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法通過後的四小時環境教育課程案例

探討統整課程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

--以西湖國小實施「穿梭水域統整教學活動」為例

臺北市立西湖國小教師簡月芬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國家工業化而產生許多環境問題。1962年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問世後,更是喚醒世人對環境的重視(楊冠政,1997)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宣言」,而後經歷「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1992年聯合國提出「21世紀議程」,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教育部,2003),並將2003年訂定為國際淡水年,在在提醒我們參與保護淡水資源的重要性(環境資訊協會網站,2003)

    有許多研究顯示,環境教育融入正規的教育,會促使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成就、批判性思維、動機和參與、領導技能和性格上有積極的成果展現(Julie Ernst2007)。多樣化的探索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各種環境問題,並瞭解環境問題的處理方式(周儒、呂建政,1999);本研究之環境教育課程即是在喚醒大家共同關懷地球環境的理念下,孕育而生。


二、文獻探討

 ()統整課程和環境教育課程的規劃設計與實施

1.統整課程

1989年教育部公佈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中提示課程統整為推動九年一貫教學重要的教育理念。課程統整是將特定的課程內容和其他的課程內容建立相容的一致性,可透過橫向的聯繫或水平的銜接,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意義性、應用性和效率性(黃政傑,1997)。它為打破單獨學科,重新思索和其他學科建立統合的課程架構 (陳伯璋,1995)。但統整課程並非取代分科課程,而是彌補分科課程的不足(游家政,2000)。綜合各學者的看法,統整課程可視為打破學科之間的界線,將相關的內容統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各學科所學習的經驗整合在一起,而能實際的應用在生活中的一種學習課程。

2.環境教育

楊冠政(1997)認為環境教育教學不是在現行課程中增加一個科目,是要併入學校所有課程中。這需要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術,並強調教育機構的社會任務,以及教育同仁間建立新的關係。環境課程之發展,必須依照學生身心發展,將課程認知的、情意的與技能的內容,以螺旋式排列,可依單科性科際整合或多科融入式來組織課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舊經驗、需求與興趣、以學生為主體,兼顧學校的設備與資源以及教師的能力和專長等,以主題式跨領域統整方式設計適合的環境教育課程。聯合國環境教育計畫建議的教學法有許多種,楊冠政(1997)認為能對環境有所覺知、讚賞和瞭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戶外教學。經由戶外教育直接體驗學得的知識,經常是較經由閱讀而得的知識更為持久(周儒、呂建政,2003)。由此可知,環境教育課程規劃與實施具有多元性的學科領域整合及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而統整課程的設計與戶外之探索、體驗是最能達成環境教育教學目標的方式之一。

 ()水環境教學的重要性、課程內涵

    水,以三態的形式存在自然環境中,孕育資養著萬物,同時也是自然界中珍貴且可再利用的資源。汪靜明(1999)提出河川是全球水循環中的重要一環,但受到人類活動極大的影響,近三十年來,人們對水資源的取用及仰賴與日俱增,但是對水環境的尊重與生態保育,卻未見其成效。臺灣的水資源不只是台灣生物多樣性的活水源頭,更是臺灣民生與經濟、工業的大動脈,而臺灣的水環境,更與我們台灣人民的生活、生產與生態等層面,交流出難以抽離的文化關聯(汪靜明,2001)。因此,汪靜明(1999)認為臺灣河川環境的生態教育之推動,將有助於全民與政府對臺灣河川環境的關愛、瞭解及永續經營。因此本研究之環境教育課程便是以「水環境」為教學主體,架構了「穿梭水域統整教學活動」。

大溝溪踏查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以研究者任職之學校為研究場域,合作教師為20042005年任教六年級之學群教師,包含兩位自然教師、一位藝文教師和六位級任教師參與本研究之教學活動,受教學生為184人。課程實施後至200510月進行課程評鑑及編修,並於2006年將部分課程提報為本校之學校本位課程,持續實施教學至今。

    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兼採個案研究法,探討本教學活動之環境教育融入各領域教學的方式及學生學習成效。資料的收集是以「穿梭水域統整教學活動」相關文件為主,輔以訪談。問卷調查表列舉12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活動,由184位參與教學活動之學生選出受益良多的教學活動,藉由百分比方式統計學習成效。將所收集之資料利用三角檢視法(Morse1991),進行內容分析。研究者、學群教師和學生的關係與資料,三角檢

