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學童糧食安全概念的教學活動

臺北市立中山國小 陳嫻玲老師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是唐朝詩人李紳的作品~憫農詩。作者作這首詩,一方面體恤農夫的辛勞,另一方面則是責怪吃飯的人,無法體諒農夫的辛苦,沒想過自己碗中的每一粒米飯,農夫要流下多少汗水才能換得?這首詩,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能朗朗上口,但在豐衣足食社會下成長的都市孩子,因生活在高樓林立的水泥叢林中,沒看過農田、沒接觸過土地、更沒有目睹或參與過糧食的生長過程,很難體會耕種者的辛勞與付出,所以對糧食的珍惜與感謝之心也相對較為缺乏。詩中的意境對這些孩子來說,不僅太過遙遠,更無法有深刻的感受。筆者常常看見學生將食物丟棄,原因不外是「吃不下」、「不好吃」……,丟的理所當然,毫不手軟。

都市的孩子,缺乏與土地接觸的機會,對糧食的珍惜度不夠充足。過度的都市化,加重環境負荷的密度,使得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學校教育乃環境教育的基礎,唯有讓孩子了解環境的問題,糧食供給的現況,進而能省思自己的行為,才能落實孩子珍惜糧食與環境的態度。當學生認識、喜愛、進而以實際行動來保護台灣這片土地,環境教育在台灣才有落實之可能。

優美的水梯田 水梯田生態管理

然而,在現行的教材裡面,雖然有有關植物的單元,然而卻多集中在植物的外型與生態,對於糧食與農業的相關教材卻很少提到,當我們在感嘆孩子不懂得珍惜糧食資源的同時,卻很少思考我們給予孩子的教育,到底缺少了甚麼。筆者有感於此,試圖發展出一套課程,以各種學習方式,教導孩子認識目前全球的糧食危機與現況、我國面臨的糧食危機與應該採取的因應方式、進而介紹水梯田與有機農業對生態的影響,以期能落實孩子珍惜糧食的態度,導正孩子的飲食習慣與觀念,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期待他日能開花結果。

因筆者任職得學校位於市區,較難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栽培作物,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上,著重於觀念的建立與省思,以及資料的蒐集與整理,並利用小組討論與發表,進行歸納統整。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童具備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省思的能力,並能利用各種媒體資源,去主動探索知識,最終能切實地去關懷環境、珍惜糧食資源。整個教學活動,由全球糧食危機開始談起,再探討氣候變遷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糧食生產面臨的困境及所該採取的因應對策,然後介紹水梯田及有機農業對生態的影響,最後再進行認識好米及各種米製品、米食與節慶的關係、各縣市具特色的米食等教學活動,希望學生能了解米食,進而愛上米食。

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一:全球糧食危機

先播放有關飢荒的圖片及影片,讓孩子了解到世上有許多地方的孩子,並不像他們一樣豐衣足食,並讓孩子法表感想,以引起動機。有了動機之後,教師再利用簡報說明近年來糧食危機的現況,以及對全球產生的影響,並讓孩子分組討論造成糧食危機的原因,發表討論結果後,一起進行歸納統整,並探討身為小學生,能採取的因應行動。

本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了解開發中國家對糧食的需求,及糧食危機的現狀。


活動二:我國面臨的困境與因應對策

在這個階段,以公視製播的「我們的島」系列影片作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氣候變遷對我國糧食生產造成的影響,以及目前我國的糧食生產,不足以自足的現象。並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有哪些浪費糧食的行為,並探討可能的改進之道,期許學生能重新思考對糧食的態度。然後教師再介紹我國所面臨的糧食困境,以及所該採取的因應對策。

本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了解,看食糧食充足的台灣,實際上糧食自給率並不高,尤其是穀類,仍有許多需要仰賴進口的部分,而一旦遇上戰爭或天災,糧食出口國減產或出口量降低時,我們的糧食供應勢必會出現問題。

活動三:里山倡議

教師介紹里山倡議的基本精神、目的、原則與做法,並讓學生分組討論里山倡議對生態所產生的影響。

本活動主要再介紹里山倡議這種新思維與做法,並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活動雖然會對環境生態造成一些影響,但透過適當的做法,仍然能在糧食生產、改善民生經濟和保護生態系統等三者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有積水梯田蘊含豐富的生態 農夫示範農具的操作

