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其實很容易!

圖、文:吳靖國教授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

目前我們所談的「海洋教育」已經超越了傳統上等同於「海事教育」的思維,而將它視為全民應該獲得的普通常識,是一種「海洋普通教育」,所以老師在面對這個議題時,不必過度擔憂似乎自己沒有海洋「專業知識」就無法擔任海洋教育教學,其實推動海洋教育沒那麼複雜,甚至可以說是很簡單,或許讀讀這篇文章,也就可以上路了。

老師只要在進行教學之前,掌握幾個重點:首先要認識「海洋」的範圍,其次要思考「教學」中的核心價值,再者要辨識自己所處的環境背景,最後則將海洋教育的核心價值融到教學實踐中。以下就依這個順序來加以說明:

一、海洋不只在自然界

「海洋」在哪裡?我們通常會馬上聯想到那個存在於自然界的海洋。但可以仔細再想一想,我們所接觸的「海洋」,就只是那個自然界的海洋嗎?如果「海洋」只存在於自然界,那麼我們要了解海洋、接近海洋、認識海洋,是不是也都必須要到海邊或海上呢?都市與山邊學校是否就無法在自己學校裡從事海洋教育呢?

教育部將「海洋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時,有需要將這些問題解說清楚,否則,不在海邊的學校該如何來面對和推動這個議題呢?我曾將「海洋的內涵」分為自然海洋(如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洋資源等)、社會海洋(如海洋開發、海洋科技、海洋保育等)與人文海洋(如海洋歷史、海洋文學、海洋藝術等),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試圖要解決這個問題。

對臺灣五、六0年代以前大部分的人民來說,海洋是危險的,到海邊就有被海洋吞噬的恐懼感,而且海邊也是一個禁地,是海防巡邏抓偷渡的防守邊界。這種海洋意識成為深層的文化思維,因此,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找不到「海權」概念,也找不到海洋與國際化之間的關係,顯示出海洋對我們而言是一種「隔絕」,而不是「連接」,這是在那個年代文化意識裡頭的海洋。

在文學家的筆調裡,海洋呈現了多元的、豐富的面貌,海洋是宏偉的、寬大的、充滿熱情的,海洋也是悲傷的、苦難的、暗藏玄機的。《老人與海》中的海洋是老人賴以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找尋自我理想的場所,海明威所傳達的是一種意識海洋;鄭愁予的詩《山外書》中,「山是凝固的波浪」,讓山與海融為一體,藉以撫平內心那股湧動的思鄉(海)歸心,這是一種心靈境界,不是自然海洋可以達成的。這些都是人們賦予海洋的意象,超越了海洋的自然屬性,而呈現另一種海洋的人文性格,這是屬於意識海洋的範疇。

所以,「海洋」不僅存在於自然界,它也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社會海洋與人文海洋的議題都涉及意識之中的海洋,所以我們在進行海洋教育時,不該只關注於自然海洋,有更大部分屬於社會海洋與人文海洋的範疇,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思考到的海洋,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對話的內容,而卻無法經由自然海洋的屬性來解釋它,例如洋樓、洋娃娃、洋人、出洋相

                 

金山海濱(焦妮娜攝)


二、教學是建構海洋意識的歷程

老師帶學生到海邊從事親海活動,就是在進行海洋教育嗎?如果「親海」之後學生開始討厭海洋,產生負向的海洋意識,那麼這樣算是在進行海洋教育嗎?這問題背後隱藏的重點是,老師應該關注於學生的學習結果,而這個結果的關鍵點不是「親海」這個活動,而是親海之後在學生意識裡留下的東西是什麼。

學生與自然海洋接觸之後,不可能將它帶回家,他所帶走的是有關「意識海洋」的部分;也就是說,學生在親海之後所留下來的,乃是知、情、意整體互動下在意識中所形成的海洋意象,認知錯誤、感覺不好都會產生負向的海洋意識。親海的教學活動,最後必然要回歸到學生的意識層面上,來思考是否為學生帶來了「正向的海洋意識」。

老師應該要想清楚的是:「親海」是海洋教育的目的?或者只是達成海洋教育目的的途徑之一?如果親海只是一個途徑,那麼應該要進一步找出海洋教育的「目的」,老師掌握了這個目的之後,所設計的親海、愛海、知海、護海等活動,都是朝向達成該目的來前進,如此,學校對海洋教育的推動與老師的教學實踐,才不致於沒有方向或不知如何自我省察。

我曾將中小學的海洋教育目的設定為「人與海洋的適切互動」,這是一開始從「海洋教育」這個議題的特殊性(要將人與海洋放在一起思考)所做的思考,比較傾向於「社會海洋」的思維,後來逐漸地構思了海洋教育的整體內涵之後,不但進一步找出「適切互動」背後蘊含的「永續發展」理念,並且融入「人文海洋」中的「美感」理念之後,進而將海洋教育之目的界定為「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用以涵蓋之前的「適切性」與「永續性」。

據此,親海、愛海、知海、護海等教學活動,背後所隱含的是「人與海洋和諧發展」這個目的,其中包含了三個面向的整體思維:第一、對自然海洋的探究與認知,讓學生獲得海洋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而導引學生得以「認識與省思海洋」;第二、對社會海洋的了解與行動,讓學生吸收相關的倫理價值,進而導引學生得以「開發與保護海洋」;第三、對人文海洋的欣賞與表達,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進而導引學生得以「理解與欣賞海洋」。此一整體思維,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不同教育階段所推動的海洋教育內涵並不相同,中小學實施的海洋教育不在培育海洋專業人才,不在傳遞海洋專業知識;海洋專業教育應該在大學教育階段,中小學海洋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範疇,所以只是讓學生理解自身與海洋之間的關係,建立正向的海洋意識,而得以讓學生產生適切的行動力。


