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建置校園人工溼地或生態池之經驗分享:專訪陳江河建築師 

撰稿者:羅惠方、孫寧一    圖:陳江河、焦妮娜 

                                                        參與訪談:盧麗真、焦妮娜  審查:陳江河

 

陳江河建築師簡介

現職

學歷

經歷

專長

陳江河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瑞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水域生態景觀規劃設計

社區大學生態課程講師、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工作委員會召集人

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碩士

台大生態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水質淨化生態工程規劃設計


在新北市八里區米倉國小大樹環繞的樹屋區,伴著來自淡水河的徐徐微風,進行這一場訪談。言談間,陳江河建築師透露對自然環境的深切關愛,於工作領域注入守護環境的信念,不惜投入與設計服務費不成比例的工作時數,並經常於規劃設計前辦理說明會,廣納使用者想法、意見及期待,依此再進行適切合宜的人工溼地或生態池設計,促進使用者與這項「人工設施」之間的情感連結。經手的校園溼地如同初生嬰孩般,在眾所期待下完工,也因為擁有了許多關懷的愛心,得以持續被守護而保有最佳狀態。 我們簡略整理了陳建築師於訪談中傳達出的想法,呈現如下:

 

在八里國小接受訪談的陳江河老師認真的提供許多珍貴的資料


設計規劃者角色:協助學校建置人工溼地或生態池時必經的過程與經驗分享

普遍設置於校園內的人工溼地或生態池,其最重要功能並非生態保育或復育,而是教育。以此觀點出發:所有設施、植栽設計及施作方式都應與教育銜接,而整個建置過程(包含規劃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及維護管理階段)都應與教學緊扣。因此,在設計或操作相關案子時,必須先與校方細談,並從中了解其欲施作緣由、目標及條件。

舉例來說,首要須先確認:

1.學校有無足夠的自然水源(若只靠自來水供給,既傷財又不環保,且為負面教學示範;自來水應主要供生活使用)

2.學校有無可長期投入的相關人力(教職員工、學生、家長或志工),否則長久之下,維護工作恐造成大家負擔─猶如小孩生而不養一般;

3.學校期待此人工溼地或生態池將發揮的功能或扮演的角色為何?這項務必定位清楚,校園人工溼地或生態池絕非一般景觀池,且在狹小的面積裡種植種類繁多的水生植物,其實是違背自然的,因為在大自然中,如此狹小的範圍很難有這麼多的植物種類同時存在,物種之間應是競爭極為激烈才是,最終僅有少數能順利存活。但校園內的人工溼地或生態池為了生物多樣性的教學需求,卻常栽入至少二、三十種植物,如此特殊的環境極需人為介入維護,否則歷經物競天擇,通常建置一年後,所剩物種已不多了,這樣一來,便失去了原先設定的教學目的。基本邏輯為:植物多樣性才能帶動動物多樣性,但是,若想建構這樣的教育環境,校方需要招募大量人力支援後續維護管理工作,唯有如此,辛苦的成果才能順利存在與發展。

在規劃設計初期,盡可能邀請相關人士(老師、學生、學校志工)一同討論未來建構方向。先透過引導進行討論,同時設計相關課程協助參與人員建立正確觀念,比如:何謂人工溼地?何謂生態池?為何設置?如何施作?後續需如何照顧、維護?…等等,藉此系列活動帶領參與人員發想、期待及歸納意見,並從中演化出較確定的方案,最終,向全體親、師、生進行說明、聽取意見與回饋。

而在設計過程中,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循環(如:利用雨水、中水或地下水)、節能(如:抽水設施可搭配使用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地方特色(賦予獨特性,避免制式、單一化;比如:臨海學校可設計風車或相關的裝置藝術)及結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如:觀察水蠆、蓋斑鬥魚的生長) ……等等課題,皆屬設計時的必要考量,也是校園人工溼地或生態池可提供的教學資源與功能。

施工階段則多由營造專業廠商負責,此階段極為重要,因為不同施工團隊對於設計圖說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所建之物也可能因此全然不同。換言之,生態工法的原則或設計圖常需因地制宜,也就是配合現況彈性調整,而解讀方法不同,結果就會有很大的差異。如何在原始設計與施工現況之間取得平衡,保留初衷,以獲得最佳效果,實是一大挑戰!