活動四:綠色階梯

這個階段,仍以公視製播的「我們的島-水梯田的生與死」系列影片,介紹水梯田的美與生態功能,並讓學生於觀賞影片之後,由影片中擷取資訊,分組討論歸納水梯田的功能,透過分組報告,一起歸納出水梯田的功能。然後播放「無米樂」短片,再進行分組討論歸納我國水梯田面臨的危機。

本活動主要是讓學生認識水梯田,並介紹水梯田的生態功能,及我國水梯田面臨的危機。讓學生了解我國雖然以農立國,但快速的工業化,讓我們特殊的梯田地景,所面臨的危機。

活動五:有機農業

本階段的教學活動,先以「農夫與他的田」影片,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活動對生態所產生的影響,再介紹有機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特色,並讓學生作價值評斷,如果你有一塊農地要留給子子孫孫使用,你會選用哪種耕作方式?而在經濟面上又如何取得平衡?第二個活動再以「大愛新聞-有機生態島」系列影片,介紹有機農業,及有機農業的特色及優點,並讓學生分組討論有機農業對生態的影響。

本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會影響生態環境,儘管現代農業使得糧食產量得以增長,對提高糧食安全和減少貧困貢獻卓著,但也顯著破壞了生物多樣性,而有機農業生態系不但組成份子多元,且食物網構造複雜而穩定,可有效防止病蟲害及外來生物的入侵,逐漸恢復原有自然生態系,而保留生物多樣性。永續農業比慣習農法對生態環境更友善,不只保育農地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可減緩肥料養分之流失,也恢復健康的濕地環境。也希望學生能在生活中,接受有機農產品,對環境生態多盡一份心力。

學生觀賞教學影片 專心觀賞影片
書寫學習單 分組書寫學習單

活動六:金色海浪

本階段的教學活動設計,利用「高雄農業故事館-稻米」影片,引導學生思考,在水稻的成長過程中,農夫需付出多少勞力。並讓學生學會分辨三種主要米的種類-粳米、秈米及糯米,以及依加工後的型態,將米區分為糙米、胚芽米及白米三種。並讓孩子了解食物經過愈多的加工,營養成分流失的也愈多。然後利用影片介紹台灣好米,讓孩子知道如何選購好米,並學會認識米袋上標示的成分,最後再讓孩子分組設計米袋及包裝,讓孩子了解米也可以走精緻路線,透過精緻的包裝,台灣好米也可以成為送禮的一種選擇。

本活動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了解水稻的成長過程,認識稻米的品種、加工米的種類,知道如何選購好米,並以全新的觀點來認識我們的傳統主食。

活動七:米食饗宴

本階段的教學活動,先介紹學生認識「米食當家」教學網站,並透過這個網站來認識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米食,以及產生的各種變化。再介紹各種米食製品與傳統節慶的關係,及其象徵意義,並讓學生分組,選擇一種米食當作報告的主題,製作海報,介紹給其他同學認識。最後再讓學生分組,利用網路資源或報章雜誌的介紹,蒐集台灣各縣市有名、特殊、具特色的米食,全班合力完成米食情報。

本階段的活動,主要是讓學生能認識生活中各種米食、瞭解米食與節慶的關係、能運用網路資源瞭解米食資訊,以及認識各縣市的具特色的米食。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米食的千變萬化,除了傳統之外,也能不斷創新,成為一種新流行。這個階段的活動,也是整個系列活動的總結,希望學生能重新思考我國的米食文化,不要只視西方速食為時髦的象徵。

活動八:校外教學

配合教學目標,進行校外教學活動,實際體認水梯田之美。

在設計此系列活動時,筆者發現在網路上其實有許多的網站、影片及教案可供參考,例如:文化部兒童文化館、農業兒童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相關網站、環境資訊中心、兒童稻米數位文化館、水田生態入口網、 農糧署全球資訊網 、 稻米品質資訊網 、農業試驗所全球資訊網、高雄農業故事館、米食當家教學網……許多網站,都可作為設計課程時的參考。只要花些時間去做統整,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教學設計的資料。

分組討論 小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