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主題:水域環境的教學與教案
專訪人物:綠島公館國小姚麗吉校長
環境教育輔導團員、三重高中教師 顏端佑訪談撰寫
一、能否談談公館國小從三年前開始推動的水域活動—畢業成長營活動的由來?
姚:開始規劃這個活動只有一個單純的目的,讓學生有一個成長的體驗。我99年8月1日調回公館國小,希望能為13位畢業生做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畢業成長營,並且在9月下旬召開家長說明會,但是卻有9位家長反對,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孩子並不會游泳,很多人對綠島人的刻板印象皆是會游泳的,因此不會游泳這件事,是很難想像的,而這就是第一個要克服的大問題。
二、雖然孩子都生活在綠島,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游泳,在這方面校長是如何執行課程,讓家長們能接受這項具有挑戰性的課程?
姚:我們有世界上最大的游泳池-綠島「公館港」,滿潮時有二點五米,所以不管水退水滿學生的腳都踩不到底。我們的方式是邀請台東大學學生四月份春假的時候來教授游泳。為了維護教學的安全,採用混齡教學制,將全校兩個班級總共有25位學生混齡教學,共有十位游泳教練,所以每一位教練帶二∼三個孩子,除此之外台東大學的溫卓謀老師帶著三位有潛水執照的學生,游泳課程一次大約一小時,也剛好是一瓶氣瓶的使用時間,而他們四位就在水底做安全戒護的動作,其它的東大學生以及我們的老師,就在水面進行游泳教學,因為我們在港口進行,學生一定都踩不到底,所以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維護學生以及課程實施時的安全。
其實到真正執行畢業成長營的時候,並不是全部的孩子都會游泳,不過至少都不怕水了,第一年的實施狀況是如此。為了將游泳教學課程回歸成學校內常態課程,因此我們將在每一學年的最後一週訂為游泳週,一天游六個小時早上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仍採混齡教學,因為同年級的孩子在玩水的過程會有能力上的差異,所以就採混齡教學。總共分成十組每組兩人,在所有的孩子裡面有比較會游的也有比較不會的,之後再慢慢轉換成採分級教學。第一屆到最後所有的學生都參加,就是透過學生實際參加後,回家跟家長說明過程來保證此活動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
出航
三、請問獨木舟課程又是如何進行? 有哪些單位可以提供師資或是其它相關的協助呢?
姚:獨木舟的部分是跟金山台灣獨木舟海洋學校合作,當時我在光明國小擔任綜合領域召集人,舉辦探索教育課程邀請執行長陳嘉峰先生為講師,回到綠島後與陳執行長談到推廣海洋教育,適逢台灣獨木舟海洋學校成立,課程便由我規劃他們執行。
在課程裡使用的為平台式獨木舟,海洋學校除了平台式獨木舟還有座艙式獨木舟,座艙式屬於高技巧等級,需要練習翻滾或是脫船後再回到獨木舟上,短時間內要孩子練習到這個程度比較困難,所以我們是使用平台式,況且兩者價錢頗有差異。目前學校有九艘今年流掉一艘,第一次出航的時候遇到大南風,划到樓門岩時風從牛頭山吹下來,雖然宣布要折返了還是無法在燕子口靠岸,其實當下所有的船都翻了,其中有一位小朋友來不及守住獨木舟就被海浪推走。所有教練在第一時間以戒護小朋友安全為主,所以無法兼顧獨木舟,在平日的訓練裡我們教導小朋友,槳與獨木舟不可以離開身體,在翻船時候第一時間必須要抓住獨木舟的繩子,這個動作並不是為了要保住船,而是因為船隻在海上比較明顯,有助於搜救人員尋找,否則茫茫大海只有一個人頭是不明顯的。
今年比較特殊的是,每年皆申請海巡署巡洋艦協助戒護,當天所有人卻只能看著船流走,事後在開檢討會時,海巡署的人卻先提出疑問,為何當天有電視媒體採訪他們沒有被告知?但是電視台MIT節目主要是來採訪畢業成長營為主,而當天的疏失也是因為海巡署並沒有盡到戒護的責任,人跟獨木舟就在海巡署的船隻旁邊,卻沒有進行救援。事發當時也使用無線電通知海巡署人員,卻沒有回應。所幸還有另一艘我們雇的船—居福號,所有的獨木舟以及人員都先上這艘船返回陸地,慶幸我們自己雇了居福號,不然獨木舟流走了可能連小朋友都流走了,這就是我們要承擔安全上最大的風險。
因為安全的考量在人數的比例上,海洋獨木舟學校派三位教練,我們有十八位畢業生生,在教授課程上是不足比例的,所以他們也請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的舟友來協助。以船來說,為1比1,一艘學生船對一艘教練船;以人數來說,為1比2,因為學生的皆為雙人舟,教練的大多為單人舟。這樣算是安全的比例,但是在遇到狀況時,尤其像那一天浪不大風卻很大的狀況,教練也很難協助將獨木舟拉回因為單人舟,況且第一步應該是先讓孩子固定在定點,方便救援。
以實際提供的師資來說,現在有三位專門負責水域活動的老師,溫卓謀、莊鑫裕、傅正思三位老師,台東大學原本為台東師範學院,因此學生們需要可以實際進行課程的設施、場地、學生等資源,而能夠我們提供設施、場地、學生,協助他們進行獨木舟課程進行教學與設計,這是一種默契上的契約,沒有白紙黑字的約定,彼此以互信互惠的原則作配合。
回饋
四、在畢業成長營的活動中,人力、物力、經費是很重要的部分,請問校長如何尋求資源?活動中是否有結合綠島的特色或是其它主題?
