魚的尾鰭上下葉大小不同,稱為「歪形尾」。一般的魚類體內都有「鰾」,功能就是增加魚體的浮力。鯊魚沒有鰾,但是歪形尾卻能讓魚體向上,抵抗下沉的力量。
魚類游泳速度的快慢,也可從體型和尾鰭看出端倪。一般說來,流線體型的魚類速度較快,多半具有新月型的尾鰭和窄窄的尾柄。旗魚符合這個條件,但是旗魚體型碩大,一般魚攤只能看到魚肉的切片,無法看到全貌。魚攤常見的虱目魚,也稍具海中游泳健將的條件。鯧魚的尾鰭嬌小、身體側扁,一看就曉得泳力不佳。而石斑魚的尾鰭寬大、體型粗壯,雖然速度不是海魚的第一名,但是瞬間爆發力十足,能夠伏擊小動物。
眼睛長在頭頂的牛尾魚 | 流線型的虱目魚是游泳高手 |
新月形的尾鰭和窄窄的尾柄,一看就曉得是游泳健將 | 長了山羊鬍的海鯡鯉 |
由於沿近海生物資源枯竭,漁船作業的水域愈來愈遠,因此魚攤上的魚類往往是進口的舶來品或養殖貨,本地的漁獲幾乎消失殆盡。再者,拜冷凍技術的進步,魚攤上很有機會買到非當季的漁獲。到鄰近的魚攤走一遭,除了增廣知識之外,還能見識到魚類烹調前的模樣,並且體驗生態變化與經濟活動的關聯,真是一舉數得,強力推薦給有志海洋教育的現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