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美學的魔法師

─應用藝術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的空間角落

崇德國小   張文斌

一、研究動機

(一)環境美學課程的發展脈絡

1.校舍老舊學生流失

相對於附近新建學校,崇德國小就像都市裏的「村姑」,2.3公頃的土地,擠進了二千多名學生,學校不但破舊且有點擁擠。學校雖然有螢火蟲的養殖技術,但是,只是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並未與環境互動,或與教學結合,學校的特色好像被切割的一塊。以前的總務主任為了維修方便,將每一間廁所的門換成不鏽鋼門,雖然很耐用但卻感覺冰冷而且缺乏美感。校園老樹多,但樹下蚊蟲多,鮮少教師與學生光顧或應用。導入環境美學重新營造學校的空間,就成為校務經營的當務之急。

2.校園開放垃圾量多

學校不但是社區的教育場所,也是社區運動的活動中心,但是人多垃圾也多,每次連續假期之後,就是全校大掃除工作的開始,每一次外賓來訪,學校都要事先找時間及大量的人力來清理這些垃圾。所以,這些垃圾自然成為我們造就美學環境的一大殺手。

3.校風保守創新不易

本校有十幾個學習藝術教育背景的老師,但是在保守的校風底下,很少有人將所學專長發揮。透過本次的行動研究工作坊,我們將這些藝術教育背景的老師組織起來,成立「環境美學營繕小組」,將他們的美學專長貢獻出來。

因為校舍老舊造成學生流失、因校園開放造成校園遍地都是垃圾、校風保守造成老師不願創新與改變現狀,我們崇德幾乎是被大家遺忘的一所學校。幸而我們林校長在94學年度到任,即規劃建構以環境美學為核心,結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永續校園經營理念,發展永續校園與環境美學的教學環境課程,以營造一個以生態、自然、綠化、減量的美學空間與美學課程。

(二)環境美學課程的意義

「環境美學」的內涵包括生態理解、環境關懷、生態體驗、美感經驗、美感空間營造等等。學校目前已規劃完成水撲滿、臺灣農村曲水生植物區、油桐花畔的人工溪流、水資源教室與復育螢火蟲的稻田區、空間活化的崇仁樓地下室的美展區及未來要規劃的水岸天際螢火蟲生態村,這些環境改造都是由工程著手進行的空間美學改造。但是課程的發展,必須關注到老師教學與學生使用的主體性,及這些教育主體所創造的經驗,以及他們內在的情感與價值信念,如此才能形成一種具有美感的完整經驗的課程(陳錦惠,2005)。因為藝術與課程中具有共通的美感經驗,課程是藝術創作的歷程與作品、是美的感受與表現歷程,更是為鑑賞與批評的對象(周淑卿,2005)。

本方案的環境美學魔法師,即是透過課程美學、空間美學與藝術人文的素材的導入,應用藝術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的空間角落,讓學生藉由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學習,由「教室」出發、擴展至「校園」,觀照空間則由點→線→面而擴大,並在校園美學的營造中,轉成境教的欣賞與學習,並由生活美學實踐而主動參與藝術活動,因而提升藝術鑑賞力。因為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即在培養學生具有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的能力。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探究學校透過「環境美學營繕小組」的組成、運作與發展「環境美學魔法師」的課程,並帶領一群參與環境美學營繕小組的老師和學生,在環境美學空間的改造歷程中,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並透過行動研究工作坊的歷程,瞭解環境美學課程的實施成效與問題,以能對未來繼續

實施本課程的建議。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三:

(一)分析環境美學魔法師課程的運作歷程及其問題。

(二)探討影響環境美學魔法師課程的實施因素。

(三)探究環境美學魔法師課程對師生的意義與價值。

基於上述之目的,本次的行動研究乃在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有效實施的環境美學課程的行動歷程為何?

(二)學生參與環境美學課程的運作中,會遭受那些困難?老師的因應之道為何?

(三)影響師生進行環境美學課程的實施因素有那些?

(四)師生參與環境美學課程歷程中,所獲致的意義和價值為何?


三、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與研究的結合,鼓勵實務工作者採取質疑探究和批判的態度,在實務的行動過程中進行反思,以改進實務工作,增進對實務工作的理解與改善實務的工作情境(蔡清田,2000)。

Carr和Kemmis(1986)認為行動研究在方法上,包括計畫、行動、觀察和反省等活動,其特色是活動與活動之間呈一螺旋式的循環。Kemmis和McTaggart(1988)則進一步說明行動研究過程中,計畫、行動、觀察和反省的四個基本元素與行動研究螺旋的意義。

計畫是指小心確認行動計畫,預先思考可能有的狀況與限制;行動是指深思熟慮、小心謹慎的將計畫付諸實踐;觀察是指蒐集行動的證據,包括過程、方法、影響和環境等,以做為反省的基礎;反省是指在瞭解過程、方法和問題時,對行動結果是否理想進行判斷,並需考慮社會情況中的各種可能性,並透過討論和不同觀點的說明來進行;而行動研究的螺旋則是指上述計畫、行動、觀察和反省等四元素所構成的一個循環的週期和形式,由第一次循環進入另一

次的循環,再重新修正計畫、修訂行動和觀察與反省(林素卿,2002;Kemmis & McTaggart, 1988)。

本方案之行動研究乃遵循著行動研究的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的螺旋策略,不斷進行反思與策略調整,以提昇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成效。因為行動研究是一個不斷循環的歷程,是連結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行動,作有系統的學習(林佩璇,2004)。

Deakin行動研究模式(修改自林素卿,2002,p.45)