姚:從營前訓開始畢業成長營共12天,營前訓需要8天共四個週末,上課講師並未領鐘點費,活動經費支出大多為交通費、餐費,住宿部分安排講師住在學校,全部經費約15至20萬。人力部分還是以本校教師、社區人士為主。寫計劃書申請經費是第一個管道,無奈教育處沒有相關經費補助,教育部也沒有;第一年跟縣內議員尋求贊助,總計五位議員十萬元,第二年向人權園區申請六萬元,加上議員們的十萬元,當然贊助經費有限,學生午餐的部分便由家長負責,教練、老師、工作人員的午、晚餐由我的薪水支付,將近要兩、三萬元。今年我寫了一份計畫案給台灣東洋製藥公司,副總經理深受感動,全額補助十一萬三千元,所以公館國小的孩子們特地準備了表演節目在公司所舉辦的活動中演出,真的非常感謝該公司。
現在「綠島大象」是我們的精神象徵,它同時也代表了許多人的兒時回憶。第一年,十三位家長站在碼頭看著孩子出發,我們將大象溜滑梯放在港口上,孩子們是從溜滑梯溜下去海上,再攀上自己的獨木舟划出去;第二年就沒有使用,因為那時候大象在台灣環島,今年也沒有使用,因為大象溜滑梯已經固定在學校門口。
五、畢業成長營後續會以何種方式呈現?能否結合其它的課程?
姚:前兩年是以推水域活動的方式,現在是以課程的方式實施,所以六年級學生下學期要進行水域活動,第一為認識潮間帶,邀請到高雄醫學院邱郁文教授,另外透過社區的耆老,就是老船長來說故事像是跟太平洋搏鬥的故事,有居福潛水的福伯、陳天應先生、學校工友陳伯等。今年水域活動課程結合其它領域,我們希望畢業成長營是多面向的,目前與綜合領域家政課結合,教他們在划完獨木舟之後使用登山自助爐烹煮食物。恰巧本校為人權教育示範學校,所以結合人權教育園區讓孩子在畢業成長營時擔任解說員。
委員發言
六、目前以推廣海洋、環境教育、水域活動來說老師人力是很缺乏,尤其是都市型的學校、小型學校等,校長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可以提供建議或是有哪些作法?而且要在不增加老師工作量的情形之下,如何去避免及操作?
姚:目前公館國小的教師編制有十四位。多少都會增加老師的負擔,但是我們的畢業成長營勢必需要綠島在地人才能提供相關協助,一定要跟社區做結合。教師的部分,為了能夠讓在地老師支援,其它老師也能夠配合,我們採集中式教學,讓老師能夠集中支援一週的時間,無法提供相關教學的老師,就是在一旁看顧著學生,協助安全戒護。能提供相關教學的老師譬如游泳,就跟東大的老師學生一起教授。
七、能否談談臨海學校與非臨海學校是否有差別?實施的課程上是否有限制?
姚:以前我在利稻分校(霧鹿國小)服務它屬於非臨海學校,但是我照常帶孩子到富原國小進行游泳教學,其實對於海洋教育,我們都被「海」這個字給限制住,如果把「海」解讀成水域的活動,不論是淡水、海水水域,它是可以進行許多水域活動,以利稻為例它可以進行溯溪,但是綠島做不到,因為沒有溪;淡水、海水水域活動兩者不論在生態環境、教育意義、培養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差異,以游泳教學為例,在海水水域應該是不求標準姿勢、速度要快,而是要能夠適應海水,待的時間要比較久;在淡水以利稻為例,就要求標準姿勢,速度要快。但是不論在何種場域,課程的規劃實施還是要仰賴執行者的智慧與能力。
2009冬綠島探索
八、現在公館國小在進行水域活動是以您為主,那對於其它老師是否有教學上的建議?或是校內老師有給予其它的想法?
