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育與環境倫理

文、圖:陳超仁 

壹、前言:

「生態保育」強調的是人類對自然資源使用之態度;由於近年來人口不斷增加,人類為求生存與發展,大量利用自然資源,使得部分資源因過度利用而漸減少或滅絕,因此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生態系統之平衡及人類之後續發展;人類經反省後開始了解到在追求經濟開發及享用自然界富藏的同時,必須接受資源有限性之事實及考量生態系負荷能力,同時並需顧到後代子孫之需求與期望。而在保育思維發展歷程中,「環境倫理」於是受到重視及討論,而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就是在探討自然世界之價值,以及人類對自然界之義務及道德關係;換言之,人類在自然界中應如何對待自然,應如何規範人類之行為及態度,這是環境倫理的精義。

 

  貳、生態保育之重要性    

自然界之野生動植物是地球生態系的重要組成,具有穩定生態環境之功能,其相互作用所產生之維生物質,提供物種及人類生存所需。長久以來,人類與地球之自然生態系相依存,不僅從生態資源中取得所需之糧食、空氣及水等物質,並藉由自然資源發展科學、科技、醫藥及文化。一旦地球上的野生動植物自地球上消失,則地球上的生態系會大幅變化,對人類之生存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將威脅到人類及生態資源之持續生存。

自工業革命以後,國際間由於經濟成長及人口膨脹,各國競相開發自然資源,致使全球生態資源不斷耗損,人類之生活環境品質因而日益惡化;如何挽救銳減中之自然資源及有效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已成為當今全世界人類共同關注之焦點。自然資源與人類之生存息息相關,我們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自當善盡維護人類生存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之責任。

有鑒於地球生態系日益惡化,早在1982年所提出之「世界自然憲章」即強調「生命的每種形式都是獨特的,不管它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當受到尊重,為使其他生物得到尊重,人類的行為必須受到道德標準的支配。」,同時亦指出「人類屬於自然的一部分,生命依賴於自然系統的持續發揮。」;而我國保育政策之指導原則「台灣地區自然生態保育方案」中亦提出生態保育之概念包含:「一、人類之生存與繁榮,乃建立在現存自然生態平衡之維持上。二、美麗之自然景觀及飛禽走獸,乃人類精神及文化之根源。三、自然資源屬於全體國民所共有,任何人非依法不能據為私有。」等項,在在都顯示了人類對自然界生物資源之思維及態度。

生態系中孕育豐富的生態資源,是生態平衡的基礎

 

蕨類是台灣生態系中重要之物種,喜生長在濕度穩定的環境中


參、環境倫理之演變階段

生態系中的生產者及消費者

環境倫理之演變過程中,概可分為下列階段:

一、人類中心主義:傳統的西方社會中對環境及人類關係的規範、信念和價值觀之主流社會典範,強調人為萬物的尺度,地球上只有人類具有智力,因此地球上所有上帝的創造物,必須接受具有卓越性的人類所支配。而其信念包含:

(一)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

(二)人類是一切價值的來源,大自然對人類只具工具性價值

(三)人類具有優越特性,故超越自然萬物

(四)人類與其他生物無倫理關係

二、生命中心倫理:強調尊重生命個體,給予各種生物自由及生存權利,並給予道德考量。

三、生態中心倫理:以生態系整體的觀點討論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係,並認為自然生態有自身的價值,應接受我們人類的尊重與道德考慮。其信念包含:

(一)自然世界具有內在價值,人類應給予道德考慮

(二)強調生態體系整體的倫理關係

(三)重視新的環境價值

過去數百年來,藉著主流社會典範(人類中心主義)之信念運作的社會,使今日世界各地遭逢生態危機,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物種絕滅和全球環境變遷。為解決這些問題,人類開始思考新的社會典範(新環境典範),藉以規範人類社會的發展。這類議題自1980年之後開始成為各種國際會議的主要議題。

「新環境典範」的信念,基本上是相對於「主流社會典範」的觀點,它的信念包含: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瞭解人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的一部份,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非常重要,而且人應尊重自然之價值;相信各種資源的極限性,體認地球的負荷能力是有限的。

健全的生態環境提供穩定的水源,是生物及人類不可或缺之維生物質

溼地是生產力極高之生態系,許多生物賴以維生


肆、人類活動對生態系之影響

野生動植物於自然界生存,有其規律。在一定的場所生活、活動、繁衍族群,並依自然條件決定其族群量;其中動物與動物;動物與植物;甚至動物與水、土、空氣之間相互依賴、維持或共同生存。自從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後,以其智慧及努力,逐漸在生物界中居於掌握的地位,人口迅速成長,產業高度發展,所需的生活資材及產業原料均取自於自然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地球人口增加快速,以致開發及使用自然資源之速度,亦隨著快速增加。改變或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如伐木、減少森林面積、山坡地開發利用、公共建設、道路的興建、礦產的開採等等,均直接或間接的使野生動植物其賴以生存之環境,遭到破壞或改變,而影響其生存及族群繁衍。地表上每天有許多種野生動植物從地球上消失,實與人類之行為破壞棲地與過度獵捕有直接之關聯,這種情況如持續下去,未加改善,則許多物種將從地球上消失,後代子孫將無法看到這些美麗的生物,嚴重者將影響人類之生存及其他生物的生存。

