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植物保育與生態校園之營造

                                                   文、圖:陳超仁

一、前言

  「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生態系包含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等中之活生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及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由這些生物和環境所構成生態系;換句話說,「生物多樣性」涵蓋了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系多樣性三個層面。而各種生物的組成,就是物種多樣性的一環,其中植物扮演重要之角色;多樣的生態系提供各種植物生存空間,可保存多樣性之植物物種;因此,生態系保護及維持與植物之保育息息相關。「原生植物保育」是在各特殊生態系中有效保存當地植物及遺傳基因的工作,為物種保育之重點,係現今世界潮流及國際趨勢,對吾人及後代子孫而言,均屬重要之使命,且原生植物保育能維持當地生態循環,其亦能達到環境穩定及生態平衡之功能。

   要保育原生植物,則必須先認識原生植物之重要性做起,並積極推廣原生植物綠美化;而校園具有教育及推廣之功能,於校園中推廣原生植物保育,將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果。

透水鋪面之孔隙可提供草本植物之生存

二、原生植物與生態系之關係

    英國科學家洛夫拉克提出「大地之母」(Gaia)假說,強調地球之存在及穩定,主要係靠地球上所有生物,於其適當區位上,共同發揮其生態機制,負擔起維持地球「恆定性」之責任;地球生態系中,各物種間以共同演化之方式,彼此協調,而達到生態平衡。地球上之各種生態系極為多樣化,而各種生態系中皆演化出適合生存於其中之物種;「原生植物」即係生存於其特定生態系中之植物,是指在當地經過長時間之演化,已適應當地地質、水文及氣候之植物;這些植物和其他生物一起長期生存及演化,形成群落,並提供很多野生物之棲息地,與其他物種形成共生之關係,可說是生命共同體,彼此相互依存;且因原生植物與其他生物(包含動、植物及菌類等)、非生物(如溫度、濕度、光線、風力、土壤等)因子長期相互影響(包含促進及抑制)及演化,使其族群在生態系中達到之最適數量,可說是最適合當地環境之物種,並可擔任生態平衡之功能。

   綠色植物是地球生態系主要的生產者,能經由光合作用之機制,將太陽能、無機物之二氧化碳及水,轉換成為有機物的葡萄糖,提供其他生物使用。原生植物扮演生產者及庇護者之角色,具有提供其他動物取食、棲息、庇護、築巢、育雛等功能,屬生態系不可或缺之基本成員。

透水鋪面孔隙中之植物,極易觀察,可為教學之題材


三、臺灣植物資源之特色

根據1994-2000年出版之第二版臺灣植物誌記載,臺灣原生維管束植物計有231科、1314屬、3982種(含變種、亞種、品種等種以下分類群),其中特有種1041種。若加上歸化種共4216種群。臺灣維管束植物中物種最多的前五科分別為蘭科(331種)、禾本科(248種)、菊科(194種)、豆科(176種)及莎草科(174種)。

臺灣的維管束植物以單位密度種數而言,每平方公里擁有0.111種,較之鄰近地區之菲律賓的0.021種及日本的0.014種都高;若以植物之科數而言,臺灣的蕨類植物有37科、裸子植物有8科及被子植物有186科,分別與全世界的蕨類植物65科、裸子植物11科及被子植物411科相比,臺灣各類植物科的比例最少超過世界各類植物科數之百分之45,可見臺灣具有相當高的植物多樣性。

多樣性之原生草本植物構成生態豐富之草皮 石板菜外型極為特殊,是常見之海濱植物 蕨類植物室校園常見之孢子植物

四、臺灣植物相分布概述

臺灣面積雖不大,但因多山且地形變化極大,加以氣候因素,形成了多樣性之生態環境,各特殊之生態系中蘊育其特殊之植物種類。臺灣的植物生長環境及生態系中,依高至低海拔可概分為下列各類:

(一)高山寒原:海拔高度在3500公尺以上,終年低溫,植物生長不易,可見具有避寒特性之低矮灌木及草花。

(二)針葉林:位於海拔高度在2500-3500公尺之間,溫度偏低,環境十分嚴苛,主要有鐵杉林、二葉松林、冷杉林和玉山箭竹草原。

(三)檜木林:位於海拔高度在1800-2500公尺之間,屬年降雨量最高之森林,長年雲霧瀰漫,主要有檜木林、赤楊林和變色葉林。

(四)樟殼林:位於海拔高度在500-1800公尺之間,樟科和殼斗科植物之天下,屬各林型中生物種類最多之區域,主要有樟殼林和柳杉林。

(五)樟楠林:北部地區位於海拔0-500公尺之間,南部地區位於海拔0-700公尺之間,本區氣候溫暖,雨量充足,主要有樟楠林、五節芒草原、筆筒樹林及相思樹林。

(六)海岸林:位於海拔高度在0-20公尺之間,全島海岸線範圍皆屬之,主要有沙灘植物區、岩岸植物區、海漂林及紅樹林。

雞屎藤是常見之藤本植物 攀緣植物具有美化牆壁之效果 烏來杜鵑為原生之低海拔杜鵑花,具有美化及觀賞價值

五、原生植物之保育

原生植物是當地的生態特色,其存在係經長時間之演化,一旦滅絕,則無法以人力再創造出來;原生植物保育之目的,係要避免人們對原生植物不當之破壞及利用,而導致其物種滅絕或族群衰退,當前原生植物面臨之主要危機包含:

