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楊仁理老師談「海洋文化」
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團員 顏端佑整理撰寫
圖:環教輔導團團員焦妮娜
海洋文化在台灣東西南北各有不同的發展
在台灣東、西海岸的海洋文化與廟宇發展非常有關係,也與當地人口、訊息流通有高度相關。我們現在在發展的是海洋漁村的俚俗語調查,像是「摸蛤兼洗褲,一兼二顧」「東港抓嘸、西港釣,東港抓嘸魚、西港拋」,引伸出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意義,這種方式在英文裡也很常見,這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種。我們之前在做底拖網的調查,常常要到安檢所取得資料,範圍從新竹到林園的漁港,早上調查結束中午用餐完都在廟宇休息,所以我們說西海岸的海洋文化都與廟宇息息相關;而北台灣在發展海洋文化時,不像南台灣富涵在地文化,就像屏東的東港燒王船包含教育、文化。北部因為經濟產業轉型,對海洋文化的發展造成影響與改變,而中南部卻依然可以保留原先的風貌,北部若期望發展海洋文化,就必須朝國際觀的方向去推廣、去教育。南部的海洋文化則因有原始的廟宇因素,雖然早些年也曾推廣不太環保的鮪魚季,不過他們畢竟有廟宇文化在內,北部並沒有廟宇這原創文化的基礎,僅能依賴當地漁貨,像萬里、野柳推螃蟹祭,就縣市政府、農業局、漁業科的操作方式來看可以導引出的,不應該只是吃螃蟹,達到經濟發展的層面,文化部分還是需要基層教育單位去推廣。
以特色漁種型塑海洋文化
今年在萬里、野柳也正巧因遇到天候狀況影響漁獲,而停止辦理螃蟹祭,像是三點仔、石蟳、花市仔都沒有進貨,當然若天氣轉變這些漁貨可能會再出現。而和美每個月份皆有不同的漁獲種類,一到三月吻仔魚,四到六月小卷,七到九月四破(藍圓鰺),十到十二月丁香,還有像是石花、海菜等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可以被視為當地特色漁貨進而藉以推動海洋文化。和美、淡水、金山、還有宜蘭灣出產的吻仔魚都是不一樣的,可說是各有特色。不過捕食吻仔魚是不環保的,我個人建議和美的吻仔魚盡量不要捕抓;而宜蘭灣則因為地處黑潮、親潮交會處,因此會有一些共生鏈,吻仔魚會在一到三月時被親潮帶過來吃餌料,如果此時不被捕獲,到十一、二月就會長大成丁香魚了,基本上品種也不會長太大。而宜蘭還有其它具有經濟價值的漁種,可以形塑一個地方的產業,經濟連動到社會文化。
台灣的海洋文化很容易演變成吃的文化
有個校長曾說過,他想在和美點螃蟹吃,不過發現這裡不產螃蟹;像龍洞灣卻就是個天然漁場,不會像金山灣必須出海到外海一、二海哩處才捕撈得到漁貨,在龍洞灣只要放定置網就可以捕捉得到漁貨。不過北台灣例如澳底這些地方的海洋文化則較難形塑,除了產業的比例被稀釋之外,產量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南部長期為遠洋、近海漁業的基地,宜蘭的部分頂多到花瓶嶼,漁貨量等皆不能與南部相比較。高雄的漁船一趟就是一星期漁獲量夠大,但是魚的種類都不是高經濟價值,像是狗母魚這專門做魚鬆、醃漬類的漁種,北部的漁貨量不大,因此各地都不相同,可以往石門洞這些地方發展,這裡其實有很多的棘皮動物,三芝、老梅地區偏向為潮間帶生物,金山漁貨有鯊魚,四到六月暑假前春夏交際有很多小卷,口感很軟與野柳、和美的咬勁不同,一路來到瑞濱這中間沒有主要的漁港,沒有主要漁貨魚種又很零星,就必須小範圍的去發展。
在台灣,人們對海洋文化的第一個想法便是「吃」,因為要跟其它產業作結合,因此往吃的方向發展是最快速的,這樣的方式也能夠讓從事漁業的人,回饋在地方發展上,例如捐贈修建廟宇等,海濱有很多香客大樓,部份會收取部分費用,有些則免費提供住宿;這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種延伸,關係著經濟、宗教、文化以及國家發展。
立足國際觀培養海洋文化的價值
今年是推動海洋教育的第二年,之前一直不曾推動過,推動的主因是察覺到文化、海洋環境與我們相似的鄰近國家日本,有很多中學生就立志要從事海上工作,而反觀國內,縱使讓學生接受相關的知識、訓練等,卻還是害怕海洋,不願從事海上工作,所以海洋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年輕學子不再害怕海洋,甚至願意向海洋開拓市場、做為職場等。