(一)計畫

1.參與環境美學行動研究工作坊,定期進行環境美學的教學交流與分享。

2.配合學校環境與設備、教學現場脈絡,進行環境美學魔法師的教學設計。

3.於97年4月底前提交每人所設計之融入教學設計,並於97年5月開始進行實作。

(二)行動

1.運用每月一次之行動研究工作坊的聚會,分享環境美學魔法師的教學設計,並提供教學設計意見回饋與修正意見。

2.依據行動研究工作坊的修正意見,進行環境美學課程的教學實作與觀摩。

3.透過每位行動教師之教學實作與觀摩檢討會,了解教學實施的成效。

(三)觀察

1.建立行動教師設計環境美學課程之教學設計歷程檔案,了解教學設計轉變的歷程。

2.運用教學時之錄音、錄影、學生作品、教學觀察紀錄、師生對話與訪談,進行教學觀察資料之蒐集。

3.進行教學觀察資料之分析,作為教學反省的基礎,以瞭解環境美學課程之實施成效。

(四)省思

1.運用行動教師個人教學歷程檔案、教學日誌、學生作品與成果,省思自己教學的成效。

2.透過行動教師之教學實作與觀摩檢討會,瞭解教學問題並尋求教學改進之方法。

3.透過環境美學行動研究工作坊之成果分享,分享教學經驗與成長歷程,並尋求行動團隊之外的意見提供與批判,以做為下一螺旋之行動研究實施的基礎。


四、行動歷程

由於本研究主要是應用藝術與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空間角落,因此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計畫、行動、觀察以及省思的歷程,描述環境美學的改變歷程,並探討校園空間角落的美化對師生意義與價值。

(一)學校環境的整體改造

傳統的校舍建築與環境營造有三個缺:偏重物理層面的建築、缺乏心理層面的營造;偏重結構安全的考量、缺乏工程美學的設計;偏重統一的格式,缺乏創意與特色。也就是學校的建築並未將如何吸引學生來上學,當作建築設計的重要因素。

而相對於附近新建學校,崇德國小就像都市裏的「村姑」,2.3公頃的土地,擠進了二千多名學生,學校不但破舊且有點擁擠。學校雖然有螢火蟲的養殖技術,但是,只是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並未與環境互動,或與教學結合,學校的特色好像被切割的一塊。以前的總務主任為了維修方便,將每一扇廁所的門換成不鏽鋼門,耐用但冰冷且缺乏美感。校園老樹多,但樹下蚊蟲多,鮮少教師與學生光顧或應用。導入環境美學重新營造學校的空間,就成為校務經營的當務之急。

人創造了空間,空間卻培養人的氣質。空間就是教室,空間就是課程,學校的空間應該充滿魅力,吸引學生來上學。

有人會流漣巴黎夜景,有人會迷戀賽納河畔,但是很少人記得學校某個美麗的角落。學校的建築普遍缺乏美學的要素,缺乏美感的感動經驗,學校的空間經常是滿足了當下的需求,卻缺少美學的感動。

如果能將「環境美學」或「生態美學」的概念導入校園,再結合永續校園經營、情境教學、能力導向之教學理念導入校園,學校必然能夠創造另類的生命價值。「應用藝術與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空間角落」這個計畫,就是透過美學的觀點,重新營造學校的空間,重新創造學校空間的意象,重新創造學生學習的成果。

1.導入環境美學創造永續校園

環境美學應該是台灣地區下一波校園營造的核心概念與主流。生態美學不但可以持續發展永續校園的生態概念,同時也兼顧校園的整體美感,創造生命的美感經驗。環境美學的內涵包括生態理解、環境關懷、生態體驗、美感經驗、美感空間營造等等。

2.應用環境議題轉化,師生共創校園空間

發現事件,當成議題來討論,重新來定義事件,認識我們的思維,落入了理所當然及「崇德經驗固著化」困境。以「改造鹽酸嚴重侵蝕污漬不鏽鋼門」事件為例,經常的答案是「不可能」,議題討問後改變了固定的思考模式,以問題解決為導向,我們創造了「無限可能」。

3.導入「生態村」核心概念創新永續校園

生態教育是最好的人文教育,也是最好的情感教育。從人文主義的觀點來看,生態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人類對於周遭物種的瞭解與尊重。從情感教育的觀點來看,生態教育的歷程,不應該只有認知,更重要的課題應該是讓學習者有機會直接和大自然對話,用心靈和身體去感覺,讓學習的歷程有更多震撼和感動。

因此,生態教育並不適合建立一個封閉性的網狀空間,然後捕捉人類「需要」的野生動物,在當中豢養,這樣空間規劃,還是以人類需求為主體。從生態的觀點來看,一座生態園的建造,對於整體的生態並沒有實質的助益。

生態教育的新「視界」應該將整個地球看成一個大的生態村,學校和社區是一個小小的生態村,是所有生物共存共榮的地方。生態村的概念,是營造一個吸引生物進來棲息、繁殖和覓食的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進得來,也可以出得去。

4.以全方位階段性建構生態永續校園

透過生態校園教室的課程,把教學場域由教室延伸到校園、再拓展到社區,以全方位的規劃與營造未來的「水岸天際螢火蟲生態村」:

(1)融入環境美學改造校園:校門口、不鏽鋼門的廁所、崇德大事紀

(2)營造生態校園:雨水回收水撲滿、臺灣農村曲水生植物區、油桐花畔的人工溪流、水資源教室與復育螢火蟲的稻田區

(3)結合根與芽推廣活動、綠姆指計畫,落實生態教學。

a.2005.11.26珍古德博士訪台(崇德國小根與芽日)。

b.2005台北縣螢火蟲祭。

c.2006根與芽日-動物嘉年華大遊行、2006台北縣螢火蟲祭。

d.2007根與芽日-動物嘉年華大遊行、2007台北縣螢火蟲祭。

e.2008綠姆指計畫。

(4)規劃2007年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劃完成水岸天際螢火蟲生態村─崇德國小茄苳溪段景觀及生態環境改造計畫200萬之規劃案。

(5)完成全國第一座在校園中即可觀賞到螢火蟲的螢火蟲步道。

5.廢墟變成黃金─茄苳溪藝術館的成立

為了整理校園閒置空間,我們將閒置十多年的崇仁樓地下室倉庫整理出來,並結合在地藝術家及文史工作者,帶著他們的藝術熱情與專業進入崇德校園,將閒置的地下室倉庫,蛻變成「茄苳溪藝術館」。

(1)空間美化:邀請工程美學小組的老師們共同觀察並給予規劃建議─讓學生利用空閒及假日時間將本校所擁有的動植物生態,彩繪在牆壁上,除了增加空間美觀,也藉此讓學生了解校園內的環境生態。

