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個夢幻生態旅遊美麗國度的想像

文:台北市文山新願景促進會理事長 張森田

圖:焦妮娜


 

台灣雖然只是一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海島,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和熱帶邊緣地區,這在地球其他相同緯度、相同氣候的地區來講,不是荒漠就是疏林帶,並不見得適宜人類居住活動,惟有台灣得天獨厚,天然資源豐富,林木蒼鬱,高山翠谷聳立,很少有比這更精采的了!難怪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根據中研究歷史學者考證,認為應該是西班牙人才正確)船隻通過台灣海峽時要發出「IL.FORMOSA」的號歎,從此「美麗島」一詞,就成為台灣的稱號,享譽全球而不名。

 

台灣島四周環海,除了本島,懸立於周圍的還有許多美麗小島嶼點綴,如龜山島、小琉球、綠島、蘭嶼等等,都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熱門觀光旅遊景點。台灣其實擁有太多世界級觀光資源有待規畫、開發。除了高山、谷地、河流、平原風光,光是環島的海岸線,就非常有特色。東北角礫岩、沙灘型海岸、東海岸縱谷、佳洛水巨石灘以及西海岸從苗彰雲嘉綿長的泥質灘地,都是世界級、極具特色而珍貴天然資源,潟湖、溼地、紅樹林縱橫遍佈,當然也是生物豐盈、養殖產業富饒的搖籃。近年來白海豚(媽祖魚)保育等的環保議題,擾攘紛紜,不就是環境與產業拿捏失衡所引起?

     


台灣擁有東亞最雄偉的高峰─玉山,中央山脈由北到南貫穿全島,成為東、西部地理環境的分水嶺;三千公尺以上高峰多達兩百五十多座,拔地而起,峰峰相連,綿延不絕,全是壯麗奇特的自然風光和資源。生物生態方面,豐富而多樣,隨著各海拔高度的不同,自海邊到森林線到寒原,蘊藏著各不同的動物和植物,台灣過去是蝴蝶王國,現在仍享有蕨類王國美譽,但因棲地的不斷開發破壞,許多珍貴動植物已加速流失滅絕,讓人十分憂心!

台灣景色固然有其特色,只是也有她一定的脆弱性與無奈感。地處板塊擠壓、環太平洋地震帶,加上地質猶屬嬰兒期,每逢斷層、地震或豪雨颱風侵襲,容易鬆軟崩裂,土石橫流而造成災害,這是先天條件的不良;過去百多年來基於經濟理由,原本成長千年的原始林木已砍伐殆盡、護土功能盡失,至今經濟政策仍朝污染重工業方向發展,持續要開公路、建水庫,甚至於毀農滅地有遷就財團需求之嫌,引起大眾反彈,仍無意止歇,這就是後天失調的困窘。面臨地球溫度不斷上升,氣後變遷劇烈已成為全球共識的現在,實在有必要重新思考,調整「開發就是建設」、「要經濟就得承受污染、破壞」的宿命思維。

2004年,包括學界、生態界和文學界菁英,包括黃武雄教授、徐仁修老師和小野先生等社會賢達為代表,及許多NGO團體共同發起千里步道運動,在永和社區大學成立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號召民眾重新省思人與土地的倫理關係,認清不斷對土地擴張、資源剝削所帶來的後果,提出步行、騎單車慢行運動。因數十年來所有馬路開發,全都是基於汽、機車交通方便而為,易言之,全都是為經濟開發的思維造成人與土地親密關係的漠視、斷裂,土地倫理已無法顧及。於是提出還路權於行人及自行車用路人主張,希望透過「慢行」來親炙土地芬芳,將人融入土地環境中,同時也倡導大眾節能、減碳、健康、清新的生活構想,呼籲短途用路人儘可能少騎機車、不開車,多步行、多騎自行車。

首先,規畫以步行方式,號召民眾一起走入鄉間、農村的田野小徑,安排多元性生態、文史導覽解說,讓參與者重新認識家鄉環境,並訪視地方社團進行地方營造座談,針對在地生態、文史,環境等公共議題,進行經驗交流,也藉這種鄉野知性旅遊交流透過媒體報導,能蔚為風潮,帶來農村活水源頭。這種模式交流數年來已持續在各縣市城鄉不斷進行,宜蘭、新竹、苗栗、彰化、雲林、嘉義、花蓮,包括部分原住民部落的交流在內,成效還相當豐富可觀,期盼這項「動能」真正啟動風潮而成燎原之勢。為了規畫環島性、且適宜人行步道及單車車道的所謂千里步道,則須儘量選擇遠離汽機車道、選風景優美路徑,這項路徑尋覓踏勘,曾動用龐大志工人力、物力和資源,以兩三年時間,反覆多次踏查確認,此項艱巨工程終於在去(2010)年四月十七日正式透過大眾媒體向大眾公布,期間並努力透過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相關政府主管機關,進行溝通關於這些步道路徑列入法律保護,期望公、私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停止再行開發。並且將自行車列為交通工具、交通安全規則、標誌、標線等立法工作。也直接登訪步道路基的業主,向之訴說這麼做的用心和可能帶來的益處,期獲諒解。這項工作顯然漫長而艱辛,短期自難畢其功,遊說立法工作仍積極展開。這條環島的「綱領步道」已通過全島每個縣市,正可作為各該縣市的規畫依據,即依照這綱領步道規畫屬於自己縣市內各鄉鎮市區的細部步道網絡,最終可達成全島的步道網及自行車道網絡,如此,全台生態旅遊夢想即可水道渠成。

           


雖然現在僅有「綱領步道」,但有興趣的讀者已可上「千里步道」網站、google map了解詳情。想去嘗試已公布的步道走路健行或騎自行車者,也可恰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請求協助,,中心可為用路人安排當地合作的食宿地點及和社團進行交流(還不是很完善)。春節假期正好可去嘗鮮,環島或短期生態旅遊皆適宜,不過,旅遊目的是健康的、知性的、生態環保的,而非趕路為環島。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除努力詳盡規畫路徑、走入各鄉野與當地社團、公部門恰商合作商家,企圖為旅客用路時的優惠、方便、溫馨提供服務外,也在千里步道成立之同時,就很周全地設置集思廣益功能的大腦運動會,稱為「千里步道智庫沙龍研討會」,訂每月最後一週的週五夜晚,提出各項適切議題,針對議題廣邀志工、相關政府機關主管官員、中央及地方民代、各傑出社團和個人、大企業負責人、主管等共同切磋,討論廣泛的旅遊、生態、文史、環境、登山、海岸、河流之保護、安全……到目前為止已持續舉辦了四十五場之多,為千里步道運動提供寶貴的知識經驗,效益卓著。此項腦力激盪的交流仍將繼續,可為千里步道運動帶來寬廣視野和前瞻目光。

 

全球氣候異常,對排碳的限制,國際要求愈來愈嚴格,台灣產業政策無法自外於國際要求,如再發展耗油、耗能、耗水、污染、產生惡疾的產業,正違反了國際思潮。國光石化的開發案民眾憂心忡忡抗議不息,相關學者專家也表態堅決反對意見,政府實宜重新思考重工業的產業政策,以回應民意才是民主的體現。

能否反思打一座造觀光旅遊、無煙囪產業、文創產業蓬勃生機的美麗之島?這是種新思維、新想像,或許也是多數國人所期望的新出路?以台灣的麗質天生、豐富態景觀資源而言,打造成類似東方瑞士、新而美麗的想像,會有實現可能嗎?為圓這個夢想,其實數年來,有一大群懷抱傻勁的國人,早已實際投入資源、時間、精力,默默地付諸實踐行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