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黑板、課本的教室即將成形

《教育第三波革命上路了》

                                        轉載自臺灣立報「百年新希望系列3:教育第三波革命上路了」

作者:陳木城、楊昭瑾2011-2-22

圖:祁立誠


    看花博、逛國際書展,只要帶著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就可一機在手,訊息無窮。當然,數位科技也同步帶來了學習新天地!邁入百年的台灣教育,來到第三波高潮,沒有黑板、課本的教室即將成形,第三波革命上路了,對未來教育的影響不可想像。

設備很未來 教材很落後

    當一個教育願景(vision)不一樣時,任務(mission)就會改變;運作(operation)也會不一樣。

    教育是國家競爭力,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在這波數位教學的浪潮中,台灣本來可以領導風潮,也一定要領先各國。但從這幾年經驗發現,仍存在諸多隱憂。例如:政府投資資訊設施,沒有投資數位內容;教室設備很未來,教材數位化卻很落後。

    首先,雖然政府投資資訊設施,卻沒有投資數位內容;教室設備很未來,教材數位化卻很落後。尤其國語、數學等,從未建制完整數位學習教材,加上出版廠商受限成本考量,無力投入課程與教學的研發,導致教材數位化緩慢,限制了學校推動數位化教學的進度。

    其次,資訊設備供應端與需求端不相符,台灣科技業研發的資訊設備全是以世界為市場,缺乏台灣在地化考量,結果教師使用上不方便,加上數位教師培訓缺乏,數位教學使用率大打折扣。

    這兩個問題要解決,得靠我國的政府單位,但公部門總是脫不了大頭病,以為花大錢建造旗艦級的未來教室,就能培育出數位下一代,卻忽略背後更核心的數位教材,還有最最關鍵的教師教學數位化的問題。

    台灣科技數位教育轉型的最大考驗,在於教育行政思考得先數位化,以前瞻思考解決問題。我們呼籲行政部門,要教育數位化,除了必要的硬體設備,最重要的是數位內容的投資,和數位教師的養成。


學習變有趣 教育有效率

    未來的工作,Google搜尋不到;未來的生活方式,維基百科尚未收錄;數位科技卻已掀起全球教育第三波革命。大家都在問:怎樣才能找出台灣教育數位化的利基,有哪些參考的模式?

    台灣在民國92年時,學校就已經進入科技學習的時代,新北市建安國小於91年起,有別於一般學校設置資訊教師的作法,設置全國首創的資訊研發處主任,延攬科技教育專業教師加入,提昇資訊科技的行政層級,積極建置數位環境,也大力支援教師教學。

    筆者擔任建安國小校長時,當時一般小學最多僅有兩台單槍,但建安國小從92年起,便是班班有單槍,甚至加上專科教室,達到每班1.5部的數量。此外,與電腦廠商合作,提供50部平板電腦給學生使用,擴增伺服器,建構校園無線網路的科技校園。

    建安國小也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建制數位教材,提高單槍、網路學習的使用率,並鼓勵教師發展校本課程,編寫數位教材。小小一所偏鄉小學,9名老師所編寫的教材,竟然獲得當年新北市三鶯區超過4分之3的優良教案獎項,94學年囊括全市一半以上的教學創意獎,後來連年獲得教育部的教學卓銀質獎、金質獎,是當時獲獎件數最多的學校。

    建安國小也運用校內網路分享書籍,讓全校學生每人每年至少閱讀2百本以上,並開設網路讀書會,上傳閱讀心得,老師、同學直接分享、閱讀,給予回應、討論,尤其師生建置一百多個部落格、製作簡報檔案,拍攝剪接兒童電影,學生的資訊能力大大提昇。

    建安國小科技化,讓學生發揮無限創意與想像力,也由於學校太有趣,學生忙得沒時間打鬧,因為學習都來不及。

    小學校、大世界,透過網路科技,數位行動學習開始了,第三波的教育革命,也開始了。

    不過,有人質疑教學資訊化的結果,學生動手做的機會可能減少,對於學生的發展,真是好事嗎?

    從建安經驗發現,數位化教學後,學習模式改變,孩子展現創意寫網頁、開網路讀書會,數位繪本製作、成為網路畫家取代過去動手畫畫、勞作的模式,孩子學習時間減少但學習效能提高,空出的時間可以操作、觀察、研究、討論、互動、創作、組織,展開專案式行動學習,親自體驗、發表分享,有別於過去坐在台下聽講的傳統模式。


    數位教學將是體驗、行動、互動式學習,讓學習變得具體有趣,有了強烈的學習動機,當然教育就更有效率。


第三波改革上路 典範將轉移

    教育科技化是一股世界浪潮,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科技於教育的重要性,美國於2008年提出投入840億美元進行中小學教育科技化的計畫;歐盟則提撥3千億美元推動資訊教育;南韓於2009年則推動全國1萬1,318學校共24萬間數位未來教室;我國則從2009年起提撥71億元建置2萬5千7百間數位未來教室及6千5百間數位專科教室,並遴選10所電子書包試辦學校,希望全面啟動數位科技教育。

    這樣的世代,科技教育已經勢不可擋,學習模式也已經改變,這將進入第三波的教育改革,而這階段最大的特徵就是「典範轉移」,學校老師、主任、校長,甚至學生,都面臨典範轉移的挑戰和危機。

    校長、老師都要改變,未來如果教師數位能力不好,尤其這一代的孩子,都是玩電腦長大的數位原住民,如果老師、校長不進行數位典範移轉,孩子會因為失去耐性,對這樣的老師不感興趣而遭到淘汰。

    民國50年代,勤教嚴管的老師是典範;80年代以後,能與孩子打為一片的老師才是典範;現在,擁有資訊能力、會帶動學生資訊學習的老師,成為學生歡迎的新典範;充滿網路科技、行動學習、互動豐富的校園,才是未來學校的學習方式。

    典範已經轉移了,我們的政策需要的是幫助這些老師,而不是把經費都砸在裝潢和設備上。改革上路,台灣怎麼做,全世界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