(2)校園藝術美學的饗宴: 97年12月,我們結合汐止地區的藝術家、學校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共計28位,辦理汐止地區藝術家創作聯展。參展的作者皆為汐止地區的畫家作品,如素人畫家余進長、劉麗玉,他們都是沒有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的薰陶,透過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所呈現的畫作;除了素人畫家以外,我們也邀請地方的畫家,如高燈立、葉燕城、古素琴、廖進發等28畫家一起進行展出,作品內容包含水彩、油畫、水墨畫、油畫、玻璃、書法、瓷版畫、速寫、雕刻等不同類型的作品,本次參展共計展出87件作品,讓我們崇德國小的親師生、汐止地

區的社區民眾,不用到台北市的美術館,即可在崇德的校園欣賞到一場藝術美學的饗宴。

此外,為了要讓這一次的參展與教學結合,我們特地為全校的老師辦理一場茄苳溪藝術展的說明會,讓老師能事先了解本次參展的畫家生平、畫作內容與畫作意義,如此即可讓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進畫作的導覽與介紹。

而為了讓學生能與藝術家進一步做接觸,我們特別在參展的每一天,邀請畫家為學校的孩子進行「與藝術家有約」的活動。在每天的早上,都有一位藝術家為班級的學生進行畫作的導覽與介紹,解說他(她)是在什麼情境下進行創作,創作的歷程是需要要耗費極多的心力與時間,如余進長在進行汐止農家生活的畫作,是歷經三個多月、每天從早到晚才完成。此外,我們也邀請畫家到現場作畫,如藝術家廖進發先生現場進行水墨畫創作、葉燕城先生進行現場素描;藝術家透過現場作畫解說如何要如何下筆、構圖、色彩、陰暗的處理等,此刻的學生,無一都目不轉晴注視著畫家的作畫,此時有一老師進到茄苳溪藝術館中,不知畫家和學生再做什麼,便問了學生說:「你們在做什麼?」此時,有一學生很正經的將一個手指放在嘴巴前面說:「噓!請不要大聲講話!畫家現在正在作畫及表演。」由此可知,學生與藝術家互動是非常認真而有學習力的。

我們透過校園閒置空間的規劃與整合,帶著藝術家熱情的藝術種子進入校園,透過藝術作品的展覽、藝術家的現場導覽、創作者的即景寫生等多元的真實學習情境,導引學生學習思考、雙面溝通、發表的能力。


(二)又臭又硬「老古板」變年輕了─廁所美術館

十多年前的總務主任為了維修方便,將每一扇廁所的門換成冰冷且缺乏美感不鏽鋼門。而學校的教職員工在人生五大需求:吃、喝、「拉、撒」、睡中,竟然有二大需求與此環境密不可分,但大部分的教職員工皆以不變應萬變的處

理方式應付,讓鹽酸嚴重侵蝕污漬不鏽鋼門,只因其堅固耐用沒損壞也沒辦法清潔,就將其維持二十年不變。

直到近幾年來,發現事件的嚴重性,才將其當成議題來討論,重新定義事件、審查我們的思維,竟落入了理所當然及「崇德經驗固著化」困境,而後才結合本校多位美術專長教師,成立了「工程美學營繕小組」,因應老舊校舍營造「創意」及「融入美學」教學的空間,配合著生態主題彩繪廁所。

同時,我們也將這個議題拋給學生,邀請老師和學生一起彩繪,於是師生就一間一間的彩繪、一間一個主題的產生,如蝴蝶、青蛙、甲蟲、魚、鳥等主題。其中還有學生因為很有成就感,要求要包下一間廁所來彩繪。於是透過師生的巧手與創意,化腐朽為神奇的形成有創意的廁所美術館,讓每一位進入廁所的人,不僅可以解決生理需求,也可以有一股溫暖的感動。

此外,也有相關的報導提及:「很多小朋有喜歡在牆壁上塗鴉,但是在家裡這樣行為可是不被允許的,最近汐止的崇德國小就開放一面牆讓小朋友盡情揮灑,這是非常有創意的一件事!」

嚴重侵蝕污漬不鏽鋼門

會勘研討及師生彩繪活動

蝴蝶生態主題廁所活潑明亮

對於廁所美術館的彩繪成果,學校老師的看法如下:

廁所給人的一般印象是髒髒臭臭的,學校廁所原本的門面,也是老舊又單調。但是經過昆蟲主題的牆面設計與廁所彩繪後,廁所變得色彩鮮豔而活潑,空間也煥然一新。學生參與彩繪的過程,除了藝術技巧的學習與展現,更可落實藝術即生活的概念,是很難得的經驗。(971218訪T01)

由T01老師的看法可知,落實藝術即生活的概念,對於學生而言是很難得的經驗,同樣也有老師認為這項此舉,是充滿藝術氣息的活動:

本來廁所給人的感覺很冰冷,但經過彩繪之後,廁所變得很明亮,每次進去都會讓人覺得很舒服,也讓學校到處充滿藝術氣習!(971218訪T02)

藝術人文的教學可以落實在日常活動空間,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發揮在美化學校廁所上面,是學以致用的最佳表現(971218訪T08)

另外,也有一些老師認為,這項活動可以增進學校、家長及學生的情誼,讓家長信任學校,也吸引學生使他們不排斥上廁所,學生更有發揮其藝術天份的空間:

我覺得這樣可以讓學生及家長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如此一來可以讓校園原來不受歡迎的區域,變成具有親和力的場域,是非常棒的一個活動,至於學生在這充滿童趣作品的環境中,讓學生不會再排斥上廁所。(971219訪T03)

將學生的才藝與興趣藉由廁所彩繪發揮,這是一項很棒的創意教學,學生將會更認同學校,更有榮譽感。另外由親子一同彩繪將培養親子間更親密的感情,讓家長參與學校的事務,也讓家長更信任學校。(971219訪T04)

用意良好,轉化傳統廁所給人冷冰的刻板印象。但都較屬於精英式的學生參與,希望可以普及到各個班級。讓所有師生都很有成就感以及參與感(971218訪T05)

此外,除了從藝術觀點上來看,也有老師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認為從活動中,可以看得到學生沉浸在活動的愉悅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學生的潛力無限:

非常有成就感,因為一個小學生就可畫出一張大作品,供使用廁所的所有人觀賞,很厲害。經過學生的神筆一揮,廁所變得多采多姿很漂亮。(971223訪T07)

