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生植物校園復育經驗分享
文、圖:新北市汐止區長安國民小學-施茂智
壹、基本概述
一、選擇推展原生種植物的原因
校園裡有許許多多的花草樹木,有些是我們還沒有來到這世界時,就已經在校園裡頭在等我們;有些植物是因為我們想讓校園變得更美好而期待所種下的。無論植物存在校園裡的理由是什麼?只要進入了校園,這些花草樹木就會成為我們校園生活的一部份。
每天,在學校校園裡有著許許多多的綠色植物,對這些植物看了很久感覺很熟悉,卻叫不出他叫什麼名字?對這些植物來看去好像都差不多,感覺沒有什麼不同!大概是因為我們花很多時間在現有的教材上,在現有的教材上追趕著進度,敎授著那些安排好的教材,對於眼前的這些,而似乎少點動力去把他們認識一下,因此也逐漸的忽略、忘記了他們,就這樣,叫他們雜草、花還有樹是最安全的作法。我們對於這些陪伴我們這麼多時間的植物,每天都會經過映入眼底的,我們認識多少呢?什麼時候會開花?什麼時候會有蟲來吃他?明明就是這麼靠近,卻這麼陌生。
我們身為教師在於教導學生適應生活,可以去調適未來生活的變化;校園環境是學習也是成長的一部分。對於植物會有哪些方式可以去教導學生?並且可以運用在未來生活上?
二、概念的改變
「原生種、外來種,傻傻分不清楚?」「只知道會開花結果就好,好種好看最重要!」卻忽略了因為這樣的心態,造成了校園裡物種單調,因為外來種植物的種植減少了原生種植物的生活空間,也直接影響到所供養的生物,連帶造成食物鍊的變化。單一物種的植栽看起來整齊,容易管理修剪;生物多樣性因為如此而無法呈現,也相對減弱學生發現的驚喜與成就的刺激,連帶影響的是對於事物的感覺敏銳度降低以及對一切事物的漠不關心。
基於如此的危機意識,並且透過參與「新北市校園諾亞方舟原生物種復育計畫」,經由專家學者細心指導下,我們了解到校園裡的植物包含有原生物種和外來種植物,多半外來種會引進校園的原因在於校園美化,因此會有許多的園藝型的外來種,而由於鳥類及人為因素也會帶進一些強勢的外來種植物。就教學而言,外來種植物介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必須教導學生認識外來種植物的型態特徵與危害,才能阻止外來種植物的蔓延以及原生種植物的保育。而原生種植物是指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植物非歸化與馴化物種更不是改良的品種,在台灣這片土地生長的植物必定會有生物會依他為生,為論是食草、誘蝶、誘鳥,只要在校園種對植物準備好環境,動物就會來到校園裡使校園成為生態校園。
三、復育行動建議模式
學校位置所處的鄰近山區溪流皆有植物可以供給校園植栽,也利於觀察物種在原始棲地時的生活型態。原生種植物生長有他一定的屬性環境,在校園配置時要充分了解學校環境特性來植栽,這樣才會事半功倍。採用原生種植物搭配學校周遭調查,可以了解鄰近地區的原生種植物分佈,將這些原生種植物移植入校園裡可以教導學生認識居住環境周遭的植物,一方面可以肩負起保留物種於校園內,復育回原始棲地的任務。另一方面可以該種植物在地域上已經可以適應這裡的環境,因此在校內進行植栽時只要選定適當環境之後,就不需要花費龐大的經費進行維護及修剪。
一般而言,校園裡多半會有水生池、花台、花圃,其中長安經驗而言可以建議的方向如下所述。
(一)水生池上方可以少些遮蔽物來利於水生植物生長,就避免落葉等腐化污染水質。水中加入土壤以提供植物養分。適時的移除植物將有利於水池植物的生長,外來種需要控制與移除以利原生種生長。
(二)樓層花台受限於土壤深度,因此大型木本植物不適合栽植,鄰近班級教室,可以讓學生進行種植台灣原生種草本植物,利於進行觀察與紀錄。
(三)花圃可以規劃為採用了解原生種植物特性的景觀式栽植方式,仿造原始棲地原生種植物共升型態的棲地式植栽方式,以及分割區塊栽植原生種植物單一物種的種源式植栽方式。
貳、學生學習活動規劃
一、校園原生種植物導覽
讓學生離開教室到校園裡實際去認識植物,直接接觸與觀察植物,每段時間同一種植物會有不同的生長週期,而同一顆果實裡的種子,灑落下之後,每顆種子的成長狀況也會不一樣,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讓學生知道種子和我們人一樣會有不同的成長狀況與外貌,當然也會有不同的遭遇與生命長短,我們在觀察的同時,要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有的種子不發芽一定會有他的原因,有些小苗會死掉,有些植栽會被蟲吃掉,有些植栽不會開花。有些植物開了花不會結果,有些植物結了果沒有種子,如果我們種的植物最後產生了種子,而我們有從發芽陪到最後,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導覽的功能除了讓學生認識校園植物和位置所在外,也可以適時的教導學生對植物應有的態度。
