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的精緻發展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吳靖國教授

壹、前言

2014年「全國海洋教育成果展示交流研習活動」於102526日兩天在臺南市西門國小舉行,依往例由全國22個縣市個別展示出今年推動的情形,並透過專人進行解說以及和評選委員對話。由於這幾年來我有幸擔任評選委員,才有機會持續了解各縣市的推展情形,再加上今年我參與臺灣海洋教育中心辦理的「各縣市海洋教育巡迴服務」計畫,分為北、中、南、東四區進行各縣市的經驗分享與問題討論,因此對國內中小學海洋教育的執行情形比較能夠掌握。

從政策的形成的歷程來看,「海洋教育」會成為九年一貫課綱中的第七重大議題,並不是因為專家學者的洞視或社會民眾的需求,可以說完全是出自於行政上的作為,所以教育部頒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制定「海洋教育執行計畫」呈報行政院、輔導各縣市成立海洋教育資源中心等,透過由上而下的歷程強力將海洋教育推入校園,這種做法確實彌補了臺灣教育長年所欠缺的「空無課程」,但在急促的推動下,絕大部分老師的熱情並沒有被點燃,也難以建立起永續運作的機制,所以在行政重點轉移之後,這四、五年來教育部對海洋教育的推動力已經逐漸消褪了。直到目前,教育部能夠提供各縣市持續進行每年一次的成果展示與交流,已經是難能可貴,更遑論要如何具體輔導或協助各縣市進行改善和創新,所以各縣市只能靠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每年從教育部核給微薄的維運補助經費來勉強持續推動。


貳、縣市海洋教育面臨的問題

從今年海洋教育成果展事先匯集各縣市面臨的困難以及北、中、南、東分區海洋教育巡迴服務的座談中可以看出,各縣市在行政推動上所提出的幾乎都是經費與人力不足的問題,而分區巡迴座談提供兩個討論議題「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是否需要設置專任師資」及「是否有必要成立海洋教育中央輔導團」,一是希望解決經費與人力問題,另一則是希望建立永續輔導機制。從縣市海洋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要有專責人員來協助統整在地資源、深入縣(市)內各校提供相關協助及提升各校教師海洋意識、活化教學方法,海洋教育的持續發展與創新才有可能,但由於缺乏人力資源,所以當前海洋教育的發展仍然顯得空虛,精緻化的內涵仍未顯現。

從圖1可以看出,海洋教育的推動涉及不同層面的整合和連貫。在理想上,教育部必須定期檢討與修正海洋教育政策、協調相關部會建置法令、投入相關資源來導引全國發展方向、以及建立資料彙整與應用平台及永續發展機制等;各縣市教育局(處)及海洋教育資源中心則應該參考教育部發布之海洋教育政策,進一步統整各方資源(產、官、學、民間、退休教師等),進行在地海洋特色的整合發展及縣(市)本教材的研發與推廣,並透過校本課程發展及教師社群進行教學研究,以及拔擢特色學校促進教師交流。


從實際推動與發展的情形來看,海洋教育面臨著許許多多複雜的問題,從政治、文化、行政、教育環境,一直到課程與師資,難以一筆釋明。就我這幾年來參與全國海洋教育相關活動及每年評選各縣市推動成果的經驗,可以從縣市發展的角度提出幾項觀察心得:

第一、縣市政府教育局(處)重視海洋教育,能投入相關資源及提供相關支援,則推動的成果具有顯著優質,尤其成立海洋教育輔導團之縣市,比較能夠深入各校,真正為教師的海洋教育教學提供相關協助。

第二、海洋教育資源中心領導者的特質及其投入程度明顯影響推動成效,具有宏觀視野、能夠進行資源整合、主動拓展合作機制的校長及主任,通常具有提供縣內教師多元學習管道及活化海洋教育教學之作用。