此外,目前國內相關工程多採最低標方式決標,此方式僅以報價高低作為選擇依據,而無法篩選有經驗的施工團隊,如此也常會影響到施作結果。因此類似此需要相關實作經驗的校園人工溼地或生態池工程,其較佳之工程招標方式宜採公開評選方式讓有能力的廠商競標,即以最有利標方式決標,這樣才能更為確保其施工品質。

施工過程中亦可考慮納入教學活動,舉例來說:可讓學生在不影響施工的前題下,從旁替整個工程做紀錄,並藉此機會觀察、了解溼地或生態池的防水工程、植栽方式、水量控制,甚至可開放一小區塊讓學生親手植栽,透過動手體驗,學生較易有情感連結,有利於日後較能主動參與維護與管理。

一旦施工完成且驗收完畢,校方便得承接日後維護管理與監測工作,例如:例行性的環境清潔維護、過多植栽收割、隨時巡視池內水位有無因水源堵塞而降低、防水底層或防水布(有時為混凝土)破損劣化導致漏水而漸漸乾涸、定期檢測水質、檢視植物生長狀況、監測有無外來強勢種破壞原有平衡(美國螯蝦、福壽螺、吳郭魚、泰國鱧…)並立即處理…等等,諸如此類人為的強勢介入極多,人得扮演著維護平衡的角色,不然很難維持最初樣貌。而若置之不理,雖不至於變成荒野,但物種間相互競爭,將有無法預期的結果,也將違背當初以教學為優先的設置目標,實在可惜。

其他必要的維護工作還包括定期放乾水池以整理過多的沉水性植物(水蘊草),並清除含過多有機物質之底泥以避免優養化,並視情況以人工踩踏方式修補天然泥土防水層……等等。由此可知,從一開始的評估規劃工作到最終的定期養護工作,校園人工溼地或生態池的誕生與其生命的延續就如養兒育女般,需要長時間投入照顧,也就是說,必須要有與之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才好。

建置校園人工溼地或生態池與添購機械設備迥異的是:光靠插電、上油是絕對不夠的!校園人工溼地或生態池是活的,持續的悉心照料是必要的。過往校園中因後繼無力而使溼地或生態池乾涸、荒廢的案例為數不少,此事實雖令人遺憾,卻也不特別意外。因為,如此需長期費心費力的工作若無妥善的規畫或分組分工,真的很難撐下去;將之單視為工程無法長久,但若能緊密的結合或融入教學課程,則可相對永續與事半功倍。


實例簡介:新北市蘆洲區忠義國小

忠義國小原有一座景觀噴水池,此池運轉時既費水又費電,所以不常啟動。後來校方內部達成共識,決定將原有的景觀噴水池改造成具教學功能的校園生態池(如下圖)

 

於規劃初期,校方本欲將位處後門區塊且設有一道小拱橋的噴水景觀池全部打掉重建,但此舉結果不僅花費高,廢棄物也多,因而調整為局部硬舖面改造,並將舊有土丘改為生態池,外加一小塊蘆葦床淨化水池,藉此擴充水域面積。

水源方面則朝向優先使用雨水與中水。在校園建築地面層設置雨撲滿,承接頂樓落水管的雨水,並透過管路送水至池中;同時將洗手台廢水接管至回收水處理池進行沉澱,再以蘆葦床做自然淨化處理後,這才引入生態池裡。最後,在出流井中並以抽水泵浦將水抽回至進流端循環使用,以增加池水流動,避免藻類滋生。

現場設有教學木平臺與觀察步道連接至拱橋,池中也設有小水車,利用此水車動力將水帶至地勢較高的數個獨立田塊教學區。此區內刻意分開種植較強勢或弱勢稀有之物種,甚至是外來種,以因應教學需要,同時可作為隔離保護,而不至於影響到整體生態池的平衡。另於周邊區域設置告示牌與解說牌,好讓師生、民眾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在此學習、休憩。

設置校園人工濕地或生態池前的良心建議

將經驗彙整成下列重點,在此提出供各方參考:

1.    建置前,校方內部與社區須達成共識,應讓所有成員了解來龍去脈與未來展望,並強調以教學為設置重點;

2.    建置過程中應盡量將所有步驟納入課程(或設計特別課程),並鼓勵師生參與(如:簡易的植栽、防水層踩踏、裝飾及維護等),期盼大家從中與溼地或生態池衍生愛護之情;

3.    所有設施應符合環保規準,一切以示範生態環保為優先,應避免過於耗能或負面的設計。

4.    無論規模大小,設計時建議區分場域:生態核心區(非干擾區)緩衝區以及永續利用區,設置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空間,才可達到生態教育實質意義。


實例簡介:臺北市立中正高中生態池

中正高中原於校園中庭設有一座水泥池(烏龜池),學校因教學需求欲改造成生態池(如下圖)。為節省建置成本採局部覆土方式,營造平緩邊坡種植植栽,加上一道近自然人工溪流,並設置約60噸容量的雨撲滿收納雨水成為水源之一。設計原理涵蓋:回收雨水及中水的再利用、循環水與多樣性的植物,並設計環境教育設施提供教學使用此校園生態池建置後,為了讓新生了解生態池的設計原理與功能,身為校友的建築師,每年多會前往學校為學弟妹們進行溼地生態教學。

