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棲地探索            

作者:李宛珍

位於土城與三峽交界處的頂埔國小,同時擁有都市的便利交通和鄉村的大自然野趣,矗立於校園後方的大暖尖山林木蓊鬱,山巒層疊,蘊藏豐富的生物資源。多年前,學校基於生物多樣性的理念,在許多熱心同仁的支持下,將校園逐步建置成生物友善的環境,延伸山林生物的棲息場所,希望透過環境的薰陶,學童能從中學習與生物和平共處,學習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

對國小學童而言,最好的學習是動手體驗,最好用的教材是身邊隨手可得,而最深刻的課程則是因時因地進行探索!校園的生態環境豐富而多樣,總能引起學童的好奇與興趣,無論是圍著生態池觀察蟾蜍交配,還是撿起躺在地上的蝙蝠,殷切的向師長探詢原因,甚至蹲在地上觀賞蝴蝶羽化而忘了回教室上課!都可以輕易發現大自然對孩子們的吸引力,順著這股強烈的學習動機,運用校園生態條件,規劃一連串的探索活動,引導學童將動機轉為行動、將好奇轉為知能,期盼學童從探索活動中,進一步認識生態並且自我增能。


設計理念

校園棲地探索活動以認識校園生物多樣性為中心理念,發展「小小生物偵察員」探索課程,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貼近自然。為方便學童進行觀察與討論,將校園環境依不同屬性劃分為五個區塊,分別為草地區、水生池區、花圃區、樹林區和步道區,學童也同樣分成五組,利用早自習、綜合課和自然課進行觀察與探索。 

「小小生物偵察員」探索課程,分為五個單元,以棲地探索和物種觀察為設計主軸,

呼應全球對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由教師引導學童進行校園探索和體驗學習,同時藉由小組討論和多媒體運用等方式,提昇學習的樂趣和成效。

 

教學與探索

為了方便學童觀察,教學活動設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此時枝葉新長,萬物甦醒,各種動物的覓食活動頻繁,正是觀察與體驗的好時機。

一、探尋生物:孩子們在校園活動,總會不經意的發現許多小動物,好奇的他們也總想知道校園裡到底有哪些生物,因此,規劃五種探索區,讓學童依組別分配區塊,進行生物種類調查,將觀察到的動物種類和數量劃下來或記錄下來,並且對發現生物的所在地進行環境描述。

校園探索區塊平面圖 花圃區有了新發現,有人觀察、有人記錄

二、生物知多少:透過探尋活動,學生們發現許多不知名的生物,啟動了強烈的求知慾,此時給予工具和方法的指導,可大幅提高學生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此活動的目的旨在鼓勵學童,學習使用網路和圖鑑等工具查詢物種,以小組合作的力量解決問題。

「生物知多少」教學示意圖 學習網路查詢和圖鑑查閱

三、校園藏《寶》圖:請學生們將蒐集到的生物資料繪製成長條圖,並利用校園平面圖,將所得的生物統計資料,以不同顏色的圓形貼紙,標示出不同類別生物的分布情形,並將動物簡單區分為鳥類、昆蟲、爬蟲類和其他等四類,區塊內某種顏色的貼紙越多,代表該類生物出現的頻率越密集。

各組整理調查資料,畫出長條圖 將貼紙貼上藏《寶》圖,看看哪個區塊發現的生物最多!

四、樹上房客搬家了:認識了校園常見的物種,也概略瞭解其分布的情形後,接著利用校園中眾多的樹木,帶領學生們觀察樹林公寓裡住了哪些房客?他們和樹木房東間存在著什麼關係?如果進行樹木或草皮修剪,會對居住其間的房客產生哪些影響?經由一連串的提問、討論和觀察,讓學生瞭解棲地對生物的重要。

這棵樹上住著甚麼生物呢? 快看~這棵樹下躲著蟾蜍和蜈蚣呢!

五、大自然與我:人類生活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舉凡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娛樂、醫藥,甚至信仰與教育都脫離不了生物資源,本活動讓學童分組探討食物與生活用品的來源,分享發現並展示成果,讓學童瞭解大自然的重要。其次,透過影片欣賞與討論,從感官刺激思維,將疏離轉為親近,激發學童對大自然的情感,體認資源的有限,進一步省思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

這棵樹上住著甚麼生物呢? 快看~這棵樹下躲著蟾蜍和蜈蚣呢!

