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玉珍校長 談『校園中的3R減量』
新北市環境教育輔導團團員 簡淑娟整理、焦妮娜撰寫
校園中『3R減量、重複使用、循環再造』的實例分享
1.『誰洗的乾淨又省水』競賽
關於資源減量,我們曾經辦了一項活動,就是用多少水可以將飲料瓶沖乾淨回收,由各班級去想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用最少的水洗乾淨飲料瓶,並於兒童朝會時,
大家比賽誰洗得乾淨,誰用的水最少,我們藉由這樣的活動來分享減量的行動策略。
過去在學校中會將這樣的概念結合到暑期的作業中,給學童『重複使用』的概念,讓他們從生活當中發現可以再使用的物品,創作出可以使用的作品
。許多學童利用牛奶盒、寶特瓶等做成簡易收納盒,透過『動手做』體驗資源再利用的可能性,也利用暑期作業的展示與社區的民眾互動,連結環保3R的概念。
2.洗手水的再利用
而關於循環再造這部分,新莊國泰國小曾做過『自然淨化水循環』的改造,把洗手台改造分為兩邊,一邊的洗手台讓洗手水流到水溝排掉,另一邊則讓洗手水收集起來,流到農園旁邊的水質淨化場,淨化以後會做為農園灌溉水,讓學生在洗手時能夠感受到水的循環利用,進而讓他們自行判斷說要用左邊的洗手臺還是右邊的洗手臺。同時在洗手台上面也有標示與說明,如果像有使用清潔劑水就
用使用右邊的洗手槽,直接排進排水溝,而如果你沒有使用清潔劑,就可以使用左邊的水槽,水將會經過透明管流到後面的菜園回收利用。透過這些生活行動,讓能讓學童知道小動作也可以讓資源再利用
,且讓家長也都能實質看到學校對於資源循環再利用。
3.雨水回收
另一個例子是『雨水回收』--我們將雨水收集,將水管接到各樓層的洗手台。學生利用雨水拖地、澆花或者沖廁所,洗地板。很明顯的,如此可讓自來水的使用量降低,讓學生實際看到雨水的回收,並體會使用的方便性。在我們大樓的地下室有個很大的筏基雨水池,可儲水到100噸,雖容量大,但學生看不到,感覺比較不明顯。所以我們配合建築法規 的『滯洪池』規定,在新建教室的時候,在中庭設計一個小小的滯洪池。下雨的時候,無論大雷雨或小雨,只要下一些雨,置洪池就馬上滿了,讓學生對於雨水的回收很有『感覺』,藉由看得到的東西增加學童對於環境的覺知,刺激小朋友對環境的敏覺度。
4.生態農園體驗
在校園當中循環再造這個部分,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生態農園讓學生體驗:在耕地的時候,將落葉 與土一起攪拌,作為養分--這與大自然的法則相同,一切回歸自然!樹葉落下蕙逐漸成為養份,與土壤結合,然後讓植物去吸收。此外,在國泰國小也進行廚餘堆肥 的活動--我們在菜園旁邊挖一個洞 用來堆肥,增加土壤的肥沃度。農園中,除了落葉與堆肥外,我們還用以廚房剩餘的菜葉用來養雞,雞糞又成為另一種肥料,達到整個生態循環:陽光給植物養份,植物成為機的食物,且而學生 能藉由與雞互動,抓蟲餵雞(原本學生會怕蟲,逐漸變得敢抓蟲),同時看著他們的農作物收成,收成後午餐就能加菜。雖然因為菜沒有肥料,都比較硬,味道比較原始,比較苦,但他們都好喜歡吃--因為他對那 些菜費心的照顧,吃起來特別津津有味,因為他們體會到自己種菜的成就感。因為心情的改變,同時改變了對口味的接受度,不好吃的菜也吃得很開心,然後也會跟父母、爺爺、奶奶分享 ,進而使家長看到孩子的學習,而願意主動加入志工團隊,假日時都來學校幫忙。
校園中『3R減量、重複使用、循環再造』與課程結合的實例
學校在做工程的時候都會考量到如何『讓工程變課程』,校園不論是在規劃落葉堆肥 ,雨水回收等活動時,都會思考配合課程的可能性。透過會議與老師們一起討論、激盪出一些想法。探討怎麼做比較有成效,逐漸實現我們的想法在。例如『生態農園 』的反應就非常踴躍,每一都是各班搶著要認養,透過老師結合教學,與學童一起體驗,而學校的雨水回收也會結合到農園澆灌水。
『環境教育』由學校推動到社區
周校長認為『環境教育』在現在的社區中應該能讓一般的民眾廣為接受。因為有清楚明確的目標讓家長能輕易的理解,結合家長日進行宣導,有時候也用書面的方式提供資訊,結合老師設計的課程一起告知家長。現在大多數的家長也很能夠接受這個議題,社區民眾也都逐漸知道環境教育的優點,能夠理解孩子的知識一定要在環境中學習,基本能力必須從環境中養成。逐漸培養分析、判斷、邏輯等能力。在環境中,許許多多知識隱藏在其中,讓家長知道這些知識能幫助孩子從小累積經驗,以後轉換為知識就比較迅速,比較深入。
另外,其實環境教育有利於腦神經的發展--因為孩子最初的學習一定是『用身體來學習』。用身體學習,不是只有聽覺而已:用課堂講解告訴他『軟』跟『硬』,是沒有感覺的,沒有用身體去學習,孩子怎麼會知道什麼是軟跟硬呢?
總結而言,帶著孩子在環境裡學習,雖然目前可能看不到立即的成效,與教科書的內容也不太相關,但是卻與孩子的整個認知學習系統息息相關。因為我們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來自於環境--『環境教育』就是在環境中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