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想綠。享綠:生活消費行為中的環保實踐
作者:陳儒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秘書
1987年,在解嚴後的台灣社會,一群媽媽們有感於生活中的環境問題,於是許下「走出廚房,投入社會」的承諾,期許成為一個「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的台灣公民,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於焉誕生。
自成立之初,這群媽媽們便非常關注生活中的環境議題,例如從推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不漂白再生衛生紙、二手書(衣)回收、倡議綠色共同購買、廚餘堆肥、飲食教育到合成洗劑與環境荷爾蒙,無一不是毎日會接觸的生活層面,而這種從「生活環保」精神出發環境倡議角色,更呈現媽媽們獨有的特色。
也因此這股從環保意識出發的綠色消費行動,不但催生「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於2001年成立,更成為目前本會推動「綠食育」及「生活環保」議題背後最堅強的後盾。
生活消費中的綠行動
每回向民眾宣導本會推動的生活環境行動時,有很多人常常會問:「除了選擇購買環保標章產品或資源回收再利用之外,還有什麼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綠色消費行為呢?」,以下茲就本會長年推動的方式簡單說明:
1.污染從清潔後開始:拒絕化學合成洗劑
污染總在清潔後,乍看矛盾的句子,卻充分說明了現代人的清潔行為。不論天然肥皂或化學合成清潔劑,清潔的原理都是藉由「界面活性劑」〝讓兩種原本互不相容的物質彼此靠近〞的特性,透過分子中親油性尾端抓住汙垢,再利用親水性頭端的作用,藉由水將附有汙垢的界面活性劑分子團帶走。
然而,市售合成清潔劑的「界面活性劑」成分複雜且不易分解,其中乙二醇醚類和壬基酚聚乙氧基醇類,已被證實是「環境荷爾蒙」。還有強調含抗菌成份的清潔劑,常含有三氯沙(Triclosan)及三氯卡班(Triclocarban),將好菌壞菌一起殺死,更可能引發細菌的抗藥性,甚至產生戴奧辛污染。
另外,市售氯系漂白水在環境中會轉變成有機氯化物,如三氯甲烷等。這些成份在用來清潔後,被排入河川,流入大海,進入魚貝體內,易造成生物雌性化、不孕、族群數量減少。再透過食物鏈,可能破壞人體免疫力,增加罹癌風險。
其實,用水洗滌就是最好的清潔方式,再加上廚房裡隨手取得的鹽、醋、檸檬酸、肥皂、茶籽粉、小蘇打等等…就可完成各項清潔工作,既簡單又安全。
2.愛森林從擦屁股開始:使用不漂白再生衛生紙
日常生活中,衛生紙與人體的接觸最直接也最頻繁。一般民眾常常有〝白,就是乾淨〞的迷思,殊不知產品的”白”是來自漂白劑及螢光劑,不僅傷害環境。更會傷害人體皮膚。另外,面紙還有可能添加濕強劑及合成香精等,以增加強韌度、柔細度和香味,不僅耗費能源,處理過程又製造了污染。
使用不漂白再生衛生紙的好處是,再生紙漿的製作過程,除了減少砍樹外,並較原生紙漿的製造消耗較少的能源,減少約75%的空氣污染、35%的水污染及減少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尤其不經漂白製漿過程,所製造出原色的再生紙,對環境的污染傷害更小。再加上衛生紙是每天都會接觸的一次性用品,使用完後無法回收,所以更不應該採用原生紙漿製作。
3.尋回餐桌風景:少外食、多開伙、多購買當季當令本土食材
過去,〝在家吃飯〞是日常生活的理所當然,隨著社會形態變遷,人們更加忙碌, 經濟又愈來愈不景氣, 便宜、簡單、方便的食品,遂成為現代人的主食。不論大人小孩,幾乎都成了外食族。
為了便宜的目的,廠商使用廉價原料壓低成本;為符合快速、工廠化生產,加工食品成了主流;為了容易攜帶、保存,防腐劑就成了必要的添加物;再以著色劑、保色劑增加色澤、讓外表美觀;為了馴化消費者的味覺,還必須添加化學調味劑、酸味劑及香料,才能色香味俱全。