「那兒有這麼大的畫布啊!讓小朋友們在上頭盡情揮灑。」這是大家對於廁所美化的讚嘆及感覺。

經過小小魔法師大筆一揮,原本怎麼擦、怎麼沖,就是髒兮兮,感覺很冷冰冰的女生廁所,瞬間變得就不一樣了。有不少動物大駕光臨,例如:白鶴、大尾雀等,使整個廁所看起來就活潑生動。

廁所美術館的彩繪活動之後,每位學生都發出驚嘆的聲音:「哇!真是漂亮」,學校的廁所從原本給人的感覺是很冰冷,而且黑暗陰沉,使得很多剛上一年級的新生都不敢上廁所,覺得廁所很臭、很髒,但經過全校師生的巧手與創意,化腐朽為神奇的成為有創意的廁所美術館,不僅可以解決生理需求,也可以令人有一股溫暖的感動。同時也有老師與學生都這麼認為(971219):

S02:讓大家上廁所不用看著大鋼門這樣子很冰冷的感覺。

T08:廁所不只是上廁所的地方,它還可以是一個美術展覽的空間,所以我們有一個廁所美術館的概念。

T09:學校比較老舊了,那小朋友如果說他在裡面的時候,會感覺到說學校比較不那麼進步,那麼我們學校剛好有十多位的美術老師,我們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來彩繪,那這些彩繪可以把繪本畫到我們學校的每一個角落,讓它明亮起來。

為了讓學校廁所煥然一新,小小魔法師一筆接著一筆畫,即使顏料味道再難聞,他們戴著口罩堅持繼續畫下去。


(三)活化空間改造:樓梯裝置藝術

學校的樓梯常是學生上、下課必經的地方,所以較會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一般樓梯間的牆面,常因傳統的觀念,認為白色較純潔,而學生就是最純潔的一群,不受污染,因此一般學校的牆面常常是粉刷成白色的,但由於現今觀念的開放,導致一大片白色的牆壁,會讓人覺得沒有變化,不夠活潑。

因此本校教師帶領多位美藝社的學生,將樓梯的牆面重新彩繪,使學生每次上、下課時,有美麗的圖案可供欣賞,也會讓學生更加珍惜。

樓梯的牆面彩繪

教師彩繪樓梯的牆面

樓梯的牆面原本模樣

學生認真彩繪

朝氣蓬勃的牆壁

樓梯換上新面孔

 

對於樓梯牆面的彩繪成果,學校老師的看法如下:

學生發揮巧思,在樓梯間的牆壁上畫出生動的故事插畫,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師生共同建構美麗的校園空間,美化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場域,讓藝術與人文課程走出教室,朝生活化與實用化邁進。而學習的主體回歸到學生本身,學生更可表現無限的創意與想法,充分發展多元智能。(971222訪T01)

由T01老師的看法可知,學習的主體回歸到學生本身,學生更可表現無限的創意與想法,充分發展多元智能,而讓學生有參與學校的美化環境活動,他們也會更珍惜學校的一草一木,捨不得破壞同儕辛苦創作的作品:

我覺得如此做法,可以讓學生們更有參與感,讓其他學生能在充滿藝術氣息的校園內萌發,讓他們對於美有更進一步的想法。(971222訪T02)

提供學生一個創作空間,增加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有藝術天份的學生。 (971222訪T03)

樓梯間的壁畫是由中年級小朋友所彩繪,好好引導小朋友,小朋友的潛力是無限!。(971222訪T07)

除此之外,學校老師也認為這項活動,不僅美化了校園的環境,同時也對於學生潛在課程-環境教育有莫大的助益,更加以增加學生對於美的想法與觀感:

很棒,將原來死硬的牆壁重新繪製,替校園增加一些美麗的圖案,能幫助改變學生氣質,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971222訪T05)

將原本白色冰冷的牆壁,經由美藝社學生的彩繪,整個樓梯空間頓時變得生氣盎然,朝氣蓬勃,在環境教育上有莫大的助益。(971222訪T06)

將牆面彩繪,讓素白的空間多了很多情境,有一種走入童話的感覺,很漂亮,值得多多推廣壁畫。(971222訪T08)

同時,本校老師也覺得將樓梯空間美化可以使人轉換不同心情,從本來死氣沉沉的校園,瞬間轉變成活潑、生動的校園,使人留連忘返,每天都抱持著愉快的心情來上學,也讓整個校園的氛圍不同,師生都很愉悅:非常棒的設計,轉化空間氛圍。(971223訪T07)

很可愛,不但使空間美化,更是利用空間改變氣氛及心情。(971223訪T09)

除了學校老師的看法外,我們也訪問了參與學生的創作想法,希望透過學生的想法,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學生對於藝術的獨特創意觀感(971222)。

T:你喜歡樓梯裝置藝術?為什麼?

S11:喜歡。因為畫完之後,特別有成就感,而且也更懂得珍惜校園內的事物。

S12:喜歡。很有成就感,也很好玩。

從上述的兩位學生回答,可以推得,學生很喜歡這項活動,認為畫完之後,會很有成就感,而且做中學,讓學生也更加了解到,知識的來源不僅是課本上的,還有在生活週遭的任何事務,所以學生在學習上,也會用心觀察自身的周圍環境,不再自不關己了。

T:在作畫時,有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困境?

S11:有些地方太高,需要使用梯子才能作畫。

由上述S11的學生回答得知,由於小學生的身高普遍較矮,所以一些較高的地方,對於小學生而言,有實際上的困難,但學生還可以想到用梯子來解決,從中可以看得出來,學生遇到困難時,會懂得自行解決,不會因為畫不到就直接放棄。

T:畫完以後,有沒有什麼樣的想法?

S11:感覺不錯,希望學校多多舉辦類似活動。

S12:非常有成就感,每次經過樓梯時,都會想跟其他人炫耀自己的作品。

由S11、S12這兩位學生的回答,可以知道,學生對於自己的作品的榮譽感,可以教師可以導入潛在課程,教導小朋友,不可以隨便破壞公物,因為那也是別人花費很多心力,嘔心瀝血所做出來的作品,如果由於我們一時的好奇心,不小心把它弄壞了,如果你是作者,會做何感想,因此大家要好好珍惜自邊所看的任何東西。

T:父母知道你們畫的內容?有什麼想法?

