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長安-在長安國小的溼地足跡
新北市汐止區長安國民小學
施茂智
那時候對於水池的印象,一般都有所顧忌,深怕孩子一不小心就會發生溺水事件。因此,都會再三告誡不能擅自進入;沒有老師帶領,絕對不可以來到這裡玩。而為了保障安全,更將溢水孔的塑膠水管鑽洞將水位調低。在一次環境教育行動研究中問一問孩子們知不知道學校有一個水池?孩子們都知道學校裡有水池;但問到有沒有去過時,則是很少有孩子實際到水池那裏去,甚至有人都沒有去過,而理由也和大人的叮嚀的一模一樣。
2011年學校參與了「新北市環境教育方案-『校園諾亞方舟-臺灣原生物種復育計畫』」開始為期三年的實作。剛開始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想法,學校原本有一塊放置垃圾子母車的地方,那時候新北市政府正在實施垃圾袋隨袋徵收政策,所以公所就把子母車收回,學校就有了一塊空地。當時,想說就在這裡買幾個大水盆或水族箱復育水生植物和魚類。那時候,期初計畫審查是在二重國中辦理的,會場外面就有許多水生植物養在水盆當中,陽光照耀下令人印象深刻!指導委員針對水生植物的特性偏好陽光,而長安國小預定復育的地方,榕樹樹蔭遮蔽住光線會影響大多數的水生植物復育,建議學校裡既然有現成的水池不妨就該水池進行復育。
『校園諾亞方舟-臺灣原生物種復育計畫』裡的每一間學校都有一位指導委員協助指導學校的臺灣原生物種復育行動,長安國小的指導委員是陳世揚理事長。在2011年3月份第一次接觸後,就帶著長安的團隊及夥伴學校到臺北市明德國小校園進行參訪,也就開始長安的溼地故事。
5月校慶,返回學校的校友就藉這機會幫忙,在岸邊徒手撈除布袋蓮、大萍、粉綠狐尾藻等外來種水生植物,心想還是留下部分植物好了,這樣才可以提供給老師教學使用,所以就沒有完全除盡。看似有所整理過後的水池,留下的日本萍蓬草和藏在土裡的荷花走莖,到了10月又長滿了整個水池。在沒有參與新北市溼地工作隊的經驗下,自己就光著手和腳進入水池裡去拔這些植物的地下走莖,結果雙手就被荷花的刺;雙腳就被水池裡的碎石刺到哀哀叫!後來有機會參與平溪國小辦理的諾亞方舟工作坊,在和委員及夥伴學校交流下才知道有青蛙裝這個裝備,可以穿著衣服隔著青蛙裝防水進入水池去操作而不會弄濕,很適合整理水池以及讓孩子進入操作。那一天,工作坊中指導委員賴榮孝老師也談到,整理水池時最好戴上手套再整理,這樣才能保護到雙手不會被刺到、割到。當天還有其他學校帶來的臺灣原生種溼地植物植栽和種子分享給當天參與的老師回到學校復育。回到學校後就先將外來種植物全部移除掉,最深刻還是日本萍蓬草和荷花的走莖最難清,日本萍蓬草走莖一大塊,雖然都連結在一起很好找但還是需要費點力氣逐一用手挖起來,不然就會斷在土裡頭又會再度長出來。荷花則是葉梗都長有刺要特別小心,地下走莖需要認真找和小心拉才能夠除乾淨。剛清好的水池一片混濁,那時候有點操之過急,馬上就把分享到的水生植物就直接種到水池裡,隔天,種下的植物所剩無幾,這時才發現到水池裡有吳郭魚在啃食這些水生植物,接續著就想要將水池的水放乾,在沒有抽水裝置下,運用自然課所教的虹吸管原理將水池的水抽乾,再進入池子裡把吳郭魚、文錦移除掉。並且依照陳超仁老師研習時所指導,將池子裡的泥土堆出坡度,好讓不同的水生植物生長。將所剩的植物再種回去,隔沒多久,下雨了,水池恢復原來的水位。在諾亞方舟期末報告時,陳木城校長叮嚀要注意外來物種,持續觀察,一長出來就記得要移除掉。
2012年計畫第二年,冬季到春季這段期間水生植物進入冬眠,所以水池是單調一片。還記得年底,呂文賓老師提供大安水蓑衣,印度莕菜,也不時提醒可以到學校鄰近的金龍湖、翠湖、五堵大埤等地去做實地物種調查,實地造訪之後,的確如老師所說的,物種十分豐富,採集到汐止地區的溼地植物;也開始辨識和認識學校地區的溼地植物。其中在金龍湖採集到大葉田香,翠湖採集到荸薺、半邊蓮,更參加了成福國小的溼地工作坊,也採集到十多種水生植物,在這成福國小的工作坊中,學習到在外面棲地所採集到的植物需要先在盆裡面隔離一陣子,避免有福壽螺及外來種植物參雜其中,貿然的種到水池裡去有可能會影響到水池後續的整理。接續有機會再度到平溪國小參訪,順利採集到水韭、田蔥、蓴菜等珍貴稀有植物,帶回學校進行復育及教學運用。
