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美學談校園公共藝術-以永福國小為例
文/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團員朱桂芳
「環境美學」即為研究人類與其身處之自然及社會環境,如何透過美感連結以達和諧關係的學科,主要目的在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使人藉環境審美,瞭解人與環境相互依存及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建立尊重自然萬物生命的環境倫理觀,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採取行動以珍惜、保護環境的完整性。(高佩瑤,民國101年)早期學校建築設備,多重實用性,缺少美學的概念,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於生活品質逐漸提升,對於環境被破壞的問題也開始重視,因此,將環境美學的要素融入校園中,從小開始培養欣賞環境美的經驗,從公共藝術的課程中,培養學生生活美學、藝術欣賞的涵養,孩子從親近校園公共藝術的過程中,使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從而建立正確的環境倫理價值觀。
永福國小舊有校舍經檢測後確定為海砂屋,於民國93年推動校舍整建計畫,以先建後拆方式分為一、二期校舍整建,於第二期工程因廠商財務危機導致停工,使二期校舍整建工程延至97年重新動工,歷經鄭玉疊校長、蔡永煌校長及洪堯賀校長的努力下,終於在民國101年10月完成第三期的操場工程,其中公共藝術的設置分二期進行,以學生及其他校園使用者的需求為設計重點,創造適切師生需求的藝術品,並有效的將公共藝術品運用於學校教材中,藉由具體的實作,把藝術與生活緊密結合,藉以培養師生審美的觀念與能力,進而擴展至社區居民,讓藝術親近生活,凝聚社區共識及向心力,其設置概述如下:
一、快樂天堂之永福雲朵飛(李昀珊/昀珊國際創意工作室) 天空的雲朵自由自在的遨遊在無邊的天際,沒有固定的形,也沒有階級差異,「開心快樂的成長與學習」是每一朵飄進永福國小的小雲兒的期許,因此,以「雲」的符號串連整個校園的空間與識別系統,期許孩子像雲朵一樣自由發展,老師也向天空一樣無所不包的教育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可愛雲朵們。 |
|
二、成長之樂(李昀珊/昀珊國際創意工作室) 以生長的植物呼應學校願景(前瞻、多元、專業、關懷、鄉土)及莘莘學子的成長蛻變,猶如在地生根的樹苗於希望、成長、活力的金三角中努力吸收,每棵不同的樹苗都能獲得養分成長。跳動的色彩,呼應周邊建築的壁面,形成一股生命律動的力量,和空間相應,唱出一首生命的歌謠,譜出屬於自己的成長之樂。 |
三、快樂天堂之永福一家人(李明道/明道工作室) 作品以動漫手法創造四個房子造型的角色,以「永爸爸」、「永弟弟」、「永妹妹」和小狗「福福」組成一家人,手牽手坐在階梯上,表現人與人、家與家的連結。整個造型的靈感同時也來自校徽「永」字圖樣,三個如同人形的構圖,好似中間的大人照顧著兩旁的小朋友,更蘊含著永福老師對學生諄諄教誨、無盡關懷的深遠意境。此作品希望以「樹屋」形式提供學生們新的生態中庭有個新祕密基地,還具備「戶外臺階教室」、「小型舞臺」的功能,同時有「表情演出」的設計,邀請同學們持續參與創作。 |
|
其實公共藝術應該是以呈現人們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共同體認美的物體,是一般民眾可以賞玩的,可觸摸的,能參與的,可以與時改變且可與環境相融合的。公共藝術應該是該生活區中,屬於大家的、是一個民主價值觀跟美學涵養的具體呈現。(劉聰慧,民國96年)永福國小校園之美,除具有連貫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外,建築色彩的豐富性提供最佳的視覺刺激效果,使生活更加多采多姿;在整體校園規劃設計上,使用了雨水回收澆灌系統、太陽能路燈以及透水鋪面等,使建築與環境互利共生,營造健康的學習空間,無論如何,硬體的設備仍須與軟體的課程教學相結合,才能發揮它最大效益,歡迎大家一起來永福國小「賞玩公共藝術」!
參考資料:
高佩瑤(民國101年1月4日)。環境美學。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93
劉聰慧(民國96年10月1日)。淺談社區環境美學。劉聰慧的網誌。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hantings2536/950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