視圖請見圖2。分析資料時將不同的教師、學生、家長編碼,以T1-T9代表9位參與教學教師受訪者發言或教學札記中的紀錄,S1-S11代表參與教學活動學生之學習單或生活週記等相關之紀錄,P1-P7代表六年級學生家長之回饋單紀錄。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主要以文字敘述呈現質的分析,以百分比呈現學生學習成效,以下分項敘述並討論。

()穿梭水域統整教學之課程發展歷程及課程設計

    1.課程發展

    依據漢格福(Hungerford1986)環境課程發展程序流程要領,本研究之環境教育課程發展如下:

(1)建立課程發展小組:研究者透過六年級學群會議,訂定以自然、藝文、語文與綜合四大領域的水環境統整教學。

(2)完成課程內涵與架構並編製課程:20046月至12間,由研究者先行規畫自然領域課程,之後學群教師完成以「穿梭水域統整教學活動」為主題,由9位教師分別進行現行領域課程分析,以自編或融入進行環境教育的教學活動。課程教學與統整活動內涵見圖3,課程架構見圖4

(3)課程實施:200412月至20056月,由學群教師進行自然13個單元、藝文7個單元、語文6個單元與綜合5個單元的教學。並擬定辦理成果發表博覽會,舉行手工書學生作品聯展。

(4)課程評鑑:藉由邀請4位環境教育學者或專家,參與2005428日博覽會及發表評論外,研究者5月間進行學生自然課程學習成效問卷調查,並於6月至10月由各領域教師進行課程目標、教學方法之檢核,並提出改進的建議,共同完成「穿梭水域統整教學設計」一冊。

3穿梭水域之課程教學與統整活動內涵

 

4穿梭水域統整教學活動課程架構圖

 (5)課程修訂及推廣:本研究之教學課程,以自然領域為最主要之課程,此領域教師經由課程評鑑後,進行課程修訂,並將學習成效較佳的課程,提報為本校之校本課程,於2006年起持續進行教學。

   2.課程設計

課程以單一主題架構「穿梭水域統整教學活動」(見圖4),顧及各領域教師的專業能力以多科性融入組織之模式,將各領域相關的認知、技能和情義融入教學中。教學目標為透過活潑、有趣的課程設計,學生藉由體驗、觀察、記錄、蒐集、實驗、行動、創作及寫作方式以驗證身邊自然環境,並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形塑尊重自然之態度與拓展國際宏觀之視野。

電子邀請卡

()穿梭水域統整教學之課程實施心得及師生教學成效

    統整教學經過行動研究發展歷程,發現需具備以下的特色才能奏效。

1.統整課程需掌握順序性,即有成效

為使整個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各領域之教學依賴所有學群教師都能掌控各領域課程進度。級任教師表示,「在自然領域已經對於鮭魚的生態有所了解之後,學生在語文領域作文習寫上,無論是新詩創作、或是改寫成劇本,都能符合所學的生態概念。(T7)

2.合作教學增加教學資源並增進教師專業成長

本教學活動中的許多課程均為教學者自行研發之教材,因此需增加新的教學資源,方能達成環境教育教學之目標。有位級任老師曾說:「我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並不熟悉,還好自然老師已進行過戶外踏查活動的行前講解,小朋友都很清楚觀察重點,遇到能印證老師的教學內容,還會解釋得頭頭是道呢!(T7)」。

3.課程實施增加備課時間,但是教學具彈性與自主性

教學者需有更多的時間做教學準備,才能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教學者給予學生有極大的發揮空間,但又不失去教學目標及成效。藝文老師說:「在表演藝術原先規劃的是戲劇、舞蹈、等六種但最後表演型態已經大幅改變,有的穿插歌舞活潑舞台場景,有的則是全然自編情節,發揮了表演藝術的原創精神。…(T2)

4.學生能夠親自操作與體驗的統整課程學習成效高

利用問卷調查表和訪談資料分析發現,能夠親身體驗的戶外活動,學習成效最好,有位自然科教師札記寫著:「有十個活動超過65%的孩子感到收穫良多,這樣的調查結果頗令教學者感到欣慰。(T1)」。

