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防災」談起:專訪游純澤校長

輔導員朱桂芳、孫寧一採訪、整理

游純澤校長審訂

*為何防災應從校園做起?

西元1999(民國88)921大地震的隔年(西元2000年;民國89),行政院訂定921日為「國家防災日」,之後每年此時,無論中央或地方皆會進行防災活動,意在喚起與深根國人的防災意識;聯合國更於西元2006(民國95)發起了「防災教育從學校做起」的運動,自此世界各國幾乎皆訂有自己的國家防災日。

以臺灣地區為例,由學校推廣防災教育十分理想的原因有三:(1)各級學校分布密集且均勻,其他公務機關(如:警察局、衛生局......)很難相比;(2)教育的投資報酬率高,且愈早投資報酬率愈高!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做起最有成效!而日本自幼兒園起便開始防災教育,其國民的防災素養與技能相當扎實;(3)學校易起擴散作用,也就是說可透過孩童進而影響、教育、甚至引導成人(如:父母親、祖父母......)。再以日本為例,確實有孩童在發生大災難時,發揮其防災素養與運用其防災技能指引家人脫困的紀錄。因此,綜合以上觀點,將學校視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工作據點是很正確的!


如何落實校園防災教育?

防災教育的實務面可就以下四大面向進行探討:(1)學校內部的組織架構:校方多將校內人員依任務編組與分工(如:通報組、疏導組......),而過往的組織方式大多著重於校內人員,但世界防災專家曾多次提醒,若真不幸發生重大災難,大家應先「自救」。換句話說,若真遇上重大災難,撥打「119」恐怕是無濟於事。因此,校內的人員分配必須力求完善,尤其是指揮系統、各項分工及合作模式實屬第一要務;(2)檢視校園環境:尤其是校園現有環境安全,項目包括建築物結構、逃生動線(可搭配防災圖一同檢視)、安全死角防範及緊鄰校地自然環境之安全性(如:是否臨坡地或屬洪澇區……)。此外,檢視環境安全時應著重「在地化的潛勢災害」,也就是針對學校所處環境的潛勢災害進行檢視與分析,建議使用多種量表協助檢視工作(如:淹水威脅、地震威脅、坡地災害、颱洪災害……)(3)防災技能:意即技術操作。若校方已握有相關資料,也已了解潛勢災害,但卻無充分能力防範或操作(如:輻射災害之應變、坡地災害之應變……),透過頻繁的演練,便可有效精進這類防災的操作技術面,換言之,校方人員必須練就有效因應不同災害的能力;(4)防災資源整合與運用:校園防災大致可分為「減災?整備?應變?復原」四大階段,實質上也就是資源整合的概念。目前公部門的資源有限,更無編列防災的特別預算,所以校方必須積極蒐集資源並整合運用,才能在危機時從容應變與發揮。

***以上多就較無法預測、具較大破壞力、較令人恐懼且較易引發複合性災害的地震為考量;嚴重時亦可將較為人知的颱洪(或坡地災害)列入考量。***

曾擔任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團長的防災專家游純澤校長


如何落實校園防災演練?

 演練時,心態上應建立危機意識感,演練絕非遊戲,必須嚴肅以對,且必須有真實感、有臨災感受;至於演練教育作為上,可嘗試引進教育部的「防災素養檢測」。臺中教育大學已幾近完成防災素養專案,未來可能以線上檢測方式施測,甚至可建議教育部比照法律常識全面檢測,好讓師生能更了解自身的防災素養。

 就目前國內小學教育形式而言,由班級導師主導的防災演練極少,但在啟動九年一貫課程時,防災教育已依課綱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可惜的是,長期以來所受的關注仍不夠!相較於其他學科領域,課程計畫中亦甚少著墨;然而,唯有在課程中紮根,防災教育才能永續。環境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因已立法,實施強制性較高;現有之「災害防救法」對教育方面則無任何約束,從以上可見防災教育(含演練)確實不易在校園中落實,久而久之,也較易被忽略。

 我國與日本在防災基礎上極為相近,舉凡災害型態或類別(乃至於文化屬性)都很相似,因此,我們可多向日本借鏡。日本各校大多按月實施防災演練,且會依據不同年段演練不同內容;反觀我國各校大多演練同一版本,在腳本內容或時間安排上較無明顯區別。事實上,不同年段的孩童有不同的技能與情意領會,應依此個別差異補充分段演練才算完整。國內已有防災專家開始關注此問題,並努力思考對策,也因此,「防災兵棋推演」因應而生-先公布假設情境,再讓校內各組人員以會議方式推演,而後再視情況實際操作、演練,希望能藉此過程培養所有人員遇災時隨機應變的能力。舉例來說:假設學校位於基隆海邊,突然間發生強烈地震,恐怕引發海嘯,請校方模擬應變作為並現場報告(校長身為指揮官如何下達指令、各組人員應如何操作……)。這樣的演練方式因規模較小、較不需勞師動眾、情境也較多元,在校園中可常實施,是項可推廣的新型演練方式。只是,校方進行兵棋推演時需要一位「指導員」從旁協助、判斷及輔導,但此類專才仍嚴重不足,確實是一大遺憾。

 此外,目前新北市之各區、各里皆已發行「防災地圖」,學校更應主動結合社區,藉以實踐「防災生活圈」的概念。全面防災無法單靠學校執行,需要社區民眾鼎力相助才可事半功倍!舉「淹水」為例,區域一旦嚴重淹水,範圍之大必然含括學校與社區,此時應設何處為避難所便是一大難題,勢必得和社區合作才行;這時,里民、家長及校方人員必須聽從更高層的指揮,校方與社區民眾的溝通、互動及協調更顯重要。若學校能在平時便與社區一同進行防災演練,這些共同累積的經驗與能量一定能在大型災難中適時發揮其功能,救人救己。單請校內志工參與學校的防災演練是不切實際的,若真遇上大災難,這些志工極有可能另有須承擔的私務,根本無法分身。在此強調,校方應朝「防災生活圈」的概念調整防災之各項作為,積極跳脫單以校為點而改以「社區面」教導孩童相關的防災資源。

如何再進化校園防災工作現況?

 幸運的是,近來國內尚無極重大災難,但有些工作仍應跑在前頭,以免措手不及-校園防災四大階段中之「復原」便是一例。常聽聞「災後症候群」與「創傷症候群」,但校園中這方面的人力資源仍不足,重大災難後應如何輔導臨災或受災師生,是現下可思考的預備措施-硬體設施復原較易,但心靈重建便是項大工程了。

 此外,在校園防災演練中,對新興議題(如:輻射、區域性海嘯)的認知與技能教育也易被忽視,目前尚不夠成熟,大家普遍仍在摸索階段。

「謹慎因應的態度、與時俱變的技能、環境保護的行動」可降低未來許多災害的破壞力!而「防災重於救災、離災重於防災」,一句極為通俗的話語,道盡了多少防災教育人員平時的付出與努力!

游校長主持新北市環教輔導團與新竹市環教輔導團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