體驗與收獲

利用校園既有的生態資源,進行生物多樣性探索活動,讓師生都有了嶄新的發現與收穫!

一、學生們覺得既新鮮又有趣

    「追蹤會動的生物」似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與本性,學生們對於能在戶外探索生物,顯得特別的神采奕奕,這可以從他們閃爍光芒的眼神,以及興奮的表情窺知一二。每當有了新發現,可以見到學生們聚集討論,忙著紀錄、繪圖、查圖鑑,專注的神情清楚說明他們的投入。

二、提高了學生們的觀察力和耐性

    每一次探尋活動後,組員們必須進行分享,因此組員必須仔細觀察動物身上的特徵,以便繪圖或查閱圖鑑,若無法查出名稱,則組員必須討論並整合大家所觀察到的特徵,好向全班報告發現的生物,學生們開始發現必須留意動物身上的斑點、條紋、顏色、口及腳等部位,甚至動作、叫聲和生活環境都成為可以運用的資訊,漸漸的,學生們越看越仔細,也越加的有耐性。

三、圖鑑在手,樂趣無窮!

    在活動結束後,不少學生給予的回饋提到,學會使用圖鑑讓他們改變了野外活動的模式,過去到戶外遊玩多半是看風景、吃美食,現在卻想購買圖鑑帶在身邊,一邊旅遊一邊認識生物,還能介紹給家人認識,既能滿足好奇心又有發現新事物的樂趣,學生們對於工具的使用從陌生到熟悉,對生態的學習也開始由被動轉為主動。

四、結合數學統計和分布圖概念

    將調查到的生物數量和種類,結合四年級數學~長條圖的統計概念,以數字和圖表方式呈現,學生們現學現賣,馬上運用在探索活動中。最後再以不同顏色的圓形貼紙,標示出區塊常見的生物分布,一目了然,學生們完成後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五、形塑棲地與生態保護的概念

    一棵樹從上到下,其中孕藏了不少的生物,但忙碌的人們往往視而不見,學生們更是未曾關心!「樹上房客搬家了單元以樹公寓為出發點,讓學生圍著樹,觀察生活在樹下草皮、樹根、樹幹、樹葉以及整個樹冠中的生物,教學活動由觀察、提問、思索、討論到發表,刺激學生們發現棲地對生物的重要,也反思人類的開發與管理行為,往往造成生態的危機與棲地破壞,學生們對掉落的鳥巢及修剪後露出土表的草皮,感受特別深刻,也強化了棲地保護的概念。

六、瞭解大自然的重要才懂得珍惜

    學生從日常生活用品及飲食中,發現大自然提供了眾多的資源,沒有了這些資源,人類無法生存,保護生態資源即是保護自己,學生很驚訝的發現,原來我們是如此依賴大自然,卻又是如此的大肆浪費、大量汙染,雖然觀賞影片帶來了一絲沉重的氣氛,但也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從活動中可以看到學生學會反思自己對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態度,並開始懂得尊重生命,瞭解資源有限,關懷生物的生存。

教學省思

    本課程歷時兩個月,整個春季的戶外教學活動常受限於天氣的影響,是過程中較無法掌控的因素,此外,由於部分探索活動在晨間進行,與學校的社團活動時間衝突,必須進行協商,幸好同仁認同此活動的意義,願意配合調整練習時段,使課程得以順利進行,但因迎接運動會的來臨,校園草地及環境整理仍使得活動受到限制與影響。幸而學童仍在探索中找到發現的樂趣,培養了對環境的覺知與技能,甚至透過工具書的購買,延伸學習的興趣,這些收獲與成長讓教學者感到欣慰,也肯定了校園棲地探索教學的設計。

    「小小生物偵察員」教學活動提供學生深刻的體驗和全新的視野,學生在活動中觀察生物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生物生存的影響,提高學童的環境覺知與敏感度,從實作中深化環境教育的精神。教師也從教學觀察中發現,認識生物多樣性必須認識棲地,想瞭解棲地莫過於實地觀察與體驗,校園裡不同的綠色角落都能形成一個微棲地,不同的微棲地提供不同的生態環境,都是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

「小小生物偵察員」調查活動說明與探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