(一)棲地破壞、劣化、零碎化:棲地破壞係原生植物快速滅絕之主要原因,沒有完整之棲地,原生植物將失去穩定之生活環境,無法有效完成其生命及繁衍週期,終將導致族群衰敗及物種滅絕。

(二)外來種之入侵:外來種生物入侵將破壞當地之生態平衡,最明顯之現象是侵蝕原生植物之族群及佔領原生植物之生存空間,導致原生植物漸遭抑制或淘汰。

(三)污染:污染會造成環境品質劣化,影響原生植物之生存及繁衍,而終導致原生植物之滅絕。

(四)過度利用資源:原生植物是可再生資源,妥善保育能永續長存,並提供人類經濟發展及改善生活環境;惟如過度利用,將使其數量快速減少或滅絕。

保育原生植物之有效作法,除要排除前述之負面因子外,並應從「域內保育」及「域外保育」做起;其中域內保育就是在其原棲地中加以保育,其具體作法包含保護區劃設及自然棲地保護等;而域外保育則是將其種原移至校園、植物園或標本園中栽植保存,並進而使其繁殖之作法。

金銀花之花朵具有芳香味道,為極佳之攀緣植物 紅楠為原生之木本喬木,嫩葉之顏色極富變化 原生植物可吸引昆蟲前來吸蜜

六、運用原生植物創造生態校園

校園可說是原生植物保育及推廣之最佳基地,因校園是最有系統及效率之教育場所,於校園栽植原生植物,除可提供學生生態觀察及教師設計教案之材料外,並可達到動植物種原保存之功效,種植原生植物所形成之生態系,可吸引許多動物前來棲息及覓食,此一現象可達到物種多樣性保育之目標。

自然系統中,有豐富之生態系,蘊育許多獨特之植物資源,是無可取代之自然資產。而校園環境中,因已改變其原有之生態系,物種亦漸減少,如經由人為之施作,進行校園原生植物之栽植,亦能達到提供植物生存之目的;具備豐富植物種類之學校,自然是生物多樣性豐富之校園。而吸引動植物前來棲息之必要條件係需提供其適宜之環境;校園內進行之透水性鋪面改良、雨水再生水回收利用、人工濕地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地表土壤改良、親和性圍籬、多層次生態綠化、生態景觀水池、落葉與廚餘堆肥、教學農園等項措施,均提供了營造生物棲息環境之功能,有利於各種植物生存及吸引各種生物前來棲息。校園生態環境之營造,原則上應尊重當地環境主體性,亦就是應先行了解其環境特色及原生物種等資料後,再以生態原則進行維護或營造工作,如此才能達到生物棲息及易於維護之目標。

一般而言,各校因其所屬區位之不同,實已具備與他校不同之生態環境,且各校內又因其微棲地之不同而存在相異之生態環境,概括而言,各校之各類生態環境包含草皮、操場、教學苗圃、菜園、蕨類園、水池、網室、溫室、花圃、蝴蝶園及藥用植物園等,均可用以栽植原生植物。而欲創造符合生態理念之環境,應多使用原生物種進行生態綠美化,並採多樣化及多層次方式施作;減少平整劃一的草坪,增加多物種之原生草原;營造大而連續之自然綠地;儘量減少對植物之人工修剪、干擾及為害;適地適木,勿以奇特或艷麗之物種為追求標地;維持自然而活化的地表及土壤;建立適當比例之混植密林區或荒野區;建立多孔隙及多變化之自然棲地;建立綠地之生態廊道。

原生草皮常見之黑端豹斑蝶幼蟲 草海桐為海濱常見之植物,外型優美,可作圍籬植物 校園生態池可提供原生水生植物棲息,具有教育及種原保存之功能

   植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生產者之角色,有豐富且多樣化本土植物資源之場所,必能吸引動物前來覓食及棲息;因此,在營造生態棲息環境之時,應先了解到植物扮演先趨且重要之角色。一般而言,校園內常包含原生植物及外來植物,其中以原生植物為生態環境營造所必要及不可或缺之材料。臺灣原生為管束植物有四千餘種,如能妥善運用,對於生態環境之營造具有較佳之效果,原生植物是多彩多姿而且美麗優雅的,它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應用在校園之綠美化及生態化;特別是臺灣的原生維管束植物種類繁多,可適用為喬木、灌木、綠籬、地被、吊花之材料者不勝枚舉。校園中可因生態及景觀功能之不同,而選用特定植物。以下所列植物可供校園作為生態綠化之參考:

