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課程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

撰文:白雲國小教師李英萍老師

演示者:米倉國小盧麗真主任、白雲國小李英萍老師

 

您有沒有想過,「水資源」這項議題在學校內在教室裡,通常都是如何被傳遞的呢?國小學童對於「水資源」這個關鍵詞的理解又是到何種程度?

一般最不陌生聽到的應該就是節約用水了,總務人員於兒童朝會宣導學校沖廁及水龍頭更換多少省水裝置,雨水回收系統供應校園那些設備,節省多少水費。在教室內,有的老師會指導學生將水桶放置於洗手台,盛裝因水龍頭疲乏而一滴一滴落下的珍貴的水。筆者在學校現場教學觀察到不外乎為這些為保護水資源而做的努力。也因此,大部分學生聽到「水資源」議題,便立刻聯想到「 節約用水」的觀念及方法。這樣的觀念落實養成是成功的,但長久下來學生對於「水資源」議題的思考是否會過於狹隘,或是高年級與中低年級的教學討論只停留在同樣的層面,是令筆者疑惑之處。 

以環境教育欲培養公民素養的過程中,高年級與中低年級的教學內容一定需要有深度與廣度的區分。筆者曾擔任過五年級社會科任,在南一版五上的教科書內容中,開始介紹臺灣的自然資源,其中有關「水資源」一詞便在此出現。筆者認為這是很適合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學習領域的切入點。高年級的環境教育教學,不僅僅在於認知,更需要提升至價值澄清、批判性思考、行動實踐的訓練。以「水資源」來說,課本介紹的方向為臺灣擁有的水資源(河川),水資源的特性(山高水短,水流急促)。在筆者的教學經驗中,學生會因為臺灣看似春日梅雨不斷,夏日暴雨成災,而誤以為臺灣「水資源」非常豐沛,事實上卻是相反,臺灣正因為地形陡峭,河川短促,水流湍急,大部分雨水直接流入大海,導致臺灣是全世界水資源短缺的地區之一。短短的字裡行間,便需要透過不斷的引導與討論,讓學生學會判斷臺灣水資源的現況。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水資源」缺乏的重要性,除了瞭解臺灣缺水的原因之外,帶學生認識古今中外「水資源」使用的演變,對照水資源取得的便利與困難,思考用水習慣與態度,更能加深學生將珍惜水資源的覺知連結至節約用水的行動實踐上。

筆者所嘗試的水資源教案參考自美國Project Wet裡的Water concentration單元(1)。教學單元的構想是過熟悉的記憶力遊戲,學生將現代與過去水的利用習慣聯結起來,並且討論隨著水利用習慣的發展,對水的態度如何轉變。教學目標為1.學生能分析用水習慣隨著時間而逐步形成的原因。2.學生能比較過去和現在用水習慣的效能。

 

1: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為Project Wet方案中文翻譯單位,Water Concentration單元將之翻譯為”古今照相”。


【暖身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寫下一天生活中會使用到的行為及如何取得,例如:刷牙、洗臉、沖廁、洗碗、打掃等。綜合各組想法引導學生思考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頻率與重要性。

【活動一】「水來我家」文章共讀

學生閱讀「水來我家」文章,內容關於一個家庭首次見到家中水龍頭一打開

便有自然來流出驚訝與驚喜。教師條列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共同體討論:

1.你覺得文章中每個人看到這個新設備(水龍頭及自來水管線)的感覺是?

2.為什麼祖父和小男孩的反應不同?

 


【活動二】Water Concentration配對遊戲

1.將「水注意力遊戲卡」洗完牌後張貼於黑板,每列四張。跟學生複習注意力遊戲:每位玩家翻兩張卡。

2.為了決定卡片是否相關,學生需要解釋兩張卡陳列的水利用做法圖片如何相似。兩張卡中的一張應該描  .述較現代的水利用方法(舉例:一個人在水坑中洗澡和淋浴);學生也可以依右上角的提示圖像配對。

3.假如翻開的兩張卡片沒有成對,將卡片再翻面闔上。整個過程持續到所有的卡片都被配對完。

【活動三】水資源運用排排看

1.所有卡片都被配成對後,要求學生互相將兩兩成對的卡片再變成一組四張。引導學生將四張卡片從最簡單的排到最近的發明。

2.教師提供問題引導小組思考:

(1)圖卡上所呈現的水資源利用方法為何?例如:洗澡、洗碗

(2)什麼原因影響了水資源利用技術的改變?需求或慾望?

