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牡丹之戀
圖、文:徐愛鈞
∼緣起∼
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先生曾在其作品這樣描寫「若要在山區漫遊,最鍾愛在牡丹站下車」。牡丹溪流經牡丹國小的校門,潺潺流水與白鷺、台灣雲雀交織而成的美景就在眼前。牡丹溪自然資源豐富,每年學校更是帶孩子到牡丹溪中上游賞螢。因此,校長與教師團隊認為,應使孩子親近牡丹溪,並整合學校課程及社區人文,設計牡丹溪環境教育課程,讓孩子親溪、知溪、愛溪,最終能凝聚社區共識,讓牡丹溪自然環境資源長長久久保存下來。
∼親溪、知溪、愛溪∼
為了讓牡丹溪環境教育課程更完整有效,我們加入了101學年度環境行動研究的行列,經由數次的團隊會議,設計了兩階段行動研究課程,課程包含低中高年級之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期能讓學生達到有意義的學習。並建立低中高年級溪流題庫,於研究進行前、後,進行對學生溪流相關知識與情意之檢覈。
經由此課程,希望孩子們能由耆老的口述歷史,更瞭解牡丹溪,中高年級的孩子能認識牡丹溪畔常見的動植物與地形,並聯手完成牡丹溪流生態地圖。經由親溪活動,孩子們能喜愛牡丹溪,並能積極護溪。課程設計如下:
第一階段課程活動設計
(一)學習認知領域
1.低年級:由「我愛故我讀」及「牡丹溪流安全通」活動,讓學生對溪流產生基本認識,並介紹如何安全的親近溪流及相關
注意事項。
2.中年級:由「小小法布爾1」及「牡丹溪找查」活動,結合班級共讀活動,並融入自然科教學,讓學生查詢溪流常見之植
物。
3.高年級:以融入自然科教學方式,五年級進行「牡丹溪找查」,六年級進行「河川地形」,以查詢溪流常見植物,及蒐集
牡丹溪地形資料。
(二)學習情意領域「溪遊記」:校長帶領學生,進行生態觀察,舉辦打水漂大賽。
(三)學習技能領域
1.低年級:與生活課結合,將「我家門前有小河」改編,並運用蠟筆及水彩筆,運用親溪活動所拾之牡丹溪的石頭,進
行繪畫創作。
2.中高年級:進行「植物身分報報」「牡丹溪好身材」,完成牡丹溪植物介紹ppt。將觀察之石頭以及地形與空照圖做結
合,繪製初步牡丹溪地景地圖。
第二階段課程活動設計
(一)學習認知領域
1.全校學童:進行「牡丹溪時光膠囊」,邀請社區耆老訴說他們童年時代有關牡丹溪的故事及快樂回憶,讓孩子更了解
牡丹溪的過去。
2.中年級、五年級:融入自然科教學,進行「小小法布爾2」,配合探訪牡丹溪,將牡丹溪中之動物加以拍照整理,進行
分組報告。
3.高年級:進行「牡丹溪時光之旅」,邀請耆老講述並討論牡丹溪的歷史,包含牡丹溪的前景、納莉風災、生態工法及
攔砂壩等生態問題。
(二) 學習情意領域:校長帶領學生進行淨溪活動,並進行簡易水質檢測活動。
(三)學習技能領域
1.低年級:以「賞溪吟溪」及「牡丹溪小卡」,引導學生創作童詩,完成祝福卡。
2.中年級、五年級:將初步之牡丹溪流地形加以標示完整,並成為小小解說員。
3.六年級:六年級學生積極籌畫與護溪有關之相關活動(情意領域之「由我淨溪」活動),並將河川生態的觀念帶回家
中,成為「護溪大使」。
~快樂大豐收~
經由此行動研究,教師團隊產生許多討論對話與成長,學童的成長亦相當顯著。
(一)教師團隊之成長:
經由教授的指導、教學團隊一再的反思與修正設計溪流課程教學活動,不僅將教學多樣化、評量方式多元化,更增進了課程設計的能力。而為實施溪流課程教學,教學團隊更閱讀許多相關讀物與資料,使本身對於溪流課程的專業知識成長許多。在溪流教學課程的進行中,使教學團隊更瞭解學童學習習慣與策略對學習之影響,對今後進行各科教學活動都是很大的幫助。
(二)學童學習成長
學童經過溪流課程教學,其溪流課程認知問卷後測成績,五年級學童答對率由平均39.8﹪進步為94.3﹪;六年級學童答對率由平均39.7﹪進步為97.6﹪。溪流課程教學亦為充滿思考與創意之過程,教師不斷的以提問促使兒童產生討論與思考,學童嚐試學習新的學習策略、改變學習習慣,搜尋整理資料,並對於疑問提出問題,與同儕分享與討論,表達及澄清看法並與老師討論,逐漸養成自學能力,增進了學童對於自然科學的興趣。藉由溪流課程教學,學童主動將所學與家人分享,將溪流課程之資訊傳入學童家庭,產生推廣教育的效果。
~攜手綠色牡丹之戀~
此牡丹溪流生態課程,除了讓校內教師產生討論對話,互相學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牡丹的孩子與家長再度戀上牡丹溪。教學過程中,有曹校長愛鳳的大力支持、王美芬教授的指導、連建昌里長、沈如意里長以及家長們之支持,也是課程能順利推行之原因。「牡丹溪生態課程」為生態課程之起點,進而帶動本校參與「教育部空間美學」與「特色學校」之連續性計畫。牡丹親師生「以行動帶動課程」,再帶動進一步行動,一步步畫出屬於牡丹孩子的生態藍圖,共享美好的綠色牡丹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