三、臨海學校與非臨海學校差很大

「臨海學校」與「非臨海學校」的區分是件棘手的事,從學校與海洋的距離來界定,要幾公里才算是臨海呢?這恐怕意見很紛歧,甚至許多人認為臺灣沒有非臨海學校。因此,我不從「距離」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從「環境條件」著手,也就是說,學校所處的社區、擁有的資源、學生的活動空間等,大致上能顯現出該校是否屬於臨海學校。

因為學校環境條件上的差異,臨海學校與非臨海學校在海洋教育的推動上也就不盡相同,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說明:

第一、整體規劃上的差異

臨海學校的資源與條件都與海洋有關聯,在海洋教育還未推動之前是屬於鄉土教育範疇,故對海洋教育的實施自然要結合社區資源,甚至結合社區教育一起推展;再者,在課程的整體規劃與發展上,應以海洋教育為核心來架構其校本課程,使其成為以海洋教育為核心的校本課程發展。

就非臨海學校而言,因為缺乏海洋資源,所以不可能以海洋教育做為校本課程的主軸,而應該思考海洋教育在該校整體教育中的角色,也就是要思考如何將海洋教育搭配於其他教育議題和主題,來共同開展學生的能力,故採用融入或結合的方式,例如將海洋教育融入品格教育中,以「關懷海洋」為主題,來培養學生的關懷能力;或者結合於閱讀教育,提供海洋繪本、海洋小說、海洋文學等圖書,讓學生透過閱讀來增加對海洋的認識。

第二、發展面向上的差異

從自然海洋、社會海洋、人文海洋三個面向來看,臨海學校因為地理條件的優勢,所以海洋教育課程發展的面向首先著重在自然海洋,再逐漸擴展到社會海洋與人文海洋,而由於「時間有限,知識無窮」的侷限,也讓臨海學校在人文海洋面向上的發展相對顯得較弱;事實上,臨海學校原本就處在海洋的文化與情境之中,在課程規劃上可以全方位發展,而且可以導引老師將三個面向融入教學活動設計中。

就非臨海學校而言,因為缺乏自然條件,所以在自然海洋面向上的發展顯得較弱,反而可以從人文海洋與社會海洋兩個面向來著手,所以在課程發展上容易較偏向於認知與情意,而缺乏接觸自然海洋的體驗行動。

第三、教學途徑上的差異

臨海學校通常以海洋議題為主軸來規劃主題式教學,並從活動課程出發,強調體驗學習,來進一步整合相關學習領域。

非臨海學校較難以讓學生直接與海洋接觸,所以必須製造替代性情境來從事相關體驗活動,而且必須尋求校外資源,如透過社教機構、校際交流、親子教育等途徑來促進學生接近海洋的機會,故在教學設計上要另尋方法,例如運用繪本教學、故事教學、影片教學、戲劇教學等。

對一位臨海學校的老師而言,學校周遭充滿著海洋教育的教學資源,在學校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便能實施起海洋教育;但是對一位非臨海學校的老師而言,有許許多多環境因素會影響到從事海洋教育的教學品質,除了地理條件的侷限之外,還有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教材、教具等問題,以及家長、行政體系的支持程度等,在這樣的侷限下,老師自己所能夠發揮的空間在哪裡呢?或許就是「意識海洋」的部分,故需要在教學設計(繪本教學、故事教學、影片教學、戲劇教學等)中導入海洋的元素。當然,臨海學校的老師也同樣該關注「意識海洋」,但比起非臨海學校,有更多機會可以運用「自然海洋」。


四、「海洋保育」是教學實踐的核心

為什麼要將「海洋保育」融入教學設計呢?這是回應前面提及「人與海洋的適切互動」這個教育目的,而要如何達成「適切」呢?除了讓學生知道海洋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以及人們如何影響海洋的存在,更應該讓學生知道如何從自身的行為開始做起,讓人與海洋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其實,在這個前提下,「海洋保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會被呈現出來,而它背後蘊含著永續、和諧的意義。

我在〈海洋教育要有「海味兒」〉中提及,海洋教育的教學設計要連結於海洋保育(如下圖),也就是說,不管所提供的海洋教材是哪個面向,在學習該面向的教材內容之同時,應該要融入「保育」的思維,才能夠讓學生領會「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以及兩者在互動過程之中的「適切性」。

 

在教學歷程中,不管是自然海洋、社會海洋或人文海洋,老師都必須導引學生去思考「人與海洋」之間的互動情形,並將「海洋保育」的概念融入教學活動中,這些保育相關概念,可能被放在問題討論中,也可能放在相關延伸教學活動之中,藉此,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才得以逐漸形成。 

事實上,對老師來說,海洋教育容易與否似乎不是取決於所教的內容難不難的問題,往往是老師願不願意的問題!而願不願意所涉及的有:是不是有意義?時間夠不夠?感覺好不好?其實,也就是有關「議題價值」、「整體課程規劃」與「行政推動方式」三方面的問題,這需要更多的智慧來進一步處理,本文存而不論! 

【本文修改自吳靖國(2011)在《海洋教育:海洋故事教學》(高雄:麗文)中所撰〈第一章緒論〉】

吳靖國教授簡介

  現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專長:教育哲學、海洋教育、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