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透過影片進行環境教育教學規劃模式 -以±2℃紀錄片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何昕家 |
教育學者Skinner提出:「個體的一切行為改變(包含學習),乃是決定於其本身對環境適應的結果。」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環境教育網站製作人 David de Rothschild 曾說:「只是口頭告訴孩子他會忘記,讓他看見他才會記得,讓他參與他才能真正了解。」 當今對於環境教育的定義,以伯利希宣言中提及的定義為主:「一個教育過程,在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群體瞭解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因素間的交互作用,並得到必須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進而能個別或集體地行動,以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
「真實的環境中」傳遞相關知識,學生是最能深刻感受及體驗 |
透過以上三段文字,可以發現教育是為了讓學生瞭解、知道,進而適應環境的一種歷程,更遑論環境教育更是如此,甚至必須再更進一步具備解決以及面臨環境議題與問題;因此無論是教育或是環境教育若能在「真實的環境中」傳遞相關知識,學生是最能深刻感受及體驗。而情境教學便是強調此重要性,Brown、Col l ins及Duguid合作發表〈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1989)一文,首度對情境教學的理念做系統性論證分析,使情境認知學習更為具體化。文中指出知識的產生是透過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建構而來的,知識獲取的過程是無法脫離其所存在的社會環境背景(林吟霞,2009)。而在東方教育演變至今形成一種填鴨、競爭的現象後,所有的教學均侷限於教室中,任何的知識均從講授及課堂上獲得,而與現實環境漸漸疏離,甚至形成一股巨大的鴻溝;雖然要到現實環境中進行教學有相當多的限制,包含時間、時間、人數、地點、經費、安全…等,尤其是環境教育,往往很多是無法讓學生親臨現場,例如對於國內外自然環境體驗、環境災害的教育…等,其限制更多;而 在真實環境與直接文字講授中產生一種透過影片融入教學的策略與模式,學者Allan(1985)提出影片融入教學的貢獻有:1.提供一個真實的生活片段:由於影片是聲音和畫面同時呈現,而使語言的使用更為真實,也更容易理解。2.可以讓學生能開口說:影片可將人物和情景活生生的呈現出來,而透過此情景的角色扮演,來表達自己的意見。3.可以提供視覺的效果:影片的動態畫面,這種視覺效果使學者更專心。4.可以兼顧學習和娛樂:我們有許多軟體可變化教學,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Kusumarasdyati,2004)。 |
|
以紀錄片、影片方式呈現全球暖化相關環境議題 |
而近年來受到大眾關注之環境議題,莫非全球暖化為首要,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一詞,在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988 年成立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1990年第一次評估報告中,便指出此現象,但當時並無太多人關切;自從2004年電影「明天過後」、2006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拍攝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2007年與IPCC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乃至於近來報章雜誌、電視媒體上越來越多的相關報導,我們逐漸意識到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及可能導致的巨變。近年來也出現許多以紀錄片、影片方式呈現全球暖化相關環境議題;由此可知全球暖化已成為全世界人類所關注的議題,根據IPCC 第三次評估報告(Third Assessment Report)全球歷年的觀測發現:從18 世紀後,二氧化碳濃度已提高31%,在20 世紀中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已增加0.6±0.2℃(呂鴻光,2003)。在2007 年發表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中,證實了全球暖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並指出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的正確性至少達到百分之九十(IPCC,2007)。世界各地因氣候變遷導致的影響正逐漸顯現:2006 年美國、歐洲、中國等地均出現超過攝氏40 度的酷熱氣候(葉欣誠,2006)。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海水溫度也上升,體積膨脹加上極區冰雪溶化,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漸上升,在 2100年時將比1990年高出38公分至56公分。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體積膨脹,格陵蘭及南極洲冰川溶化的影響較小(許晃雄,1999)。臺灣地區為一海島國家,全球暖化是必須面臨的全球議題,在2005年2 月16 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即是世界各國面臨全球暖化危機時,齊心努力所跨出的一大步,且各締約國對於條約中所規範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也已有所因應,臺灣雖非聯合國締約國,但臺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占全球1%,排名第21,但人均排放量則是第18 名;在1990 至2002 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累積成長了16.4%,但同期間臺灣的成長幅度卻是111%(梁啟源,2008);臺中、麥寮兩座火力發電場更因分居全球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一名與第六名(Tollefson, 2007;莊淑臻,2009)。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臺灣必須挺身而出,為全球暖化的國際間的環境議題負責任;在2002 年永續發展的高峰會議(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上指出:「…教育是達成永續發展的鎖鑰…」,因此必須從教育作起,但全球暖化相關環境議題非常多元,較難透過真實環境傳遞相關知識與概念,若適時透過「影片」,讓學生更加接近真實環境,也能瞭解全球暖化所帶來的衝擊,這是在透過真實環境教學以及文字教學間取得一平衡點。 |