外食造成營養不均衡,口味則愈吃愈重,讓人們在用餐的同時,也想喝喝添加了糖、色素、人工調味的飲料,反而越喝越渴。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多喝水,少喝飲料。而病死豬、放了漂白水的病死雞、孔雀綠石斑魚、含過氧化氫的豆製品、殘留過量農藥的蔬菜水果、驗出重金屬的嬰兒食品,都可能成為現代人每天吃的食物。每隔一段時日,瘦肉精、塑化劑、三聚氫氨、毒澱粉(順丁烯二酸)⋯等等過去從來沒有聽過的新名詞,就會躍居電視與報紙的新聞版面,讓社會大眾人心惶惶。
多採買食物而非食品;鼓勵自己開伙或朋友共食;多吃當地當季的食物,不僅減少食物里程,也降低攝入各種為了延長保存期限,所添加的防霉劑、保鮮劑;購買前多注意成份、有效期限、保存方式以及營養標示;不要購買顏色鮮艷、香味濃郁、過度加工及保存期限過長的食物;盡量避開看不懂、讀不出來或不了解其用途的食品成份;不要過度相信電視廣告或食品包裝上宣示的效果。
4.掌握種子主權:拒絕基改作物及食物
基改作物自1996年美國開始商業化栽種後,在跨國企業和政府的推動下,栽種面積不斷攀升。目前全球種植基改作物的面積約為1.48億公頃,約佔全球總耕種面積一成,其中黃豆、玉米、棉花及油菜籽就佔了99%。
就以黃豆為例,將細菌的基因轉植到黃豆細胞內,使其對除草劑產生抗藥性,農民在栽種時,就可肆無忌憚的噴灑農藥,危害生態環境。而消費者食用豆腐、豆漿、味噌,便將農藥一併吃下肚,增加健康上的風險。
台灣政府目前尚未核准任何基改作物的栽種,矛盾的是,進口基改黃豆、玉米卻已超過十年。衛生署規定,食品中使用基改黃豆、玉米作為原料,佔食品總重量5%以上, 都應在包裝上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的字樣。但散裝食品不受標示法規範,消費者根本無從得知是否為基改食物?
在台灣,由本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綠色陣線協會及台大農藝系
此外,我們也致力提供全台消費者基改相關知識且鼓勵民眾購買時選擇標示「非基因改造」的產品,期望集結廣大消費者的力量,推動台灣朝「無基改島」目標前進,成為永續農業的典範國家。
5.袋袋相傳隨餐包:外出用餐請自備餐具
根據估計,全台灣一年大約用掉184億個塑膠袋、50億雙免洗筷、46億隻寶特瓶及7.4億個拋棄式飲料杯!這些「一次用品」讓忙碌的現代人出門購物、飲食在追求方便的同時,卻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並增加人體因接觸一次用品中有害物質而提高致病的機率。
儘管回收再利用是一個途徑,但從根本上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更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本會自1987年起倡議生活環保,強調源頭減量的觀念,持續推動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自備隨餐包」與「自備購物袋」等行動,隨著各項環保政策的形成,「垃圾減量」、「儉樸生活」現今雖然已成為普遍認知,但從實際情況看來,我們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近年,我們以旅行為概念提出「綠背包」行動,除鼓勵民眾旅行出門時準備好隨身及盥洗用品的綠背包之外,日常生活就應多準備水杯減少購買瓶裝水及飲料、隨身攜帶環保餐具、以手帕代替擦手紙、自備容器呈裝食物及重複使用購物袋等等,這些都是生活當中微不足道的小動作,然而每減少一次用完即拋的一次用品,就等於減少一次能源消耗。
此外,從保障自己的健康來看,免洗筷多是進口且經過漂白,不僅耗費能源且衛生問題堪慮;對塑膠餐具及容器來說,雖然閱讀國際回收編號可以幫助了解材質,但其實不管哪一種塑膠都不適合盛裝又熱又油或酸的食物,而塑化劑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有可能提高致癌的風險。
從心減量 減法過生活
其實,生活每一次的消費都是為你想要的環境投票,所以每個消費行為其實都可以很綠色。
然而,不論我們的消費行為多麼綠色環保,最終環境問題還是必須回到源頭減少使用量才行。購買前再多問問自己:我有需要嗎?丟棄前多想想:可以回收嗎?可以再利用嗎?可以轉送嗎?
從心開始減量,消費前多想想環境,減法生活或許是綠色消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