(一)喬木:香楠、大葉楠、欖仁、土肉桂、福木、臺灣海桐、蘭嶼海桐、臺灣海棗、青剛櫟、茄苳、楊梅、烏心石、杜英、無患    

     子、水柳、九芎、黃槿、白雞油、水黃皮、台東蘇鐵、森氏紅淡比、臺灣欒樹、大葉山欖、瓊崖海棠、正榕、雀榕、樟、楓

     香、珊瑚樹、臺灣櫸、木荷、大頭茶、肖楠、蘭嶼肉豆蔻、毛柿、穗花棋盤腳、山櫻花、銀葉樹、鐵冬青、竹柏、臺灣五葉松。

(二)灌木或綠籬:山棕、台東火刺木、鐵色、日本女貞、蘭嶼羅漢松、小實女貞、厚葉石斑木、白飯樹、山黃槴、七里香、春不

     老、珠砂根、臺灣野牡丹、楓港柿、臺灣赤楠、草海桐、白水木、鵝掌藤、厚皮香、海桐、福木、象牙木、厚葉榕、苦檻藍、苦

     林盤、日本女貞、小實女貞。

(三)藤本:地錦、馬鞍藤、濱刀豆、港口馬兜鈴、飛龍掌血、歐蔓、薜荔、金銀花、酸藤、柚葉藤、虎葛、漢氏山葡萄。

(四)地被植物:臺灣百合、月桃、腎蕨、馬鞍藤、車前草、木賊、兩耳草、狗牙根、魚腥草、普拉特草、蛇莓、石菖蒲、越橘葉蔓

     榕、馬蹄金、爵床、堇菜、雷公根。

(五)濕地及近水域植物:野薑花、香蒲、水柳、三白草、穗花棋盤腳。

(六)生態水池植物:

   1.  沉水植物:聚藻、馬藻、水蘊草、苦草、水車前等。

   2.  浮葉植物:臺灣萍蓬草、小杏菜、印度杏菜、水禾等。

   3.  漂浮植物:青萍、紫萍、滿江紅、槐葉蘋等。

   4.   挺水植物:南國田字草、水蕨、鐵毛蕨、水紅骨蛇、紅辣蓼、蕺菜、三白草、水馬齒、石龍芮、圓葉節節菜、白花水龍、黃花

     水龍、白花紫蘇草、細葉水丁香、水丁香、水芹菜、半邊蓬、野慈姑、水竹葉、鴨舌草、多花鴨舌草、石菖蒲、長苞香蒲、香

     蒲、畦畔莎草、牛毛氈、紫芋、荸薺、水毛花、水禾、開卡蘆。

   5. 水岸植物:水丁香、紫芋、三白草、木賊、大安水蓑衣、水竹葉、毛茛、過溝菜蕨、黃花水龍、青芳草、水柳、穗花棋盤腳、

     稜果榕、水同木、雀榕、茄苳、九芎、筆筒樹、血桐。

      6.   岸邊石縫植物:紫萁、木賊、過溝菜蕨、腎蕨、車前草、石菖蒲、鐵線蕨、海金沙、越橘葉蔓榕。

以上植物之選用,如能配合當地地域性、海拔及民俗特性等條件,將更能符合營造地方特色之植被。

蜜源植物具有吸引蝴蝶之效果 食茱萸是校園常見之原生植物 魚木樹型優美並可吸引蝶類幼蟲前來覓食

七、校園生態系之經營管理

校園環境如能朝原生物種多樣性方向營造,將有希望造就一符合當地生態環境之學習場所,不僅具有野生動植物,亦具有美化景觀功能。惟校園生態環境之營造非一蹴可及,需經長時間經營與管理;而為期達到永續經營之功效,則宜於規劃、施作及後續管理等各階段均邀請全校師生乃至社區人士直接參與,從一開始即培養大家關心校園環境之興趣與態度,並鼓勵其參與施作,養成大家以擁有校園美好環境為榮,並建立校園生態文化,以利長期之經營與管理。

山素英為香花蔓藤植物 原生草本植物身上常可見到蝴蝶幼蟲 運用辟荔可美化洗手檯

八、結論

臺灣因地理環境特殊及多樣化,孕育豐富之原生植物種類,這些生物不僅於其特定生態系中生存,易發揮其生態功能;對於生態平衡及生物多樣性均有其重要之意義。原生植物是地被的保護者,亦是生物多樣性之基礎,是臺灣生態系之寶,惟部分人士尚未能了解原生植物之重要性,而不知珍惜這些生態之寶,導致若干原生植物之棲息環境面臨破壞危機,甚而使得部分原生植物漸漸稀少或走向滅絕之路。

欲保育原生植物,除應保護其自然生態系,進行域內保育工作外,並可積極於校園、公園或庭院,進行多樣性生態系規劃及營造工作,提供各種植物生存及繁衍,亦可有效保存植物資源。此外,亦應體認到,生態系統之形成極為微妙且複雜,各校均有其獨特之生態環境,如能於營造過程中以尊重自然運作之原則處理,則必能找回當地原有之生態景觀,進而達到生物保育及永續利用之目標。各校校園生態環境之營造及管理,應以其在地性及獨特性為考量,切勿強求或極思模仿其他案例,以向自然學習之態度營造校園環境,必能創造一個與環境相容,具有豐富生態資源之生態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