|
|
正負2℃紀錄片揭露臺灣環境問題真相 |
|
在國際間與環境相關紀錄片如火如荼傳遞過程中,從高爾「不願面對真相」開始,人類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認知到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等「事實」;由陳文茜小姐所籌劃±2℃:臺灣必須面對的真相,則是由臺灣觀點出發看此世界議題,不只闡述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對於臺灣衝擊,也宏觀的說明對於世界不同地方的影響;此紀錄片希冀喚起居住於臺灣這一塊土地上的居民正視其影響,藉此瞭解到雖然是居住於臺灣這一塊土地上,但我們都是地球上的公民,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無國界,因此更加希望喚起民眾對於地球土地的覺知與意識。馬克吐溫曾說:「會為你帶來麻煩的,不是你未知的事實,而是被你信奉不疑的錯誤事實。」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便是如此,人類無法準確預估此現象在未來所帶來的衝擊,但現今許多表面上看似不會造成事實,卻是一直將人類帶往未知的將來。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天災,是必須馬上及立刻解決的問題;但,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問題,是無法立刻解決,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從「教育」或許是一條取徑。 |
|
但此紀錄片推出後,正反兩極意見蜂擁而出,關鍵點在於紀錄片中,有部份訊息遭環保團體指出有錯誤,那這一部紀錄片到底還是不適合成為教學媒材?這樣的疑問句,答案可想而知一定也有正反兩極看法,但身為環境教育的研究者,對於這樣的紀錄片製作,絕對是讚賞及欽佩,也鼓勵學校第一線教師運用其影片資源進行教學,必須針對有爭議之處進行詳細的探究,並也藉此機會與學生進行討論;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團隊,也利用相關課程編制教學手冊,但此篇文章便不是針對此教學手冊進行詳細介紹,而是要透過編制此教學手冊過程,歸納整理出「如何透過影片進行環境教育教學」之模式(如右圖所示),希冀透過此實務經驗操作所歸納出之模式,讓第一線教師參考,並能實際運用。以下將介紹及說明此模式。 環境教育能透過融入正規課程或是以社團、專題方式進行,而影片部份也能針對不同需求進則。 |
|
透過影片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模式 | |
|
|
一、觀看影片、進行摘要 詳細觀看影片,將影片明顯段落進行分類,並且撰寫其摘要內容,並透過觀看撰寫摘要內容,進而釐出每一段落中重要關鍵,並且將具有爭議之處進行詳細探究,如此是進行基本資料處理,以利後續挑選教學段落。 二、尋找觀點 每一部影片均能從不同觀點切入,如同用不同視野來觀看,觀點、視野很多元,但必須決定一至三種,如此才能讓影片聚焦,而不至於看完影片但卻不知道所要傳達概念、知識,而從不同觀點切入,所規劃設計的課程也均會不同,也能從第一步驟中尋找其觀點。 三、以自身領域或尋找跨領域教師,規劃課程架構 由前兩步驟基本資料建置,以及尋找到共同觀點後,便能結合同領域教師或是跨領域教師,共同規劃擬定課程架構,此課程架構能依據不同領域教師出發思考。 四、以不同核心概念出發 再從課程架構中,思考不同軸線之核心概念,以及能搭配此之影片段落,進而挑選出來,讓課程規劃前置作業完整,包含觀點、架構、軸線、核心概念等面向,以上四點必須以滾動方式進行檢討,讓課程整體規劃完備。 五、進行其課程發展 若前四階段確認完備後,便能進行細部課程設計,讓每一軸線下的課程,進行細部規劃與設計。 六、選擇適當時機進行教學 最後完整課程模組完成,老師便能自行選擇融入課程進行,或是在社團、專題方式進行教學。 以上為針對較完整以及長時段之影片進行環境教育教學之規劃模式,需要一多人團隊,也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因此必須針對較具代表性影片共同進行發展,藉此也能建立學校中利用影片進行環境教育教學之資料庫,如此能匯集更多志同道合教師投入此領域,也能為環境教育教學帶來更加豐富的教學媒材。 |
|
參考文獻 呂鴻光(2003)。溫室氣體之衝擊與對策-我國之影響與因應措施。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梁啟源(2008)。氣候變遷對臺灣經濟的影響。科學發展月刊,424,50-53。 林吟霞,王彥方(2009)。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北縣教育,69,69-72。 許晃雄(1999)。人為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tmospheric Action Network East Asia, Taiepi. 莊淑臻(2009)。國小教師對全球暖化議題之知識、教學態度、教學現況與進修需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臺中市。 梁啟源(2008)。氣候變遷對臺灣經濟的影響。科學發展月刊,424,50-53。 葉欣誠(2006)。地球暖化怎麼辦?請看京都議定書的退燒妙方。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Allan, M. (1985). Teaching English with Video. Essex: Longman. Tollefson, J.(2007). Countries with highest CO2-emitting power sectors (tonnes per year). Nature, 450(7168), 327. Brow 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 32-42. Kusumarasdyati.(2004). Listening, Viewing and Imagination : Movies in EFL Classe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ination and Education Vancouver. Cana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