 1「穿梭水域」自然領域課程學習成效問卷調查結果

課程名稱

滿意度

課程名稱

滿意度

課程名稱

滿意度

大溝溪踏查活動

94

博覽會成果展

89

認識台灣水域

81

關懷行動

77

水質檢測

76

科玩設計

75

鮭魚故事

69

溼地演講

67

蒐集資料

66

訪談記錄

65

擬定計畫

43

看圖說故事

40

5.利用戶外教學進行統整課程,可增進學生的行動經驗 

(1)親身觀察:「大溝溪踏查活動」是最受學生喜愛的課程,踏查活動為半天時間,活動中藉由學生親身觀察、體驗、探索並親近此溪流環境,故有學生能夠正確描述大溝溪的溪流型態,如學生說;「上游是屬於自然景觀,下游是較為人工開發。(S3)

(2)直接感受:透過觀察,學生直接感受在現實環境所遭遇的困境,受訪學生表示,「剛才走過的馬路就是蓋在大溝溪的上方!河川四面光,生命沒陽光?天哪!這麼嚴重!… (S1)」。

(3)實際驗證:戶外課程能將課堂中所學的概念知識和技能,確實的應用在真實生活中,是一種很成功的教學方式。有位受訪老師的札記寫道:「可以親身觀察到課堂中講解的生態工法、親自檢測大溝溪的水質,藉由宣誓活動,激發孩子愛護環境及尊重萬物生命的行動力,沿路撿拾垃圾協助淨溪的行動,就是愛護自然的最佳表現,也更加提昇大家的環境意識。(T3)」。

6.統整教學後辦理成果展的必要性在於展現學習成果、分享喜悅並學以致用

(1)學習成果的展現:以博覽會的方式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本校的創舉,從學生的週記中可以窺見這個活動帶給大家無數的感動與收穫。學生寫著:「在學弟學妹專注看戲的眼中,嘗到前一週密集練戲的汗水,竟有點甘味。在大家玩科玩,微揚的嘴角上,看到了製作科玩時,滿手泥水,竟閃著金光。在資料展示區,大家高聲談論,嘻嘻哈哈中,聽到字裡行間,竟發出喜悅的樂章。在藝文區,大家指指點點,欣賞作品時,嗅到濃濃的水彩加樹脂味,竟發出淡淡清香。這些是有付出努力的人,才能用心體會出來的甜美果實。(S5)

 (2)分享學習的喜悅:能將學習的成果分享與他人,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有位學生寫著:「一切的活動都結束後,才發覺自己早已手腳發軟,臉上卻掛著笑容,身體累得要命,卻感到愉快,這次的博覽會,不但展示出我們這學期的努力,也趁機宣導了愛護水資源的重要性。(S6)」。

(3)學生學以致用:學生設計各種趣味科學水實驗,吸引許多前來參觀的來賓和學弟妹們。一位自然教師表示:「博覽會的設攤方式和園遊會相似,但是博覽會場中所呈現的可是他們最經典的學習成果!(T1)」。

穿梭水域博覽會


 7.成果發表大型活動須具備詳盡的規劃與行政支援

成果發表會之博覽會形式,因牽涉大量人力支援及學校場地調度之問題,造成本教學活動之成果發表會僅有半天的行政人力支援和一天半的場地可供展覽,導致預設的活動品質受影響。藝文老師表示:「從佈置到成果的展示必須佔用學生體育課的活動空間(活動中心)一週,勢必嚴重影響正常體育課的進行,在執行教學之前就能夠將它定位在等同舉辦『學校運動會』的規格上時,或許行政支援的資源力量會更為完整而有條理吧。(T2)

 8.環境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行動力,因此統整課程應有優質的行動方案設計

本研究發現,「關懷行動」的設計是一個完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不同班級的學生各有不同的想法,他們所規劃的活動也不盡相同。自然教師札記寫著:「小傢伙們帶著掃除用具,到校園洗手台和生態池刷刷洗洗,為了給校園一個更好的活動環境。(T3)」,另位自然教師說道:「『淨抱鯉魚池的行動方案是六年二班同學,以清掃本校鯉魚池為主的行動。(T1)」,透過全班共同討論決定將要執行的行動方案後,教學者則促使行動方案能實際進行。

 無論哪一種關懷行動,學生都竭盡心力的付諸行動,有老師分享著:「原以為嬌滴滴的女生和粗魯的男生,認真的清除落葉及污垢不肯罷手,孩子們為追求美好的環境,付出勞力敬業態度實在可貴!(T3)」,參與遊行的老師則認為:「這次活動可說相當成功,既達到我們宣傳的目的,也讓孩子體驗遊行的經驗和更堅定要保護地球的決心。(T7)」。從實際的參與行動中,體會到付出的滿足,是環境教育中最高的目標,參與種樹的學生說:「看著種好的小樹,心裡感到一陣的百感交集,好有成就感呢! (S10)」。

