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學校「海水」教育的反思
文:環教輔導團團員、三重高中教師 顏端佑
圖:建安國小林宏盛老師
前陣子參加一個有關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發表會議,會議後綜合討論時,我提出幾個問題給現場的主辦單位,希望為國高中老師們解答;第一個問題是:「今天發表海洋教育成果的學校,全部都是國小組,往後若再有相關的分享課程,能否加入國高中組的實際教案及成果發表,讓國高中的老師們也能學習其他學校如何進行海洋教育,畢竟國高中的學生與國小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第二個問題是:「國小課程也許是因為沒有升學壓力的緣故,更為比國高中課程生活化且有趣,在面臨龐大升學壓力的國高中的老師們,有什麼方式來讓老師解除升學壓力,設計跟國小一樣好玩的課程,讓學生們能免除教條式的講解及避免淪落為考試的機器,而能夠在國高中學習的階段更為快樂學習與更加具有體驗性質呢?」。接下來的回答令我有點哭笑不得,「很多學校都有做啊!只是我們沒請他們發表,這位老師你們學校就做很多,你不知道嗎?這些問題你都解決了不是嗎?怎麼還會問這樣的問題?」。
在上段的對談中的兩個問題,即使是備詢及質詢的角色互換成我,也無法做出最好的解答,因為這是我在執行環境教育課程的同時也一直不斷困擾的問題,因此希望在每一次的發表會上,能多聽、多吸收其他學校在執行海洋教育時的經驗,轉做為自己在設計海洋教育時的依據與提醒!
台灣的海洋教育?
台灣島東臨太平洋,西隔平均水深約100公尺台灣海峽與大陸相望,東側是瀕臨海底斜坡陡降深達4,000公尺以上的太平洋,南北長約377公里,東西寬約142公里(經濟部水利署)。簡而言之,我們是被海洋團團包圍的海島國家,所以「我們與海的關係,可以說是相當密切!」沒錯!在台灣即使離海最遠的地點都能在開車一小時以內到達最近的海邊,的確夠密切。但遺憾的是,我曾經做過一份的海洋環境問卷調查,詢問300多位國高中學生,每年去幾次海邊?大約在幾月份去的?結果顯示約有六成五以上的學生一年去海邊1-3次,重點是集中在6-9月的夏天。台灣學校及家庭對於海洋教育的時程其實早已經被制約了,連流行歌曲中早就設下無形的框架,「每當夏天,我要去海邊!」,也就是說,台灣的海洋教育只能在夏天及暑假,在那兩個月沒有老師設計海洋教育課程的暑假,應該說只有一個月,因為往往農曆七月會與國曆八月重疊,而這又是另外一項禁忌了。
再者,學生到了海邊的海洋學習,除了玩沙、玩水之外,根本不了解要如何與海洋和平相處。在參與一次澎湖生態地質研習時,一夥人搭船抵達電視偶像劇的拍攝地「險礁島」,一下船,正當我們被現場的景緻吸引大嘆「我們何必要出國呢?台灣就有比國外更美的海灘了」,此時一位生物科的校長與我有了下面一段對話。
校長:「哇!這裡好美喔!而且阿,沙灘上好多漂亮的貝殼,來!來!來!我們每個人撿一些回去做紀念。」,
我:「校長,那些貝殼是寄居蟹的殼,你們帶走了,他們就只能換瓶蓋了,再來,因為那些貝殼上的琺瑯質,在海浪的侵蝕下都刮花了,現在只是因為上面有水,所以你會覺得亮亮的,回家你只會把這乾醜貝殼放在抽屜,幾年後再把它當垃圾丟掉罷了。」
校長:「沒關係啦!我只撿一點點,這裡的貝殼那麼多」,於是我帶點憤怒的口語:「澎湖一年有數十萬個遊客,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都撿一個就好,那就表示每年幾十萬個貝殼消失在這片沙灘,就表示有數十萬隻寄居蟹找不到家,你是來生態研習的,不是來破壞生態的!虧你自己還是教生物的!」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到底是哪裡來的勇氣,敢跟自己的長官嗆聲,或許是住在這數十萬的原「居」民要我為牠們請命並在我身後高唱「我們是正義的一方,身材高高的幾十丈!有智慧,有膽量,勇敢又強壯!」。
海洋教育可以更名為「海水教育」
近年來台灣的海洋教育似乎不是要我們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讓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與認識海洋。而是單純的在一系列海洋音樂祭之中飲酒作樂罷了!