說一個值得借鏡的日本商人故事:日本共有五家大的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丸紅、住友商事和伊藤忠商事,其中的丸紅株式會社,曾派出一位業務經理到澳洲塔斯馬尼亞地區的柏斯〔 Perth〕勘查南方黑鮪,但沒有直達的航班,因此必須橫跨澳洲大陸,他在途中看見許多羊隻的骸骨,請教司機後,瞭解當地羊隻皆因不明原因而大量死亡,便馬上拍電報回公司大量買下羊皮期貨,因為羊隻大量減少,短時間內勢必會缺貨;再回到柏斯這地方,黑鮪魚用延繩釣,釣起來放血但是該放多少卻是門學問,畢竟他的價值不斐需要妥善處理,所以遠洋鮪魚船隊,將鮪魚放85﹪的血,超過會失去魚味、太少魚腥味又過重,所以他們其實不完全放在—80℃的冷凍艙裡,然後將尾巴切下讓買家藉由叉子挖出魚肉檢查肉質,標到漁貨後貼上標籤馬上送回日本築地漁市場,這只是完成出差的工作內容。
先前買黑鮪魚都是開六個月的期票來支付,另一方面利用期貨的獲利,降低購買黑鮪魚的費用;甚至利用太平洋盆地的海洋地形,來增加公司的獲利。業務經理來到葉門,便宜收購當地生產的岩鹽,它在葉門是低經濟價值的產物,但其中的某項礦物有助於煉鋼,所以大量收購後,同樣使用六個月的期票便宜購入一些運輸船,這些船隻以往都是運輸油、礦沙等,尤其像波斯灣、紅海這些地方,有不少已報廢仍有動力的船隻,放置在此。當然便宜購入這些外觀不佳、多處生鏽的船隻,除了要運輸的是鹽巴以外(鹽巴會侵蝕船隻),更因為在回程會經過馬六甲海峽,這裡以盛產海盜為聞名,所以利用這樣的船隻躲過海盜的覬覦,一路從印度洋、馬六甲海峽一路往日本橫濱去,此地是日本煉鋼重地,現金交易將岩鹽全數賣出,船隻繼續往台灣高雄行駛,將船賣給以前的拆船業者;過程當中他從期貨買賣、黑鮪魚、岩鹽,都獲得可觀的收入,像賣掉船隻的錢就足以支付購買岩鹽,其它部分都等於獲得淨利。
改變刻板的海洋文化知識,轉型海洋文化島
一位業務經理能夠利用西太平洋的特性,就能為公司甚至是全日本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所以台灣也應該多方向的去發展海洋教育,不能只著眼在漁獲的產量以及其經濟價值;這故事事實上是我的導師—李燦然先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八任所長,民66-76)告訴我們的,當然我們也質疑過其真實性,不過他的用意是在告訴我們,可以更宏觀去看待海洋的發展,我們也應該以更宏觀的視野去推廣海洋教育,所以現今的海洋教育,除了能保留既有的傳統文化,也應多推廣國際性的海洋文化,如此我們的海洋經濟必會蓬勃發展。
台灣本身就是個海島國家,我們更應該多方面的結合像是俚俗語的部分,讓孩子們去瞭解。不論都市城鄉差距、或是臨海與否的學校,都應該要推廣,更何況社會的菁英大多來自都市,北部地區臨海學校的部份學校,或許瞭解這些地方特色俚語,也會保留並推廣;但是當他們踏入社會,反而無法結合資源,促進經濟、文化等發展。以現況來說,在推廣海洋教育這部分,還有一個問題是:老師本身的專業知識不足,所以我們希望能設計些模組課程,讓都市的老師能夠更有效、簡易的傳授,這套課程若在臨海學校實施,會顯得淺顯易懂,但是我們要聚焦的是在大多數的學校─也就是都市的學校,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可以結合許多元素,當然介紹者也要說的生動活潑吸引人;如果我們善加利用海洋資源,應該可以為國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整體來說,海洋教育自97年即開始推廣,實施至今雖然已培訓許多種子教師,但都只做到皮毛而已,非常表層;老師們的基本認知在所謂的環境、海洋議題上,其實是分歧的,所以會影響海洋教育的推動,這是在教育環境發生的現象;而受到一些舊有觀念的侷限,大部份人因不瞭解潮汐洋流,所以不允許學生去海邊玩、就讀海洋相關科系就等同於漁夫,這種種的觀念影響了許多台灣人,讓我們的海洋教育、文化停頓了,其實在海洋這一塊還是大有可為的,不只是航運、貨運、漁獲可以取得利益,海洋的發展面向其實是很多的。
對中小學教師推廣海洋教育的建議
海洋的生物資源分成兩種,魚撈以及養殖兩者都是提供地球人類、動物主要蛋白質來源,魚撈60﹪養殖40﹪,而現在海洋的資源越來越少,相對的會開始仰賴養殖這個產業,所以就讀相關科系、發展養殖業,是大有可為的,就像屏東的龍膽石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事實上是這個產業鏈的概念,在養殖的各個階層,大家各自分工互相成就,就像我國的石化產業一樣,就讀這些相關科系的學生,也能夠在這其中尋得就業的機會。影星柯以柔的另一半─也是名廚郭宗坤先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就讀建中、海大水產養殖系,再到澳洲讀生物工程取得碩士學位,回台灣後,以這樣的背景學習日本料理,成功的將所學巧妙的結合。我本身也是看到美國大使館出版的舊雜誌,介紹廖一九博士養蝦的過程,才引起我的興趣,讓我實現就讀海洋大學進行養蝦研究的夢想;所以中小學老師們如果能夠多面向的讓學生接觸海洋,就像漁民撒網一般,接合各人興趣、意願,相信就可能達到我們推廣海洋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