S11:知道。媽媽只說了:「嗯!很好,好好努力畫。」

S12:知道。但父母沒有表達任何意見,只有點點頭,表示贊同。

由這兩位學生的回答可以得知,兩位學生的家長是屬於較傳統式的父母,在現今智育掛帥的社會下,只管學生在校的智育成績,不在意其他科目的成績,尤其是在藝術與人文這門課程上的表現,許多父母是漠不關心的,不然就是輕描淡寫的回應學生而已。

T:下次如果要畫,你還想要畫什麼?

S11:Q版的東西,比較可愛。

由學生的回答可以得知,現今社會的資訊廣泛,學生也深受其影響,所以學生在表達方式上,也會依照社會化的講法,且S11是位小女生,女生本來就比較喜歡較可愛的事物,因此在她的想法上,就會傾向可愛的東西。

T:在什麼地點作畫?

S11:校門口,因為校門口是每次上、下學必經過的地方。

S12:教室,因為可以讓我們更喜歡上課。

學生的回答透露出,讓學生將無限的創意,發揮在自己每天生活的地方,例如:校門口及教室,可以改變學生對於上學的態度,將藝術人文的教學落實在生活中,也是具有教育意義。

T:想要用什麼方式表現?

S11:剪貼,因為之前都用畫畫,常常把衣物弄髒,沒有辦法隨心所欲,如果是用剪貼的話,就可以毫無考慮的盡情揮灑,而且也可以有不一樣的效果。

S12:畫畫,因為我從這次的活動中,體驗到原來畫畫不只限制在圖畫紙上,也可以在牆壁上,著實讓我上了不一樣的一課。

由學生的回答得知,學生的創意無窮,只要有多餘的時間,學生必能發揮不同的想法,創造出更多新奇、創新的作品,因為社會的觀感,導致很多小朋友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想法,怕被罵,被認為天方夜譚,胡說八道,但其實我們應該讓學生五育均衡的發展,才是達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四)改善合作社外牆師生一起來

合作社是大部分學生每天來學校必去的地方,但在合作社外圍有一大片的水泥圍牆顯得空空蕩蕩,每次學生經過時都覺得很孤燥乏味,只會快速走過,進入合作社買個小零嘴就直接回教室,從不會多加留意。

由於去年九月本校多位美術專長的教師將閒置十多年的崇仁樓地下室倉庫整理出來,並結合在地藝術家及文史工作者,帶著他們的藝術熱情與專業進入崇德校園,將閒置的地下室倉庫,蛻變成「茄苳溪藝術館」。頓時之間,崇仁樓地下室由堆滿雜務的倉庫,轉變成美輪美奐的藝術館。

有鑒於此,因此本校兩位教師鄭亞婷老師、黃怡嘉老師帶領了學生,將合作社外圍的水泥圍牆換上新裝,使其煥然一新。

學生故事牆

學生彩繪牆壁

合作社換新裝

彩繪合作社外牆

學生討論情形

學生認真作畫

接著我們針對合作社外牆的彩繪成果,訪問了學校的幾位教師,他們的看法如下:

每位兒童都有塗鴉的慾望,但礙於社會的約束,許多學生都將其欲望壓抑在心裡,而且也沒有大空間可以讓學生盡情揮灑,學校提供合作社外牆讓學生在牆面上盡情塗鴉,恣意揮灑彩筆,不但滿足了學生的樂趣,更創作出了美麗多采的圍牆,擺脫了生硬冰冷的刻板印象,美化校園環境之外,也增添許多趣味。(971222訪T01)

由T01老師的看法,讓學生彩繪合作社外牆,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樂趣,也更創作出了美麗多采的圍牆,擺脫了水泥牆給人生硬冰冷的刻板印象,除了美化校園環境之外,也增添許多趣味。同時,學校提供場域,讓學生發揮其想像力及創造力,讓校園不再那麼呆板:

我覺得這個做法很不錯,可以提供學生們塗鴉的空間,讓學生們可以發揮其想像力及創造力,讓他們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是相當好的做法。(971222訪T03)

本校老師也認為這項活動,除了可以培養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也使學生更愛護學校的公物,此外,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也會有想繼續參與的動機:

我覺得很贊成此活動,這樣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971223訪T02)

合作社外牆的彩繪活動很棒,學生將會更愛惜學校的公物,對於自己的作品繪製在上面,也能增加自信,老師也能藉由彩繪的內容進行教學,讓校園不再那麼呆板。(971222訪T04)

讓學生能投入校園美化,為校園的事務盡一份心力。且參與的學生及老師都留下深刻體驗,並有想繼續參與的動機。(971223訪T05)

對於中、低年級所發揮的內容可以作一比較,也可以讓各班一起來討論學生所畫之內容,共襄盛舉才能達到良好的成果,應多加鼓勵。(971223訪T06)

除此之外,我們也訪問了參與的學生,對於合作外的壁畫畫後的觀感,其對話如下(971223):

T:你們喜歡合作社的壁畫嗎?為什麼?

S21:喜歡,因為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S22:喜歡,因為平常美術課都只侷限在圖畫紙上作圖,如果畫太多的話,就會超出圖畫紙的空間,但在牆壁上作畫,可以盡情地揮灑,不必擔心空間上的問題。

T:在作畫時,有沒有碰到什麼困境?

S21:在作畫時,由於裝油漆的桶子破了,導致地板都是粉紅色油漆,真不想清理。

S23:由於是用油漆作畫,在作畫時,沒乾的油漆,會滴下來,滴到我的衣物上,搞得髒兮兮,回家時還被父母罵了一頓。

T:在完成作品之後,有什麼想法?

S21:很漂亮,之前去合作社買東西,覺得那面牆很單調,都會加快腳步走過,但現在會停下腳步,欣賞自己及同學的作品之後,才會離開。

T:父母知道你們畫的內容?對於所畫的內容又有什麼樣的想法?

