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子超教授談「多媒體融入環境教育課程」

訪談文、圖:焦妮娜、張冠英

審訂:張子超教授

   科技進步快速,使得發展電腦多媒體數位教學成為一種潮流、更是一種趨勢,全國各縣市也紛紛投入經費發展數位教學,如新北市許多中小學已「班班有單槍」,為了利用多媒體本身的多變化來吸引學生,教師們對多媒體數位教材教學可說是趨之若鶩;而由於坊間有愈來愈多的多媒體環境教育教材,如何結合這些教材進行環境教育課程,是許多教師希望了解的。

   本期電子報因此專訪帶領學生進行數位教學研究多年、成果卓越的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就「多媒體融入環境教育課程」進行訪談,希望能讓現場教師們在未來規劃設計相關課程時,有更正確而深入的了解。

在規劃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時,國內有哪些環境議題是比較迫切且容易切入的?

   環境議題可以區隔成地區性及全球性的,以前會比較著重在地區性的議題,因為這些議題可以實際接觸得到。以往中小學老師們用來融入課程的環境教育議題,比較偏重在環境汙染部份─例如像河川汙染或工廠排放廢氣等,看到或聞到煙囪排放有毒的氣體,此外如空氣汙染、或者是水汙染、飲食及健康,這樣的議題是在生活週遭發生的事情,讓大家可以感同身受,比較容易編成課程。但是因為現在大家比較重視環保,工廠已經很少排放有毒氣體,比較不容易找到這種題材了;除了還是可以談環境汙染議題外,現在比較大的環境問題反而是氣候變遷造成的。


與學生切身相關的環境議題最受重視

  最近廣受注意的氣候變遷問題很多,例如像全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急遽轉變,極度高溫或者是極度低溫,都是不尋常或者是破紀錄的;像雨量大這種災害型的環境議題,或是像澳洲淹大水、北美洲下大雪,都是更容易引起大家重視的議題。所以究竟哪些議題比較迫切?其實很簡單,只要跟大家周遭環境切身相關的議題,一定會受到大家重視,也就比較容易切入成為課程議題。

  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也是很夯的題材,而且是大家有共識的。從氣候變遷到全球暖化,從氣候變遷到天然災害,累積持續的不尋常急劇氣候轉變,我覺得是很好切入的議題,也是很迫切的。

目前可利用電腦使用的環境議題融入多媒體教材有哪些?多媒體版權的問題如何解決?

 網路上有很多多媒體教學的網站,很多都是以環境為議題的,其實都可以上去找來使用。 

 不過,版權是我們目前面臨到最大的困擾,其實談到多媒體教材時,老師最關切的就是版權到底要如何去爭取,在播放沒有版權的多媒體教材時,就會有違法的問題。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時,我們也的確相當困擾,理由是既然有版權就是要尊重,要買版權就會牽涉錢的問題,而且版權通常很貴。


由公部門購買多媒體教材版權的可能性?

 如果由教育部去談版權問題,就應該要編列一筆經費,所以現在要談的是:是否應該由國家單位支付一些經費在多媒體教學資源上面,像是開發或者是版權的採購,教師們可以這樣建議,但是目前以教育部環保小組來說,就真的沒有這麼大筆經費去做這件事。但如果需求真的是很大的時候,也會考量應對的政策,就是說要考慮需求的強弱及正當性,對於教育部來說,必須要看需求大到某種程度,才會來考慮這件事。

 有很多老師希望能在有版權的條件下用這些多媒體教材,但實際的考量是:老師要求的授權通常是特定的一部影片或教材,但到底是不是很多老師都需要這一部影片呢?當每個人都需要這一部時,教育部就該花錢去購買它的版權了。但是,如果由國家統一發下,讓每個老師都用相同媒體影片去教學的話,就會造成好像是國家在宣導政令。 

 所以從這個考量點,我建議老師如果想播放某個影片的時候,他可以經由自己的管道跟相關主管單位直接洽談,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好。如果由國家統一來購買版權的話,可能就只能挑一兩部比較好的了,例如正負2℃是免費的,例如奇美贈送的從空中看地球影片,就是發放給全國各校,教育部還是會提供這些資源,但是如果大家要求全部教學影片都由中央購買時,是很困難的。

或許可行方法之一是:請專家推薦一些有版權的多媒體教學影片網站,讓一些想利用多媒體環境教育教材的老師知道如何利用。


教育部教育資料館有很多寶藏

 教育部有一個教育資料庫,裡面蒐集了很多教材,老師們可以去找一些相關主題使用,老師如有個別需要的,可以直接跟版權擁有的中心去談。除此之外,環保署和教育部也會花錢去製作環境教育議題一些主題、子題,像最近就製作了一些防災相關的光碟。

(筆者查詢教育部國立教育資料館網站館藏教學多媒體/MOD線上點播有許多影片可以利用)

多媒體環境教育教材如何轉化為課程?

