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自然教室校園溼地

  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團員 羅惠方

 

現代的孩子生活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世代中,投入虛擬世界的時間遠多於現實世界。許多家長、教師知道需要關掉電視、電腦及各項3C產品,並且走出戶外,然而對於自然環境的疏離,

踏入自然環境真不知道應該要如何玩耍、感受?


 為提升學生、成人對於自然環境的覺察力、感受力、進而衍生行動力。環境教育也就成為各界逐漸重視的領域之一。各級學校為有效推動環境教育,同步在硬體設施及軟體設施努力。在硬體方面依教育部推動的永續校園,含括「生態環境恢復與維護」以及「永續建築」兩大項目起始,從瞭解自身校園地域、文化、歷史與生態等特色,進而創造出多樣化的校園環境。學生浸潤其中,拾回自然環境感受力。新北市幅員廣大、生態環境多元豐富,各級學校依天然環境可營造成各具特色的生態環境,而以校園有限土地面積,為營造最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提供學生較多實務操作經驗,校園生態池的營造往往是吸引學生認識與學習生態系的最佳生態教材。溼地僅次於熱帶雨林於生態功能上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不但有水生植物和昆蟲,還有魚、 蝦、貝類,以及到此覓食的哺乳類和鳥類等,提供野生生物棲息地;於物理功能上更能調節洪水、淨化水質,以及作為休閒和自然教學的教育功能。

 親訪新北市各級學校校園溼地,各校規劃校園溼地原由各異,有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分段能力指標中提到國小中年級學生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學習觀察動植物,並實際飼養一種小動物或培植一種植物。為達成這項能力,選定校園合適的地點,帶領全校師生共同建造或改建一處生態水池,學生親踏土地與生態池產生直接的情感連結,親手栽植池中植物、放養水中動物,這樣的學習將教科書中的文字透過雙手的操作銘印心中。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的「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於焉形成。


 以幾所校園營造校園溼地及規劃溼地課程為例:

1. 莒光國小以諾亞方舟計畫邀請陳超仁老師指導,以不改變硬體樣貌為原則,帶領學生社團綠天使師生、生態志工著手進行生態園改造。

於民國100年配合四年級自然課程水生植物單元、運用學校原有水稻盆,在各班設置簡易水生池,種植各類型水生植物。民國101年在既有基礎下,將水生植物、蕨類植物棲地從生態園內擴展至生態園外側開放空間。邀請余有終老師進行設計規劃填土與種植,將青蛙生活棲地列入規劃,發動全校教師百人植栽,製播莒光兒童週報,讓改造歷程成為一種學習教材。

2. 瓜山國小位處偏鄉,學校四周即為較少人為開發的天然環境,以社區有教室之課程架構起始,將學生帶出教室外,將既有的自然資源當素材,規劃環境教育課程。課程規劃初期結合教師社群、辦理教師研習進行生態步道踏查,然而僅經由教師於課堂中傳授自然知識,無法深入學生心中。

為提升學生環境素養,採培訓蕨類生態小小解說員系列課程,規劃有閱讀課程和藝文創作課程,營造生態池及復育蕨類實務操作課程,學生參與其中,主動發現,生活中共存許多豐富生物。現已發展蕨類植物導覽手冊,並於外賓參訪校園時,由學生直接帶領解說導覽。

 


3. 有木國小依偎大豹溪畔,立於青蛙山腳下,在山水環抱之下形成了獨特自然生態景觀,有木國小身處在這獨天得厚的基礎上,發展出學校自然生態教育特色的課程。

大豹溪溼地類型屬於人工溼地及學校溼地兩大類,學校所營造的生態池,由於提供教學所需,所以栽培較多種類的植物,創造出童稻水田、水生植物、水生昆蟲與蝴蝶、螢火蟲及蛙類等棲地,並以課程實踐的策略讓學生全程參與溼地生態課程經過,親身體驗生態營造的艱辛,培養學生尊重自然與愛護生態的情操。


 前述校園生態池的管理和維護工作看似簡單,卻是馬虎不得的工作,許多繁瑣的行政程序、硬體維護,都是需要妥善考量且不容忽略的,學校相關工作人員所付出之心力和成本,遠大於先前的規劃設計和營造工作,也因此有許多校園無法規劃設置校園生態池。然而令人感動的是:學校推動溼地教育,並不受限於有限的空間,採以水生植物盆栽進行著各式精采的溼地教育課程,想起「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提到:只有真正了解自然,才能從中受益,儘管在城市中了解自然會相當困難。……作為一個物種,我們該努力復原過去被我們破壞的自然。 感動於各級教師們突破困難努力修復孩子內心缺失的大自然。相信在新北市師生們攜手合作下,我們能夠將自然的價值觀由人類中心的利我想法,轉化為欣賞自然,接受萬物存在本身的價值;漸漸由生態環境的保育擴充至整個社會及政治制度的改變,從現今的環境保護延伸到關切我們下一代的生活環境,進而追求永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