我們將所有的學生,在一年365天之中,大概估算平均一年去海邊接觸十天好了,也就是說台灣的學生與相鄰不到70公里的海邊(不靠海的南投縣也沒那麼遠),僅相處不到1/36的日子,你若是再問他們,「怎麼不多去幾次呢?」回答不外乎是「爸媽沒空,且禁止我們去」「我不會游泳,去也不能做啥。」「想去,不過不知道怎麼去」「沒人陪」「會曬黑」之類的理由,若再詢問,「學校沒有上海洋教育的課程嗎?」應該會得到幾個結論:
1. 有啊!就只有宣導影片或演講,聽五分鐘就想睡。
2. 老師哪敢帶我們去啊!
3. 學校的活動無聊死了!我們去墾丁也不敢讓我們碰水,那畢旅去墾丁做什麼?
4. 不知道,你問什麼海洋教育課程??聽都沒聽過。
寫到這裡,我們不禁要為我們所認識的海洋捏一把冷汗,當教條式的教育在指導著學生海洋教育時,就如同親手將孕育生物的海洋交給這一群海洋殺手,不是嗎?
99年度師鐸獎得獎者—台中縣神岡國小的林佩佩老師,積極推廣生態教育、海洋教育、環保教育與教學行動等研究,認為廣義的海洋教育應該包含台灣的溪流、湖泊、溼地等,狹義的海洋教育觀念應該被導正。
我非常贊同林老師的概念,在現場做為課程設計與執行者的我們,在推廣海洋教育時,是否也能將海洋教育的面相拓展至台灣的所有水域環境,海洋中的水經蒸發、凝結、降水、匯集成河再流至大海,水的循環便可以解釋水域環境與海洋的連接,用關連性的結合,可以設計出一連串的海洋課程,我們知道大多數的老師們在學校內的業務繁重,因此要老師們利用多餘的時間做海洋環境教育,的確是一個負擔。我們的海洋教育,可以更改名稱為「海水教育」。
海洋教育不應侷限場域和內容
其實我們若不侷限在「海」這個字及自然科教學或者臨海學校與非臨海學校等限制,舉凡相關的水域課程,或是任何科目融入海洋的課程皆可做為海洋教育的執行,那麼就不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量,例如:語文科目能將有關海洋的題目納入閱讀及寫作的課程設計,音樂課程可以讓學生回去尋找有關海洋的歌曲並演唱,表演藝術老師可演出有關保護海洋生態的詼諧幽默短劇,體育課可以訓練水域活動的基本技能,考試卷中的人名也可以是生活在水域環境中的生物名稱,加深學生對於生物的認識。在輔導方面,尤其是在輔導低成就學生,結合校外團體,可辦理相關高關懷課程,如溯溪、衝浪或是獨木舟等技術課程,培養學生一技之長,•••••諸如此類,都是學校在海洋環境教育課程中可以進行的。
在學校裡常常聽到同事們抱怨,「現在的學生,怎麼怎麼的,以前哪會這樣阿!」我想提醒老師們,那都是以前了,我們是否還要保留舊有的教育經驗,來框架孩子未來的發展?時間不停往前推移,我們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更富有彈性,而不是只有照本宣科,創新的課程才會讓學生懂得與大自然共存,現在的學生不再是教條式教學才會有好成績,參加過我一系列課程的學生,多數在成績上都有優異的進步,設計多元課程及設計學生喜歡的教學課程,才能讓學生的腦袋更活用,孩子的跳躍性思考,已不是我們可以跟得上了,既然跟不上,何不鋪好學習的道路讓他們好好的發揮?
結語
最後,「很多學校都有做啊!,只是我們沒請他們發表,這位老師你們學校就做很多,你不知道嗎?這些問題你都解決了不是嗎?怎麼還會問這樣的問題?」
放眼當今的教育環境,仍缺乏願意起頭開始推動或計劃海洋教育的夥伴。如果連指導我們如何正確做環境教育的長官們,都無法解決學校因為升學率,所產生升學導向教育體系下的無形脅迫,迫使老師及家長們只依照第一自願的錄取人數來評斷學校的優劣等問題,那麼又有多少學校願意主動去執行這些吃力不討好的環境教育,訪視了許多學校,發現許多學校的海洋教育,僅是為了「評鑑」所表現的一日課程,而非系統化的海洋環境教育課程,我相信這也是因為誰能為我們解決升學壓力,所導致的形式化教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