 其實環保署有在做線上學習課程,但是他們所做的和你們所希望的環境教育議題多媒體教材有些差距,因為教材並不是課程,如果把一整個完整的多媒體教材影片給老師們使用,有可能會誤導;很擔心等環教法通過後,全台灣每個老師都帶學生去看環境教育電視和電影,所有老師安排的四小時環境教育課程全都一樣。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告訴老師們:有哪些教材可以拿回教室使用,目的是提供教材和資源,讓老師們知道未來在上4小時環教課程時,要怎麼運用這些教材。

 

播放正負2℃影片,是環境教育議題教學活動嗎?

 上課播放影片的教學方法曾引起一些學生批評,例如:某中學讓學生到禮堂看環教影片,看完也不講解,就解散了,頂多老師讓大家寫個心得,目前的確有這樣的情形。我們今天談的這個話題很好,影音時代來臨,教室設備日益科技化,講述教學已引不起學生興趣,多媒體教學一定會越來越流行。只是多媒體教材能否完全代替老師的教學呢?我覺得教師是不能被取代的,老師應該是利用多媒體教材當工具,去增進教學效果,老師不能用多媒體去幫你做教學,如果完全依賴多媒體代替你做教學工作,老師的功能就不見了。

 現在上課似乎不能不用多媒體,因為它就是一個趨勢,不過老師們一定要記得,多媒體教材就只是一個教材而已,老師只是利用這個教材來教學,我個人覺得一個影片播放若超過10分鐘以上,就不是在教學了。應該要設法去做影片剪輯,用教學多媒體支撐老師的教學,而不是將教學多媒體變主體。


以提供元件的概念來指導教師使用多媒體環教影片教材

筆者:我有一個疑問,就是第一線的老師雜務繁多,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可能也沒有能力把影片分好幾段再去上課,要用什麼方式才可以讓學校的老師可以很容易又很正確的利用影片去上這些課程呢?

張子超教授:就我的專業角度來看,基本上教一堂課40-50分鐘,你可以把課程分解成四-五個單元,這叫做主題,也就是每節課有4-5個主題。每個主題都要很明確聚焦內容,每個主題十分鐘或是八分鐘,所以在提到所謂多媒體影片時,指的是電影或是一個連續stream串流30分鐘的內容,老師必須找出這30分鐘影片哪一段是針對主題的,再把它解離成所謂的「元件」,元件主題很清楚,例如我們這一段是介紹全球暖化,就要找出暖化的的概念做為「元件」,老師用元件嵌入他的課程裡面即可。

如果給老師的是一整片光碟,他不會運用,就只能全片播出了。所以,想推動多媒體教材教學,不是給老師一整片電影光碟,這樣老師們必須自己全部看完影片,自己再剪輯,當然希望老師們都能做到這樣,看完後還要自己抓重點,自己調整要哪一段,不會剪輯至少也必須要知道上課要播放哪一段才可以。但是很多老師的確沒有時間做這些,所以我覺得應該提供元件給老師;我製作了一個「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教育部數位學習示範課程」的網站,裡面就是將每一個元件都拆開,要看動畫就只有動畫,概念部份就只講概念,例如:什麼叫做酸雨?就有個動畫介紹酸雨,老師們只要用那個動畫就好。

在談到多媒體教學時,我認為除了提供整片電影之外,應該要能把電影分解成元件,只要將元件用在教學上,元件可能只要3分鐘或者是5分鐘,超過5分鐘可能就嫌太長,原則上一個元件就是一個標題,老師看到這個標題,就知道該如何應用了。其實多媒體教材應該說是一個元件庫,老師可以配合教材,將元件拆下來直接上課,這樣會比較方便和簡單。不然我擔心可能會有老師用20從空中看地球影片拿去上一學期的課。


教學的核心知識才是最重要的

從多媒體教學談到更深層一點的教育理論,教育就是要教導核心知識。上課看影片最大的缺點,就是影片內容龐雜,而唯一達到的教學目的就是引起情感,無法達到教學的完整目的。但很多老師以為播放相關內容影片就是達到教學目的了,那是不對的。