S21:不知道。假日時,都會帶父母經過合作社,告知他們這面牆的圖案有些是我畫的,但父母僅覺得不錯,就沒有再表示什麼意見。

S22:知道。之前剛畫完時,母親發現我的褲子髒髒的,就詢問我原因何在,我告訴母親說,因為畫學校合作社外的圍牆才弄髒的,母親就一直問我畫的圖案,一直問一直問,簡直快被煩死了!

T:如果下次學校還要舉辦類似的活動,你們希望畫什麼?

S22:小天使。因為小天使給人很溫馨的感覺。

S24:小朋友在運動場上跑步、打球的樣子。

T:想要在校園的什麼地方作畫?

S21:我想畫視廳教室外面的牆壁,因為白白的,而且有一些膠帶的痕跡,感覺醜醜的。

S22:資源回收場,因為那邊常常不見陽光,感覺很陰深,而且那邊的牆壁灰灰的,所以想將其美化。

S23:司令台,常有人在司令台上打躲避球,打得牆壁都黑黑的,而且也會有人在司令台上噴漆或者塗立可白。

S24:體育館,因為每次上體育課都覺得體育館空空蕩蕩的,尤其是放跳箱那邊,所以想美化那邊。

T:要以什麼方式呈現?

S22:剪貼的方式,使其有立體感。

T:對美化校園空間,有沒有其他的想法?

S21:廢物利用,利用空罐子拼湊出立體圖形,放在川堂,供經過的民眾觀賞。

S22:請學校花錢買一些藝術品,放在校門口,讓經過的路人可以欣賞。

S23:剪貼一些圖片,放在校園的空白空間。

由以上四位學生的回答得知,學生很喜歡作畫,且都愛作畫,但平常礙於時間、空間的阻礙,沒辦法讓學生盡情發揮想像力,恣意地揮灑,而學生也會因為考慮到衣物的清潔問題,在作畫時,經常會綁手綁腳,好不自在,提供場域讓學生發揮才能,運用藝術與人文課程上所學的知識,共同營造美麗的校園。

其中清潔是學生最在意的事情,如果能讓學生盡情的揮灑,但提前之下,又可以不用弄髒衣物、地板等的話,想必學生一定可以發揮更大的想像空間。

而且彩繪後,學生都覺得那面牆變得很漂亮,值得一再觀賞,細細品嚐,對於美化校園的成果又更注入一股暖流。

在詢問家長的觀感,發覺大部分的家還是屬於傳統式的父母,只管學生在校的智育成績,不在意其他科目的成績,尤其是在藝術與人文這門課程上的表現,許多父母是漠不關心的;但其中S22學生的家長就比較特別,他們是屬於

比較現代的父母,會去關心學生在校的所有表現,他們秉持著一個信念「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從瞭解學生繪畫的內容,可看出這位學生平常最愛的課程應該是體育課;且從S22學生可以看得出來小朋友的純潔,想到以天使為主軸來彩繪,因此由學生的回答可得知,學生的想法是很天真無邪的,也常依據自己平常所喜愛的活動來彩繪。

另一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一般的觀點都認為學生不關心校園的角落,但其實學生每次經過校園時,都還是會視察一下周遭的環境,例如:S21學生的回答:「有一些膠帶的痕跡,感覺醜醜的。」或許在我們的視覺中,不覺得視廳教室外面的牆壁有何不妥,但對於小朋友而言,他們能觀察到白白的牆壁上還有膠帶的痕跡,可見學生的觀察力是出乎意想之外,多給學生發揮的空間,一定能有更好的作品產生。

其實學生的創意無窮,只要有多餘的時間,學生必能發揮不同的想法,創造出更多新奇、創新的作品,常常因社會的觀感,使得小朋友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想法,怕說錯會被罵,想法被認為天方夜譚,胡說八道,但其實我們應該讓學生多元智能,不要只是一昧的告知學生該如何做,而是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去發揮,這才是達到教育的理想境界的最佳作法。

經由學生的想法:「廢物利用,利用空罐子拼湊出立體圖形,放在川堂,供經過的民眾觀賞」,可以得知美化校園,除了在牆壁塗塗抹抹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隨手可得的東西來做些改變,也有學生提意說要請學校花錢買藝術品,但其實只要學校的師生肯用心一點,想必可以讓學校有更多令人驚豔的效果出現,而不是只一般人所認為的「學校只是學生讀書、學寫字的地方」而已。

經過了一連串冗長的討論之後,我們也邀請校內幾位老師對於應用藝術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的空間角落這樣的教學,提出他們的看法如下:

美化校園空間角落,除了營造校園的藝文氣息外,讓學生親身參與改善學校環境的教學方式,學生主動愛護環境,維護環境的情懷也會應運而生。

學生是學校環境重要的成員,也對此環境有美化與維護的義務,透過應用藝術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空間角落,對環境藝術教育有正面的意義,所建構的文化價值也更永續。(971219訪T01)

由T01的老師看法可得知,透過應用藝術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空間角落,對環境藝術教育有正面的意義,所建構的文化價值也能更永續發展下去,同樣的,也有老師認為這類的活動對於藝術教育的落實有更好的正面意義:

可以開放校園內所有牆壁讓各班創作,這樣無形中培養學生對藝術興趣,進而提升國民藝術素養。(971218訪T02)

應用藝術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空間,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他們可以將這種能力,應用在自已的家庭上。(971223訪T08)

同時也有教師認為藉此活動可以加強學生的環境教育,進而使學生了解環境的改造是需要學校和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不僅是校長、主任及老師的責任而已。

而且「要改變一個人,必先改變環境,環境變了,他就被改變了!」(971218)T04老師有這樣的認為和想法。

由此可知,雖然我們極力想要改變學生的不好行為,如果學校的環境不跟著改變的話,那不論我們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學生還是一貫的作為-亂丟垃圾、隨便塗鴉、不珍惜學校的東西等等,有一個故事也是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有一個人的習慣很差,家裡常常搞得烏煙瘴氣,許多朋友的勸說,他都聽不進去,直到有一天,其中有一個朋友送了一朵花給他,而他也為了這朵改變了整個家,由以上的案例,可以得知,改變環境的重要性。

環境教育在教育的環境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利用藝術人文教學美化校園角落,從教室到校園,學生心境將更寬闊,也讓全校師生感受到色彩所帶來的活力,很好的方式。(971222訪T04)