9.課程評鑑需根據學生身心發展來修訂

3自然領域課程學習成效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部分課程內容學生感到學習有困難,因此在課程評鑑時亦提出改善方向:整個課程過於龐大,備課時間必須相當多,同時內容過深,日後再進行相同的課程時,可以將內容化繁為簡,以配合國小學童的身心發展。(T3)」。

10.家長與學校的支持以及專家學者的鼓勵,可以促進統整教學活動的成效

(1). 家長的支持:課程的實施除了教學者和學生外,學校行政處室也提供了許多相關的支援,而社區家長更是本教學活動的重要助力。家長在回饋單表示:「水資源隨著環境的汙染變得更加彌足珍貴,這次『穿梭水域』很成功教導孩子們珍惜水資源,藉由這次很辛苦的資料收集、彙整,由靜態到動態的活動,甚至趣味科玩,都是一種踏實的學習!(P1)」。

(2). 學校的支持:除了家長給予支持外,學校行政首長更是給予全力的支持,才能使統整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當天參觀的學者專家、來賓、長官們,對於學生的表現、對於教師教學的專業、以及課程統整的精準度,都非常的佩服與肯定,身為校長的我,更被這場完全由西湖教師團隊自行發展而成的課程博覽會深深感動…(林校長)」。

(3). 環境教育專家學者的鼓勵:本教學活動中,許多環境教育學者給予高度的肯定與鼓勵,不僅增強教學者的信心,更是鼓舞學生致力於環境保護。吳美麗教授鼓勵大家:「當我參加你們的畢業成果展,我就感受到你們的天真、有活力、有毅力以及投入環境保護行列的用心」。葉欣誠教授則期許大家:「水資源是我們的未來,小朋友也是我們的未來。在穿梭水域博覽會中,各位小朋友化身為水的天使,將未來的訊息帶給我們」。楊懿如教授與大家分享參加成果展的愉悅:「受到你們積極、愉悅的心情感染,我也宛如回到童年,跟著大家玩各種科學遊戲。在會場,除了歡笑,還有你們關懷環境的紀錄,以及用心創作的作品,在在表現你們的成長與蛻變。國際珍古德協會朱珮文小姐則勉勵大家:「對於關懷環境激發出行動的決心是需要時間的,學生們從做中學,從實際踏查、探訪當中,激發出對生活環境的感念與思考。這是行動力的展現,也是『根與芽』的精神」。

「穿梭水域統整教學活動」早在20056月間,隨著六年級學生的畢業畫下句點了,而這個環境教育教學活動究竟能發揮多少影響力?200711月間,學生在她的手工書中多加了一頁,寫著:「我有話要說~現在我已經是國三的學生了,當年懵懵懂懂得跟著所有的老師進入水的世界中,如今每當我翻閱手中的這本作品集時(手工書),我好像又回到小學的時光,我現在才懂得當年老師的用心教導,讓我對水環境有更多的認識,而現在我也更關心我們的水環境…(S8)」。

手工書


五、結論

(一) 實施環境教育課程,首應成立課程發展小組,確定課程架構,以統整方式進行教學成效必佳

環境教育教學宜規劃跨領域統整之課程,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成效更具多元化,同時兼顧各領域教師之專業能力的發揮,而學群教師間的充分合作、密切聯繫,方能使整個教學活動順暢進行。藉由課程評鑑、修訂和持續推廣教學,能促使環境教育更能達成其教學目標。

(二)環境教育統整課程的教學內涵,應包含促使學生產生共識的行動方案,才能達成學生具備環保行動力

以全球共同關注之環境議題為主,學生除了學習環境教育相關知能外,還可擴展其國際宏觀視野,課程設計應增加學生行動技能和經驗之活動,藉以培養學生展現環境保護之行動力,同時應兼顧學生身心發展,以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三)環境教育的實施應由親師生三方面的合作,藉由辦理大型的成果發表,達到合作教學的成效

善用親師生三方面參與的各種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可增加學生在現實環境中,學習面對真實世界的經驗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學生學習更能達成環境教育之目標。大型的成果發表提供親師生三方面對於本研究的環教主題有更深刻的體驗與感受。

關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