第三、常常變動海洋教育資源中心的設置學校,不但承辦人員必須重新學習,也必須重建與各校的關係網路,而且容易失去政策導向的連貫性,甚至連軟硬體設施都必須重新建立,很容易造成停滯發展甚至退化的現象。

第四、透過教師社群發展是學校逐步落實海洋教育教學的關鍵,可以發現教師的教學熱情與思維創新,甚至感染新進教師投入海洋教育的力量,往往是經由社群引發而來的,尤其跨校性的教師學習社群,特別容易引發奉獻的情懷。

參、海洋教育精緻化的做法

這十年來,海洋教育從無到有,著力較深之處在於行政力量的主導,包括教育部在政策上的啟動和資源支助,以及地方政府透過海洋教育資源中心辦理相關體驗、增能、研發與推廣活動,但真正落實到教學現場的穩定課程實踐則是相當少見。也就是說,各縣市在推動海洋教育時,不宜再將焦點放在海洋教育資源中心的活動性推動方式,而是要回到學校層級與教室層級來進行思考與規劃,真正進入校本課程,深入於課室間的師生互動,所以,接下來進一步該做的是海洋教育的精緻發展。

要讓海洋教育精緻化發展,涉及的根本要素乃是校本課程、教師意識及學習內涵,以下從三方面提出可能的做法:

第一、掌握十二年國教的發展契機

在政策發展上,海洋教育必須結合十二年國教的發展,除了將海洋教育融入領綱及教科書之外,更需要從各校「校訂課程」可以著力的特色發展來思考,各縣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開始著手研發海洋教育模組化課程,編製特色課程實施手冊,具體規劃出各校彈性應用模組課程的方法,才能讓海洋教育在各學習領域課綱制定與實施之前站立一席之地。

第二、提升教師的教學統合能力

海洋教育只是眾多教育議題之一,不可能成為教師唯一關注的主題,在「時間有限知識無窮」的窘迫下,提升教師的教學統合能力必然是最關鍵的任務。除了可以將海洋教育結合生命教育、親子教育、品格教育、生涯教育、性別平權教育、資訊教育、環境教育之外,也可以被放入專題研究、科展、小論文、專題講座、服務學習、校外教學等非正式課程中,以及結合體驗教育、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問題導向教學等各種教學方法與實驗。

第三、回歸於學習主體的課程實踐

海洋教育各項活動都只是一種手段,而最終必須回歸於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例如透過培訓解說員來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表達能力、關懷能力、自我修正能力等。事實上,海洋教育除了透過其學科性質(自然海洋、社會海洋、人文海洋)來開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關係互動能力、靈性感悟能力之外,還可以經由各項教學設計與師生互動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生涯規劃能力、行動規劃能力等。也就是說,當教師將培養學生能力作為核心目的時,所有提供學習的素材、場域、工具等便可以打破原來的學科劃分或議題,進而可以相互取代、甚至統合在一起,而得以讓海洋教育結合不同領域內涵共同開展學生各種能力。


肆、結語

今年的全國海洋教育成果展中,同為評選委員的陳麗淑博士在閒聊中提及許多海洋體驗活動的帶領者沒有為學生建立起謹慎面對海洋的概念,我想其中深層意涵應該就是一種面對海洋的「敬畏」之心,這個概念不同於「害怕」、「恐懼」,因為害怕與恐懼是負面情感,但「敬畏」蘊含著積極的思維,心中帶著某一種自然的奧秘或文化的傳說,裡面還包含一種對海洋的尊重。

教師的海洋意識是落實課室教學的關鍵,國內傳統文化與環境讓人們對海洋產生恐懼,在這個文化脈絡中教師對海洋是疏離的,如果在教育部積極推動親海、愛海、知海的教學活動中,反而失去了對海洋的敬畏,那麼海難事件將會層出不窮,我們的社會很快地又會落入一種恐海的情緒,疏離的情結反而加深,海洋教育將永遠在原地踏步。

親海,保持敬畏之心!這是教師進行海洋教育教學實踐時必須努力做到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