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調適是一種居安思危、習險解難的教育 

文:周鴻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國立空中大學 生活科學系 講師  (93 講字第078127)

行政院環保署 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合格 (100 環署訓字第EP111109)

 圖: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團員 焦妮娜


一、用碳浴缸模式理解氣候變遷、減碳與調適之間的關係:

 我們每天都需要洗澡,若用浴缸想像一下,浴缸的基本配備有大大的水龍頭、浴缸本身與小小的出水口。將地球的大氣層想像為一個碳浴缸(Carbon Bathtub),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量最多)好比是從水龍頭流出來的水(碳源),而森林、海洋、土壤、大氣等多種管道則是二氧化碳的去處,就好比是小小的出水口(碳匯)。現在的情況是不斷增加流入的水量,又不斷減少流出水的管道,簡言之,二氧化碳排入大氣的速度比移除的速度快,而碳浴缸將會愈來愈滿,快超過能夠承受的能力(Carrying capacity)

 麻省理工大學斯隆商學院的John Sterman(2000)就是用碳浴缸模式來闡述流入到碳浴缸量太多太快,而流出口本來就既緩且慢,浴缸裡的水很快就會滿出來。這用來類比大氣中二氧化碳達到每年91億噸之多,其中約90%來自燃燒化石燃料,10%來自砍伐樹木森林。而二氧化碳被吸存的速率30%來自植物及土壤,25%被海洋吸收,約1%被沉積物及岩石吸收,所以仍有大約45%的二氧化碳留在大氣層裡。由於溫室氣體具有集熱的能力,導致溫室效應加劇,造成了全球平均溫度持續升高。全球暖化過程中同時造成氣候變遷的現象,包括:溫度變化、極端氣候事件、海平面上升、降水改變等(IPCC,2007)。生存在浴缸中的人類與萬物,由於氣候變遷的現象造成的衝擊諸如:乾旱缺水、極端降雨、海平面上升、糧食危機、疾病擴散、物種滅絕危機等不斷發生之下,人類賴以維生的生態系統與居住的基礎建設受到嚴苛的挑戰。

浴缸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為385ppm,且每年增加23ppm。如欲使二氧化碳含量不超過多數科學家認為可能引起危險的450ppm,全球必須於2050年前減少80%的二氧化碳排放。想辦法把流入到碳浴缸的二氧化碳量減慢減少,而流出口需要加大加快,這些具體作為就是減緩(mitigation)策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增加碳匯而擬定的政策或採取的措施,包括技術面的減量、建立經濟誘因制度與改變社會體制(IPCC,2007)。這些策略因地制宜地落實於臺灣各部門的政府政策與各生活層面的行動方案,總稱為「節能減碳」(Energy conservation & Carbon reduction)。諸如:綠建築、植樹綠美化、低碳旅遊、資源循環再利用、開發再生能源、節約能源、綠色或低碳運輸等七大面向的行動方案。在教育面向譬如教育部環保小組紮根於永續校園推動節能減碳教育,環保署促進一般民眾的綠色消費與全民減碳行動,經濟部能源局與工業局提供節能減碳誘因與產業在職人員培訓等。

但不幸的是,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生命週期可以維持20200年,也就是說全球暖化仍會持續發生。氣候變遷衝擊已非靠人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能立即改善。生存在浴缸中的我們,除了積極減碳,還要想辦法透過社會與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使人類能夠適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在極端氣候與暖化效應下持續謀求永續生存、生活與發展。這些具體作為即為與減緩同等重要的調適(Adaptation)策略(IPCC,2007)。根據許晃雄等人(2011)指出臺灣島包括數個以上與氣候有關的天然災害,而氣候變遷會加劇天然災害的衝擊程度。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參考世界各國調適作為,考量臺灣環境的特殊性與歷史經驗,分別就災害、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使用、海岸、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與健康等八個面向的調適領域,陳述各領域所受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並且提出完整的因應調適策略,以及落實執行的推動機制與配合措施。在綱領中不斷呼籲臺灣整體國民必須提升風險知覺(Risk perception),並且盡快採取調適行動,降低社會脆弱度(Vulnerability),共同面對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未來。