由於現今教育強調學校、社區、家長三個是共同體,所以透過這個活動可以讓學校之外的人更暸解到學校的各項活動,也歡迎社區及家長共同參與,一

同為我們的後代創造美好的讀書環境,也可以讓學生留下在學校所讀的一個足跡:

我覺得這個做法相當不錯,可以美化校園並長久展示在校園的公共空間中,使校園充滿了藝術的氣息,而這些充滿童趣美感的作品,也經常吸引家長們、社區民眾的目光,這是非常棒的教學活動。(971223訪T03)

非常值得推廣,讓學習角落處處不一樣,處處有驚喜,對學生是很難忘的經驗~可以光明正大在校園塗鴉,還被好好保存。學校可多規劃,而且可幾年就換一次。(971222訪T06)

我建議可以利用間隔和牆面提供老師帶學生作塗鴉之教學,分為低、中、高三階段,讓每一屆的學生利用粉彩或顏料留下足跡。(971222訪T09)

因此,營造一個讓兒童可以築夢的空間是我們最大的理想,兒童是課程的起點,學校在增加心理層面的建築營造、增加工程美學的設計、增加創意與特色的空間營造之後,學校變得不一樣了!透過豐富的素材運用與選擇,老師的教學更精彩了!透過學生認真而努力的學習,學生的能力也逐漸在增強與進步中!學校不僅成為學生喜歡上學的地方,也是學生喜歡駐足、進行深度學習與築夢的地方!


五、行動結果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更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和完整教育的根本。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兒童參與視覺藝術的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分析、了解、批評、反省其作品所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徵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並使藝術學習能夠促進、聯結與整合其他領域的學習。現今的藝術教育已逐漸脫離技術本位及精緻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與限制,而邁入以更自主、開放、彈性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教育部,2003)。

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提到藝術源於生活,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源,因此藝術教育應該提供學生機會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物;觀賞與談論環境中各類藝術品、器物及自然景物;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建構意義;提供學生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的表現技巧、鼓勵他們依據個人經驗及想像,發展創作靈感,再加以推敲和練習,學習創作發表,豐富學生的生活與心靈。

(一)環境美學課程的行動歷程

將「環境美學」的概念導入校園,再結合永續校園經營、情境教學、能力導向之教學理念導入校園,學校必然能夠創造另類的生命價值。「應用藝術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的空間角落」這個計畫,就是透過美學的觀點,重新營造學校的空間,重新創造學校空間的意象,重新創造學生學習的成果。

空間即課程,本方案以兒童的「創意」出發,創造多元豐富的校園,營造一個可以吸引學生喜歡上學、教師喜歡駐足、家長驚豔的校園。

1.廁所美術館

十多年前的總務主任為了維修的方便,將學校的每一扇廁所的門換成冷且缺乏美感的不鏽鋼門。所以我們透過這個活動,邀請老師和學生一起彩繪,師生就一間一間的彩繪、一間一個主題的產生,如蝴蝶、青蛙、甲蟲、魚、鳥等主題。還有學生因為很有成就感,向學校要求想要包下一間廁所來彩繪。於是透過師生的巧手與創意,化腐朽為神奇的形成有創意的廁所美術館,讓每一位進入廁所的人,不僅可以解決生理需求,也可以有一股溫暖的感動。

藉由這個活動落實藝術即生活的概念,增進學校、家長、老師及學生的情誼,更吸引學生使他們不排斥上廁所,也讓學生對於廁所徹底改觀,不再認為廁所是又黑又臭的地方。所以為了讓學校的廁所可以煥然一新,全體師生即使顏料的味道再難聞,他們還是戴著口罩堅持下去,他們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要讓廁所成為美輪美奐的美術館。

2.全新的樓梯壁畫

學校的樓梯經過本校教師及多位美藝社的學生的巧手及創思,將牆面重新粉刷,使學生在上、下課時,都有美麗的圖案可供觀賞,也讓學生更加珍惜,不再加以破壞。學習的主體回歸到學生本身,學生更可以表現無限的創意與想法,充分發展多元智能,且這項活動不僅美化了校園的環境,同時也對於環境教育有莫大的助益,更增加學生對於美的想法與觀感。

這次的活動讓小朋友的繪畫空間由圖畫紙延伸到了校園內的牆壁,素材從水彩、蠟筆等小朋友常用的媒材延伸到了水泥漆,對於老師及學生都是一大挑戰。

3.合作社外牆的新裝

合作社是大部分學生每天來學校一定要去的地方。去年九月時,本校多位美術專長的教師將閒置十多年的崇仁樓地下室倉庫整理出來,並結合在地藝術家及文史工作者,帶著他們的藝術熱情與專業進入崇德校園,將閒置的地下室倉庫,蛻變成「茄苳溪藝術館」。頓時之間,崇仁樓地下室由堆滿雜務的倉庫,轉變成美輪美奐的藝術館。

有鑒於此,因此本校兩位老師乃帶領了學生,將合作社外圍的水泥圍牆換上新裝,使其煥然一新。讓學生彩繪合作社外牆,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樂趣,也創作出多釆多姿的圍牆,擺脫了水泥牆給人生硬冷的刻板印象,培養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使學生更愛護學校的公物。以學校未來的願景-「發揮潛能」、「組織學習」、「結合資源」、「親師合作」等為主軸,營造一個溫馨快樂的學習環境,雕塑「多元卓越」的校園文化。

(二)環境美學課程運作困難與因應之道

1.學生的排斥

剛開始學生都覺得要在這麼骯髒又臭的環境中作畫,是一件苦差事,而且不知成效為何,所以實在是不太想去畫,但老師鼓勵學生盡量去嘗試,說不定能在這項活動中,發現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活動之後,還有學生因為很有成就感,要求要包下一間廁所來彩繪。

2.身高與牆面的差距

在彩繪樓梯的牆面時,由於樓梯的差距較大,而且小學生的身高普遍都不高,導致較高的地方,學生不容易畫得到,所以只好拿出梯子來讓學生作畫,這時,學生就不會感到困難,而且也可以較盡情的發揮想像空間,構圖時就不會只侷限於自己身高的限制。