步道之設置提供人們親近自然又避免過度干擾環境之設施 解說牌設施可提供人們認識自然之管道 勿任意干擾動植物是基本且正確的環境態度

伍、野生動植物與民生

植物在生態系中扮演生產者(綠色植物)的角色,而分解者(真菌類)在物質及能量循環上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現存於地球上的植物,已知的約有三十多萬種,這些植物依其形態、構造及彼此之親緣關係與演化程度,可劃分為苔蘚、藻類、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苔蘚和藻類因缺少維管束組織構造而稱為「非維管束植物」(nonvascular plant) ;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則因具有維管束組織而稱為「維管束植物」(vascular plant)。它們都是生物網的重要部分,形成脆弱的綠色斗篷包裹著地球。這斗篷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所不可或缺的,人類亦依賴它們維繫生存。所有人類,不論居住在何處,都倚靠植物提供食物、衣著、庇護和燃料。甚至,在使用來自動物的製品時,也是間接利用植物,因為所有的動物終究還是依靠植物獲取能量。由此可知,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依賴植物的,植物界的健全對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而言,是極其的重要。

而動物則是生態系中的消費者,自然界之野生動物範圍廣泛,包含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昆蟲類等,其種類有數百萬種,且尚有許多物種尚未為人類所知或發現。地球上每個角落都有野生動物分布,而以熱帶雨林中之物種最多,約佔已知物種之百分之五十,沙漠地區亦有野生動物存在;這些動物均居住在其棲地上生活,默默地擔任族群繁衍及生態平衡穩定之任務。另野生動物體態優美,具有觀賞及怡情養性之作用;人類之文學及藝術作品,亦不乏以野生動物作為主題者;在醫學及藥物之研究上,野生動物亦為重要之研究對象。

總之,野生動植物除具有維持生態平衡之重要功能外,對人類社會而言,亦具有經濟、醫學、遊憩、娛樂、科學、哲學、美學、教育等之價值;人類亦為生態系統之一份子,與野生動植物相依相存,為期維持良好之生存環境及生態系,野生動植物保育實為當前重要之工作。


陸、生態保育與新環境典範的實踐

野生動植物為重要之生物及生態資源,不僅具有維持生態平衡之功能,自古以來亦為人類生活及發展上不可或缺之素材,在人類歷史上扮演極重要之角色。目前世界各國均體認到保育野生動植物,使其永續生存於地球上,實為維持人類永續發展及生存不可忽視之任務,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我國自應為此盡一分心力。

臺灣位居亞熱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全島山巒綿亙,溪谷縱橫,垂直高差近四千公尺,其中百分之五十八之面積為森林所覆蓋;生態環境極其多樣化,也因此孕育出豐富之動植物資源,其種類之多及珍貴稀有程度舉世聞名。在臺灣地區已記錄之維管束植物達四千餘種,其中約百分之二十五為特有種;野生動物(包含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淡水魚類、昆蟲類等已命名之種類)計一萬八千四百餘種,其中特有種佔百分之二十以上。如此豐富之生態資源及高比例之特有種,不論在學術研究或資源保育上均深具重要性,值得國人珍惜及保護。

保育生態資源的作法,當屬維護生環境完整,使物種於環境中穩定成長繁衍為要務;「生態中心倫理」之產生,就是強調尊重生態系整體運作之思維,而在以人類為主導之地球上,人類必須了解及認識生態系之重要性及內涵,方能有效維護地球生態之完整。

人類具有親近自然之傾向,自古以來人類以各種方式進行自然觀察及生態旅遊,而近年來此一思潮更於各國積極推廣;有別於過去,現今人類對自然資源之高密度利用,為維護地球生態系之完整,人類實需以更謙虛之態度面對自然,並避免對自然生態系過度之干擾,才能有效達到保護地球生態系之目標。為鼓勵人類接近自然並避免過度干擾生態,「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之概念因而運應而生。『無痕山林運動』主要在提醒我們對所處的山林環境善盡應有的關懷與責任,以儘可能減少衝擊的活動方式與行為,達成親近山林,體驗自然之目的。這些減少環境衝擊的方法,包含下列七大適用於山林中的活動準則,可讓大眾在享受自然生態之美的同時,亦能減少因活動所對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及其他使用者所造成的衝擊。

生態解說及戶外教學是最佳認識自然之管道

接近大自然是人們內心的渴望,於行動時應有對大自然存有謙卑、感恩及愛護之心情

觀察自然時應避免干擾野生動植物;賞鳥牆設施可達生態教育及減少干擾野鳥之目的

一、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Plan Ahead and Prepare

二、        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三、        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四、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Leave What You Find

五、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六、        尊重野生動植物Respect Wildlie

七、        考量其他的使用者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無痕山林運動』可說是新環境典範的實踐,也是一種「負責任的品質旅遊」型態,教導大眾對待環境的正確觀念與技巧,協助將遊憩活動對自然的衝擊降到最低,值得大家學習與推廣。


柒、結語

以生態原則施作之工程,其設施可提供動植物利用及棲息,達到安全及生態之效果,亦是尊重自然的作法

生態保育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基本作法,全世界皆將此列為各國重要環境措施,由參與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之國家數量可看出,生物多樣性保育已成為世界之潮流。而要保育生物多樣性資源,則必須重視正確之環境倫理,將其落實於大家之內心,進而付諸行動。

學校是推廣新環境典範的最佳場所,可由校園生態營造及自然觀察等基本作法著手,培養學生尊重生態系及生物生命之觀念,並養成自然觀察之習慣;於戶外活動時灌輸『無痕山林運動』之概念,並實踐之,如此,必能有效傳達及教育生態保育之正確作法,長期以來必能使生態系及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永續長存,共創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