二、小原丁和小苗兒
在長安教學經驗當中,學生最喜歡的就是實作和探索活動。透過學生在簡易的任務行動當中去發現新的物種並找到方法來解決任務;過程中,學生的發現所獲得到同學的興趣遠超過老師的灌輸。學生最喜歡動手做,這也是老師必須要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不可或缺的部份,學生會依照老師規劃的流程去實際操作一遍;之後課餘就會有很多自己的時間時會去重複,我們所教的也可以透過同儕學習來相互成長。別忽略體驗,這一部份我們提供了是孩子共同成長的話題,多年後也會變成共同的記憶,有一天傳承給他們的下一代時,這一次的活動步驟將會在新世代重現。
基於這樣的概念,我們利用活化課程的設計來進行社團化教學,課前與老師志工討論活動,活動過程當中讓參與的老師及學生進行拍照,結束後由授課老師進行編輯呈現。這樣單張課程記錄與反思可以作為分享,也可以成為教學紀錄,檢視授課者過程中可以修正的部分,以作為日後教學規劃修正參考依據。
三、教學內容規劃
種植物、照顧植物、觀察紀錄植物、讓學生自己操作種植,提供學生多嘗試不同的經驗,種植原生種植物過程當中,會需要澆水、拔草、施肥就像是照顧寵物一樣。
(一)種植活動:拔草可以培養識別原生種植物和外來種植物,並且可以敎授植披對土壤的保護,也可以適時控制同一區塊的外來種植物蔓延、擴張與原生種植物復育。而同樣物種的植栽可以做移植或疏栽的動作。澆水除了指導澆灌位置外,也需要教導在不同的時機點調整教水量與時間,並且可以適時觀察植物生長狀況。施肥可以補充土壤養分利於植物生長,需要指導施肥時機點與施放位置。
(二)體驗活動:換盆,搬運活動讓學生參與團體環境共同營造界這機會。植物修剪與水池管理對學校來說是每年必須要做的事情,而對學生來說是可以在師長的引導下體驗鋸木頭和清水池,透過老師解說來了解這當中的道理與問題。
(三)自我成長:培養學生有獨立搜尋資料的能力,網路是方式之一,但我們仍需要注意到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是如此幸福擁有網路世界的環境,因此圖鑑的提供也是不能或缺的。順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務與引導,讓他們在學習原生種植物上多一些些成就感,少掉一些些挫折感,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
參、教師成長與專業提升
一、研習與實作相輔
當學生會問到這是什麼時?我們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那是他想知道,如果有一天他告訴同學那一棵植物的名字叫做龍葵時,我們應該感到感動!因為知識已經不在教科書和考試裡滯留,而開始在學生們的生活學習裡流動。而我們身為老師也應該讓知識開始流動。
多參與相關物種研習,我們需要從觀念及概念上去改變,多從相關研習我們會從講師身上或得到很多的正確觀念。無論是在原生種植物的辨識與復育,更會有相關物種的延伸繁殖與營造,也有學校校園棲地管理與改造之相關課程與諮詢服務。老師本身可就地利之便進行小區域觀察、照護、植栽,多接觸校園原生種植物做定期觀察紀錄,作為日後校本課程教材。
二、導覽步道經驗
當時筆者參與台灣原生種植物保育協會步道導覽活動,走在步道上,沿路會有志工幫忙解說植物,剛開始的時候走馬看花會湊過去聽一聽那是什麼。但植物實在太多了,而老師講的內容太豐富了,一回到家裡沒有拿筆記下,時間久了就會忘記那天步道上所學到的植物。於是,再一次到步道時,就學會用相機和筆記紀錄,回到家裡還需要立即將照片和筆記做一次比對與回顧整理,因為資料放久了就會忘的越多,所以當下的記憶要趁最清晰的時候記下。
三、棲地實作建議
(一)邀請專家學者到校評估指導作法,多徵詢專家學者意見,了解可行方案以提升棲地理論基礎概念。
(二)行政團隊溝通協調列為首要,以避免棲地運作所延伸出來的爭議問題。
(三)一開始不求大面積種植,以方便觀察及避免外界破壞的區域進行,以順利累積實務經驗。
(四)因應授課需要,可以以盆栽種植有利於搬運及學生課堂中觀察。
(五)栽植區建議可以分種源區及仿原始棲地,當種源區過於茂盛時可以移植到仿原始棲地種植,當有新物種在仿原始棲地發現時,可以移植到種源區進行復育。
(六)多觀摩鄰近學校或指標性學校學習與參觀,可以獲得類似環境的不同作法,也可以順道採集適合原生種植物物種,回學校進行復育與種植觀察。
肆、結語
每一位校園的老師都有老師的特質,也會有自己的專長。當校園原生種植物到我們手中的時候,當我們的特質與專長相結合時,每一個區域的孩子們和原生種植物的幸福將會在校園中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