3.衣物的清潔

由於彩繪時,學生大部分都穿著學校的制服、運動服或者是自己家裡的便服,使得學生在作畫時,無法盡情地作畫,因為如果把衣服弄髒,回到家後會被父母責罵,所以老師提供學生每人一條圍裙,圍裙可以讓衣物保持乾淨,也可以讓學生不會再因為衣物的乾淨與否,導致在作畫時,有所疑慮,而不敢盡性的作畫,也會跟著影響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三)影響師生進行環境美學課程實施的因素

1.老師的想法和動機

學校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教師擁有碩士學位,各類型專長的教師也都十分齊全,但大部份的教師都將這裡當成上班的地方,很多人留下來運動,卻很少人留下來進行課程發展。這個學校充滿潛力,可惜缺乏領導的核心團隊,也就是有看到一列漂亮的火車,卻找不到那個啟動的火車頭。本校有十幾個學習藝術教育背景的老師,但是在保守的校風底下,很少有人將所學專長發揮。後來因為學校推動「生態美學&環境美學」的計畫,就將這些人組織起來,成立工程美學營繕小組,將他們的美學專長貢獻出來。

其中本校黃怡嘉老師與鄭亞婷老師是這次活動的主要實踐者,他們帶領美藝社的學生及所指導的班級學生將校園的角落-廁所的鐵門、樓梯的牆面及合作社的外牆-徹底美化,希望透過這項活動,落實藝術即生活的概念,讓學生有不一樣的難忘的經驗。此次參與的學生中,還有些是六年級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畢業之後,對於母校還有留戀的地方,讓他們時常回來觀賞自己的作品。

除此之外,藉由這類的活動,讓學生將其才藝與興趣發揮出來,也會更認同學校,同時也會對於愛護學校有更深入的責任感,不僅美化了校園,更讓學生學習到不同風貌的藝術與人文教學。而學習回歸到學生本身,學生更能表現出無限的創意與想法,也能充分發展多元智能。

2.全班參與或有意願者參與

其中在老師的回饋中有提到說,希望這類活動可以普及到各個班級,不只是侷限精英式的學生參加,讓所有師生都很有成就感以及參與感。其實本次的活動,是採有意願的學生參加,而並非精英式的學生參與,主要是考慮學生的意願性,因為如果強迫意願不高的學生參加,不僅他們彩繪的意願不高,而且也會導致老師教學上及班級管理上的困難,不想彩繪的學生在旁邊搗亂,也會影響其他想作畫的學生的心情。因此,在種種的因素考量下,才會採取有意願的學生參與,而這類的學生在參與本次活動中,都獲得相當高的成就感及榮譽感,甚至還有學生表示,下次如果有類似的活動,一定還要再來參加。

3.配合分段能力指標的課程計劃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指出,我們要培養學生「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與「實踐與應用」的能力,這次除了我們外在所看到的彩繪活動之外,也同時融入了教學的四大要素:目標、教材、教法及評量,因此空間美學不僅營造了教學,也藉此達到了以下的能力指標:

分段能力指標(修改自教育部,2003,p.20-p.22)

第一階段

(低年級)

1-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3-1-9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係。

3-1-11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增加生活趣味,美化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空間。

第二階段

(中年級)

1-2-2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4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創作要素,從事展演活動,呈現個人感受與想法。

1-2-5 嘗試與同學分工、規劃、合作,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3-2-11 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第三階段(高年級)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情感。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2-3-7 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四)師生參與環境美學課程歷程中,所獲致的意義和價值

這次「應用藝術人文的教學來美化校園的空間角落」的計劃,全校師生幾乎都畫得不亦樂乎,而且也都表示這個計畫,確確實實讓他們上了一課,「原來藝術與人文的課程也可以這樣上!」這是很多師生參與活動之後,心中最深的感動。也藉由這個計劃,讓全體師生更了解學校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平常大家都覺得廁所只是有需要時才去的,平常經過時,都會加快腳步,不會加以留心,但經過這個的廁所美術館的活動,廁所變得不一樣了,變得色彩鮮豔而活潑,空間也煥然一新,平常除了急需之外,偶而經過廁所時,還會觀賞美麗的廁所。

1.融入校園生活的課程

落實藝術即生活的概念也是本計劃的主軸之一,平常人對於藝術的觀感,就只是美術上在圖畫紙上畫畫圖案而已,其他的就都漠不關心,透過這個充滿藝術氣習的活動,讓學生更加重視藝術,不單只是在美術課上畫畫圖,其餘的時間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透過這個活動實行環境教育,讓學生了解到環境生態的重要性,現今全球暖化已造成很大的傷害,如果我們只是口頭說說,而沒有實際的行動,那豈不是落入天方夜譚的神話中,因此,希望學生能藉由活動,了解到環境美學的重要性。

2.活化老師的教學

這此活動除了落實藝術與人文的教學及環境教育之外,老師的教學也從這項活動中有所改變,以前大部分的老師都認為課程應該只限制在課室內發展,從未想過教室外的活動,但藉由本次的活動,學校老師驚覺到藝術與人文不同的教學,也看到了學生不同的改變,更看到親子間更親密的感情。

所以透過本次的活動,讓老師為學校的事物盡一分心力,也讓老師的教學更為活絡,不單侷限在教室內,可以多往教室外面發展,將會發現其實教室外面的資源是更加豐富的,同時,教師的教學生動活潑,學生上起課來可以更有動力,也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

3.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

學生從這次活動中,深深的體驗到原來他們所要學習的知識,除了課本上的之外,還有生活週遭的任何事務,也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會更用心觀察自身的周圍環境。

除此之外,我們也從學生對於自己作品的榮譽感,他們知道所有的作品都是別人辛苦的結晶,不能因為一時的好奇心,而就把其他人嘔心瀝血的作品破壞。這次的活動,每位學生都能自我探索,察覺環境與自我的關係,體認到各種藝術的價值、風格及其文化的脈絡,並熱忱參與學校各種事務,同時,他們也藉由這個活動了解到藝術與生活是密不可分,增強對環境的知覺,擴展藝術的視野,尊重並了解藝術的創作著實不易,並能身體力行,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


六、參考文獻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8 (2),1-14。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硏究。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高雄復文。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陳錦惠(2005)。教學經驗中的美感特質探討─杜威美學的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8(2),15-24。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