姚:事實上,現在公館國小的水域活動都是我策劃執行的,當然學校幹事、工友陳伯會一起幫忙,第一屆實施並沒有太多聲音出現,第二年校內開始出現聲音了,「校長推海洋教育,我們都不會游泳要怎麼去做?」(尤其是要升上畢業班的老師,)「如果校長要我一定要參加,那我今年就調走」等等。我聽到了,所以在全校校務會議上公開說明,我要的是你有沒有參與的心態,不論你能提供什麼樣的協助,不會要求你在所有活動出現,像週末的營前訓,我都跟著孩子上課,沒有請過休假;我更不會要求老師週末還要來陪著孩子,因為在綠島的老師大多週末會回到台東的家,我會在意你是否關心班上的學生,還是你表現出事不關己,這樣的態度我就無法認同。老師可以做到的是是週一到學校,關心孩子週末訓練的過程,與孩子聊聊心中的想法,甚至融入在課程裡,讓她們適當的發表有助於這個活動的進行,這是也一種參與的方式。
以今年為例,畢業班老師在五月份營前訓之前,就來告訴我脊椎有問題、不會划獨木舟、會暈船等等,我也表達立場讓她瞭解,也因為她先生是我國駐加拿大的外交官,週末是夫妻倆唯一可以在網路上溝通的時間;其實只要撥一點點時兼來看看孩子訓練的過程,或是帶個飲料來鼓勵一下,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股莫大的動力,在經過四週的營前訓之後,老師也不排斥這項活動,甚至透過與孩子的分享讓她感受到他們的成長、轉變,自己也收穫頗多。老師本身是會暈船的,原本我建議他可以在我們划獨木舟時搭船在旁邊看協助拍攝,教練也提供了強效的暈船藥,不是讓你睡著,這是醫師的處方藥可以抑制你的平衡神經,因為有些畢業班學生孩子也會暈船,如果服藥後睡著也無法划獨木舟了;划的第一天有小朋友翻船,情況相當驚險當天晚上我們舉辦一個分享的晚會安撫孩子的情緒,所有的教練、學生、老師都到場,那這位老師也在這晚會中再次感受孩子的成長,最後她是全程參與。今年在分班的時候原本預計讓她帶中年級,她主動表示要再帶高年級學生,我問她這樣還要再參與一次畢業成長營喔!她說感覺到自己的成長似乎沒有比孩子多,況且服務十年了第一次真正的認識綠島。
練習
九、目前這個畢業成長營只有在公館國小舉辦,但是綠島有兩個國小,公館以及綠島國小,是否有思考過與綠島國小兩校一起合辦呢?
姚:去年,我們的畢業生只有九位,綠島國小也是九位,合計十八位,所以去年一起聯合舉辦。但是,原先校長是不同意的,但因為畢業班導師是我兒子,我們曾經談過如果要一起舉辦畢業成長營,就要先培養默契,所以我們規劃一起畢業旅行,在參加營前訓時,校長請導師簽下切結書,表示這是導師個人的行為與學校無關,不過這位校長去年也已經調走了,接下來的高校長則非常願意支持這個活動,我也向東大的溫老師表示,綠島國小現在也需要這樣的教學課程,東大也派另一批教練去教授綠島國小,他們的訓練地點在中寮港口。
但是今年兩校的人數各有18位,船的數量是不夠的,目前是各自舉辦。時間上也必須錯開,因為東大的教練人力是固定的,如果兩校共36位,不但船不夠教練人數也不夠,這樣在安全的照護上是不足的;綠島國小也有經費不足的困難,訓練可以一起但是執行的日期就沒辦法一起了,船不夠、支援人數更不夠,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九、為新北市中小學教師在水域運動教學時提供一些建議。
姚:這是一個態度的問題,只要你發自內心的投入用心規劃,不論在山上海邊都是可以做水域活動,而安全是首要的,孩子的自救能力要先培養,再來就是救人的能力,在進行活動時,一定會有能力上的差異,這時候就要主動的去幫助他人,當然也要先評估自己的狀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請老船長來說故事,讓她們先瞭解水域,哪些水域是安全的,如何透過看水流而去判斷他的流向,在海面上看水紋去判斷,這也是我們還沒做到的,請老船長帶著孩子在牛頭山上去看海浪,判斷今天的浪有多高、水流從哪來到哪去。
其實一般人會認為綠島的資源很缺乏,我卻不這麼想,因為綠島現在很多民宿業者、觀光相關業者、潛水業者、都是我的資源,不然像這樣的活動動輒都要十幾二十萬,不過像我們划獨木舟時穿的防寒衣、防滑鞋等裝備,都是業者提供的,當然裡面包含學生家長,他們也是盡可能提供所有的資源人力、物力等,像我們在練習翻船覆位的時候家長也會在旁邊協助安全的戒護,因此只要保有對環境教育的態度,一切的困難都將迎刃而解。
觀察綠島生態 龍洞灣浮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