(3)水資源利用的演進中產生了哪些優點或缺點?便利性或更多廢棄物與能源消耗?

(4)最喜歡水資源利用演進中的那一階段?

【總結及延伸】

由學生的發表加強他們從水配對圖卡中,由古至今的使用方式,進而反省自身水資源利用的態度與習慣。並且從學生對於水資源技術演進的優劣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家中及學校的用水方式是否夠環保,以及有那些實際的小舉動可以促進用水的效能及更節省耗能。例如建議他們洗碗使用洗碗機時,將碗筷裝滿在運作;洗澡淋浴時,可安裝低水流或省水蓮蓬頭等。延伸活動可為學生於連絡簿上寫下對於水資源課程中的感想與心得。 


 

教學單元

水的注意力(Water Concentration

活動時間

2節(80分鐘)

適用年級

小學高年級

教材來源

Project WET

學科領域

歷史、語文、環境科學

實施場景

教室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分析用水習慣隨著時間而逐步形成的原因。

2.學生能比較過去和現在的用水習慣的效能。

習得技能

組織(序列)、分析(確認各成份和關係)、呈現(書寫)

關鍵字彙

水資源保育、用水習慣

1.「水來到家」的影本或概要。(講義)

2.「水利用卡」 (將卡片裁成正方形;也可將卡片黏在硬紙板上,變成薄片可耐久使用)

3.卡片上一些展出的項目(例如:夜壺/便壺、洗衣板、水桶…等)。(隨意、非必須的)

◎學習單(研究者自行設計)一張。

引言

有時生活在過去看似羅曼蒂克…但是你願意將你每日熱水淋浴交換成浸泡在冰冷的溪流中嗎?

促成聯結

使用現代器具,可以悠閒不費力地洗碗、洗衣在一百年前是無法想像的。透過博物館的旅程或觀看過去的影片,學生也許對簡易的用水習慣更熟悉。學習現代器具的歷史也許可以鼓勵學生感激乾淨、充裕的水供應。

   

透過熟悉的記憶力遊戲,學生將現代與過去水的利用習慣聯結起來,並且討論隨著水利用習慣的發展,對水的態度如何轉變。

人們常說「需要為發明之母」。人類有關於水的需求與想要促成了保證水大量供應的先進技術。

    舉例來說,當人們遷移了長距離遠離水的供應(河流、溪流、湖或地下水豐沛的地區),意味著採集水、貯存水、搬運水是需要的。貯水池、貯水槽(池塘)、溝渠和泵被發明出來。在過去,貧乏污染的社區能夠傾倒污水、污穢物到河裡,而且只帶來有限的不良影響。當擁擠的城市也追隨那些相同的習慣,一些如同霍亂、傷寒等疾病則產生出來。因此,法律制定需要建造下水道系統和廢水處理的機器設備。以過去許多文化來說,河流是活動的中心:家人們在那兒聚會、洗澡、洗碗和洗衣。(甚至今日河流是有些文化的焦點處)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要求更方便、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他們的工作。因此,發明家和早期的工程師設計了可用在社區和家裡的更簡易蒐集水、淨化水和分配水的方法。便利設施長長的清單包括室內抽水馬桶、洗衣機和洗碗機的發明。

    這些技術的前進使得生活更健康更簡易。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便利的設施也產生了複雜的問題。舉例來說,簡單水利用的做法依賴人類的活動力;現代化的器具經常需要電力,而電力對我們的自然資源則產生更大的需求。

    水質和水量的議題引起人們對他們用水的習慣變得更有覺知。儘管要現代的社會人們動手洗衣服和拿海綿洗澡是不實際的,但是更深思遠慮地使用這項共享的資源(水)的需求是事實。因此,節水措施正被許多家庭和社區實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