採集回來的植物在研習課程中學到,無論是漂浮或沉水性植物都必須在底層放土這樣才會長得好。剛開始學校也沒有甚麼經費,就用學校現有的保麗龍盒和塑膠水盆將所帶回來的植物放入其中開始復育,放置在少被運用來教學的柏油空地上,就這樣,二重國中的水生植物種源區就這樣複製到長安國小。但是,對於每一種水生植物生長所需條件及後續維護管理並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就參加2012年的新北市環境教育溼地工作隊活動,利用周末時間到八里區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水盆種源區實作整理。來自不同學校愛好水生植物的夥伴,分別認養一種水生植物進行整理,實作過程當中,瞭解到水生植物種在盆子裡,生長到一個程度後必須要進行整理,好騰出可以供生長的空間,也可以藉由整理,將復育好的植物與其他學校進行分享。6月份溼地工作隊到長安國小,在超仁老師的講授與指導下了解物種的演化與環境平衡需順應當地生態狀況,對於不同生態體系及物種基因的引入需要特別小心。學校在校內經費支持下購置了室外型水盆,將部分的水生植物移到水盆當中。至於再利用的器具,像廚房用完的醬油桶,就把它洗乾淨稍作加工切割拿來栽植可以食用的大葉田香、龍骨瓣莕菜;當繁殖達到一個量後,就摘取所需要的材料來進行烹飪,其中的大葉田香就讓小朋友操作煮成田香蛋;而龍骨瓣莕菜也煮來吃滋味挺鮮美的!
在種植過程,發現剛種沒多久的水生植物會因為不同物種而有著不一樣的生長狀況,最明顯的是蓴菜會受限在空間裡,葉片會縮小;臺灣萍蓬草剛種下去葉子生長會很大,經過冬季之後,型態就會開始縮小。水鱉比較適合大區域範圍種植,在冬季時就會開花。水蕨、田蔥、窄葉澤瀉在維持低水位高土層情況下會生長的十分良好。水韭適合在中土層中水位下穩定生長,烏蘇里聚藻則在繁殖滿整個水盆之後,需要進行分盆才會長得好。印度莕菜在第一世代之後,需要另外移盆,否則,放任長滿之後,葉片就會開始縮小。日照強而底層有機質多或土壤肥沃時,會生長水綿或造成水混濁不利植物生長,這時候就需要將水綿撈除或將水倒乾,將土曝曬後再重新放水種植。而水盆的優點在於方便圈養水生植物,很容易操作控制單一物種的復育並提供觀察。也因為距離地面較低,容易讓蛙類跳入其中進行產卵,所以有時候會在水盆裡發現到蝌蚪的蹤跡,水盆開口就像是一個小池塘,所以蜻蜓也會在這裡進行卵,也會發現到水蠆!有時候,還會有鳥類在水盆裡清洗身體,正是孩子們可以觀察及記錄的最佳場所。
除了利用學校既有的水池和水盆來進行模擬野外溼地和種源保留外,水域的觀察就可以利用我們熟悉的水族箱來經營。在學校教務處外面放置著小水族箱進行鄰近魚類及水生植物物種樣本復育,方便讓小朋友觀察。剛好有家長提供大水族箱而社區也有閒置不用的水族箱都捐給學校使用,一開始的時候養著需要高溶氧量的臺灣石賓,因為是溪魚,所以必須啟動過濾器進行過濾及流水式復育。在一次過度餵食後,造成倒缸。雖然有救回來一些,但因為需要開著電來維持水流有點成本過高,所以就改養鄰近五堵大埤的牛屎鯽、臺灣石鮒、沼蝦、石田螺、錐實螺,裡頭種植水生原生植物,成功的模擬營造大埤縮小環境。不需要插電打氣,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要補充蒸散掉的水和定期清理長滿的植物。
有了經驗基礎之後,開始讓孩子進行觀察和實際操作,進入水池裡去感受水很冰、土很黏的感覺,去知道哪些植物是要控制,哪些是需要小心呵護復育,對於環境及物種生命的態度,讓孩子去角色扮演對換立場思考。莕菜類浮葉性植物都會有水螟蛾幼蟲啃蝕,而沉水性如水車前則會有蝌蚪、螺類啃食,部分蛾類幼蟲也會選擇性啃蝕部分挺水性植物葉片。這看似會阻礙植物生長的狀況,卻是最值得記錄探討的一部分,也因為會被吃,所以植物本身增加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至於我們人類的觀點是不是會阻礙生態的形成,在這一刻似乎更應該去思考,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