此校於後續維護管理具特殊性,因主要管理者極具生態保育觀念,其維護管理理念傾向最低人為干擾,希望朝向自然荒化,以提供生物蟄伏棲息場域。然此維管方式對一般校園維護管理者較易產生衝擊。需經過更多的理解、協調與討論,才能逐漸尋得兼顧維持溼地生態功能及學生安全學習的共識。

提供校園溼地維護管理經驗分享

因校園人工溼地或生態池乃人工施作,由人為因應教學需求或淨化水質功能而選種植栽,其競爭力遠不如當地原生野草強,如要維持所種植物能夠順利生長,勢必須適度人為干擾,才能同時保有其功能性及可親近性。

   


實例簡介:新北市三峽區建安國小坡地人工溼地

建安國小案例為不同模式,屬坡地型人工溼地,其水源來自廚房廢水,將之引入人工溼地進行水質淨化後放流,以減輕對週邊溪流水體的污染負荷,而且由於坡地地形關係,水體流動可以利用坡降之重力方式,完全無需依賴機械動力,不但省去電力費用,相對於前述生態池更好維護,維護成效也比較好。然而植栽維護管理倚賴人工干預,因學校人員職務汰換頻繁,管理模式不易持續,植栽生長隨時間自然消長而較難維持原先規劃之多樣性樣貌。

 


經營管理者角色:大漢溪人工溼地經營管理過程與經驗分享

有別於前述的規劃設計者角色,因先前任職於顧問公司,而有機會擔任新北市大漢溪人工溼地完工後的經營管理者角色,與各校園單座人工溼地或生態池不同處在於本案串聯大漢溪左右岸多個人工溼地,而成為大漢溪溼地生態廊道,不僅規模差異極大,其經營管理項目也更具挑戰性。

大漢溪人工溼地經營管理工作主要包含訂定經營管理目標、生態及水質監測與成效分析、探討人工溼地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關係、提出相關設施或系統改善計畫,以及修訂溼地操作維護手冊,並監督操作維護廠商執行工作等。

此外,為發揮人工溼地環境教育之功能效益,本案經營管理工作亦包含編製大漢溪溼地生態廊道導覽手冊,以說明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功能,並強化生態保育、景觀育樂、環境教育、社會經濟、學術研究……等等附加價值。另為使環境教育工作持續執行,亦於民國100年時協助培訓出一群解說志工隊提供導覽服務,如有意參觀大漢溪人工溼地,可向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提出申請,以聽取專業志工導覽服務。

又為使解說具體化,特別設計相關教材,提供參訪學生、民眾了解水質監測除運用儀器與藥劑外,亦可透過觀察水體內動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狀況,以推估水質概況(如下圖)

大漢溪人工溼地之建置並非僅為淨化水質之單一目標,結合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而提供更豐富多元功能,才能彰顯人工溼地的最大價值,並能成為一處人與自然生態共榮共存的園地。

教師進行水資源教育時之建議

1.    水資源教學課題:

(1)        多樣性水資源利用:建議納入雨水回收及中水再利用系統。雨水稍做處理後可以使用於沖廁,沖廁後水體先進入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再進入蘆葦床淨水池進一步淨化而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則成為可以利用的中水,中水可用於植物澆灌或生態池補助用水,這樣的用水流程即是很好的善用水資源之教學課程。

(2)        水質監測科學實驗:污水自然處理後的水體是可以再利用的,不只是淨化水質後放流而已,為了理解水質可達利用程度,可納入水質檢測教學課程,使用攜帶式的水質檢測儀器或簡易的水質檢測包,帶領學生了解水質在處理過程前期、中期及後期有何變化,亦是很好的教學素材。

2.    寓教於樂的教學模式:可以參考米倉國小模式,畢業活動是鐵人三項(划獨木舟、騎腳踏車、登硬漢嶺)之一即為在淡水河中划獨木舟,學生進入淡水河中央近距離觀察河川水質及生態,用不同視野看所處的環境,甚至可以將觀察範圍再延伸至河川上游,比較不同河段的水體水質與生態樣貌,並思考造成差異的原因何在,如此將更能讓學生深刻體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此外,近期荒野保護協會出版了生態淡水河一書,由十多位生態保育人士共同編寫而成,其內容主要講述淡水河的過去和現在所發生與生態相關的故事,以及省思未來淡水河要呈現的樣貌,而建築師亦撰寫了其中兩篇文章,一篇討論淡水河紅樹林分布變遷,另一篇說明挖子尾的地形變遷。上述資源亦一併提供教師們進行水資源與淡水河生態教學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