我要講的「元件」的意義是什麼?元件是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在老師自己設計課程時,我們幫忙準備好課程的「元件」,例如談到酸雨,有一個酸雨的動畫,老師播放完動畫,只要再解釋一下就好了。其實每一段元件,代表的就是一個核心概念;我覺得當老師的必須思考,在有限的40分鐘裡,要怎樣才能做最精簡、精要的教學。

教書和吃東西一樣,不要想吃下所有東西,一定要挑精要的內容,老師們似乎一直在趕進度,原因就是想要教的東西太多了,老師應該要檢討該教哪些東西。所以所謂的多媒體元件,概念是很簡單的,一個小時的多媒體可能只有兩到三個元件重要的,其他的只是在做一些情感或背景的套入,應該利用下課或是其他時間觀賞。如果要在上課時間播放影片,就必須非常合理、非常精要的將核心概念傳達給學生。

或許有人認為:讓學生有想上課的態度就好,其他的可以慢慢教,當然如果時間許可的話,我不反對一節課只看一部影片,因為學生可能會喜歡這種上課方式,因為這樣比較刺激,有聲光效果,不像上課,不用有太多作業;但若是從專業角度來看,不應該花30分鐘只是要學生看一部電影,目的只是要讓學生知道這件事很重要,這樣是不對的。


國外有一些內容很豐富完整的環境教育網站,台灣有無可能建置這樣的網站呢?

最近新力公司辦理一個「從心看世界」活動,新力提供錄影機讓學生去拍攝,再回來提出報告,基本上台灣有豐富的資源,全國各縣市都辦理過好多教師教材多媒體研習,也都有開發多媒體教材,可惜的是各做各的,沒有統整,很多競賽只在乎過程,做出來頒完獎就算做完,之後就束諸高閣了;如果從建置平台的概念來想,能統整這些資料成果蒐集在一個平台上,用元件的概念做分析,就會有很豐富的內容可以讓大家分享了。但彙整的工作耗時辛苦,希望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可以考慮做這件事,如果有這個平台,就可以把全台灣學生發表的內容,老師製作的課程,或者參加各種比賽的成果都放進去,可以變成一個多媒體的教學平台,相信這會是很有貢獻的事。

 

多媒體教材上課的省思與討論─

傳統教學人與人互動的特質,是多媒體教學無法取代的 

筆者:學生長期接受聲光十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改變後,傳統教學講述方式勢必會被淘汰,如何可以扭轉這種觀念?不要讓多媒體教學成為唯一的學習方式? 

 多媒體教學日益精進,傳統的教學法勢必無法競爭,就像生活品質不斷在改善,這是無法改變的。例如看了高畫質影片後,一定會覺得重播的舊片難看,現在的學生因為從小就在接觸聲光效果吸引人的多媒體教材,在用多媒體教材上課時,學生似乎才會比較專注,但專注的時間一定不會太長。教師要學會善加利用多媒體教材,才能提高教學素質。 

 以我自己在上多媒體教材時的感覺來說,我感覺用多媒體上課時,教師是第三者,與學生互動的是多媒體,不像傳統的教學法,上課是人跟人的互動,這種人跟人的互動有些特質是多媒體無法達到的。所以,我認為:在做知識介紹時,教師可以用播放多媒體方式教學,但教學並不只有知識傳達,還有人跟人情感的互動與交流,這時老師就要站出來。

 如果一節課都在用影像介紹知識,無論影片多麼精采,過了十五分鐘,學生也會開始不專心;老師應該要思考怎樣利用多媒體,而不是完全依賴它;一個好的老師要懂得如何透過人與人互動過程,產生出最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如果放棄這個能力,就等於放棄老師的專長,久而久之,教師就不用存在了,因為有多媒體教材就好了,學校也可以不用存在了,在家就可以學習了。

 事實上,人跟人的互動還是有存在價值的,一個好的老師必須要掌握這個要點,抓住這個特質,要學會像班級管理等,才能掌握師生間的互動;如果不懂得如何管理班級及人與人的互動,霸凌會愈來愈多,學生也都不用來學校了。學生到校會正常進教室,主要是想跟人互動;如果把這個主導權放給媒體,教師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老師個人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要思考如何上課才會讓學生會喜歡你?從小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最清楚看出來教師吸引力的重要,小學生如果喜歡一個老師,才會喜歡上那堂課,如果學生來學校只是看影片,留在家看就可以了,就不必去學校了。


張子超教授語重心長的說:

教師們必須要培養怎麼跟學生互動的能力,如何利用上課展現你個人的風格,這樣才能回歸教師教學的本質,所以希望教師們要善加利用多媒體,但千萬不可以太依賴多媒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