二、調適教育,從大學通識課程開始著手:

根據《環境教育法》之定義:「環境教育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由此可知,氣候變遷、節能減碳教育、調適教育,亦屬環境教育之一環,可藉由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來達成教育目標。就調適教育來說,學習災害的發生現象及人類的反應,可將其視為「從環境教學」。另一方面探討災害成因及各領域可能造成的衝擊,可視為「有關調適的教學」。由下而上引導探討調適策略,進而建構個人的環境素養,則可視為「為調適而教學」。

我們應該清楚認知氣候變遷災害是不可能被根治,就如同颱風來時,只能期望災情能降到最低,而不能控制颱風是否會發生。以臺灣的地理特性與社會條件而言,面對氣溫上升與降雨型態大幅度改變,可能造成各調適領域的衝擊(經建會,2012),包括:(1)颱風、暴雨影響較為顯著的洪災與坡地災害。(2)遭受各種災害破壞的維生基礎設施,諸如橋樑、道路、水利、輸配電及供水設施。(3)水資源的調度越趨困難。(4)土地的環境脆弱與敏感度相對提高。(5)海平面上升造成國土流失。(6)能源供給與產業管理風險增加。(7)糧食安全受到威脅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流失。(8)傳染性疾病流行風險升高等。因此,從環境教育觀點看氣候變遷調適,我們應該提升氣候變遷危機意識與調適知識、加強事前的衝擊調適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在災害過後能夠儘速回復正常。

事實上,由於氣候變遷調適的專業知識及技術,常涉及多個政府部會與特定專業人員上。在相關調適資訊尚未普及的情況下,社會大眾對於氣候變遷調適認知不足,這對教育體系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過,臺灣目前首先從大學通識教育開始,教育部環保小組補助大專校院辦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調適通識課程及學分學程,在101年度申請之通識課程或學分學程以「氣候變遷調適」為主軸,將八個氣候變遷調適面向,先由大專院校試辦調適策略相關課程,有待課程設計與評量純熟後,再向下紮根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三、將低碳與調適議題帶到學校與社區,由下而上開展:

行政院環保署(2011)為蒐集國內非政府組織NGO、產、官及學界對氣候變遷議題因應的意見,在北、中、南、東區各舉辦一場「世界公民咖啡館」,由下而上透過公民咖啡館的的方式,討論國家永續發展政策以及各項環境議題並提出有效建言。而筆者曾經運用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活動型式來實施環境教育4小時的教師研習。例如:新竹市國教輔導團環境議題團教師研習、新北市立建安國小低碳校園志工研習、臺北市立螢橋國中教師研習、教育部學校環境教育人員研習、內政部農糧署北區分署員工研習、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種子人才培訓等。有技巧的運用World Café匯談技術並在適當的時段穿插相關於議題的動人影片,可以讓學習者更深刻地融入情境。簡要說明操作步驟為:(1)當參與者入座之後,首先簡介研習內容,包括議題背景介紹、議題討論的結構介紹、場域的介紹。(2)再來是匯談方式簡介,包括World Café 的介紹、每個議題使用的模式導引介紹、分桌。(3)用圖示說明氣候變遷、減碳與調適之間的關係,精要說明關鍵議題的內容、回合與換桌。(4)在匯談的過程中主持人(或桌長)有必要引導參與者進行對話(Dialogue)與反思(Reflect),並將文字彙整之內容以短篇文字呈現。(5)各桌上臺分享。

綜合上述多場帶領深度匯談的經驗,筆者發現從低碳和調適的議題切入,讓參與者在海報上,就現在及未來可能,寫下對當地可能衝擊事件的看法。然後再漸漸找出困難點、尋求突破。成員慢慢會形成共識,找出不同調適策略並討論如何落實。過程中也可以選擇利用地圖或在海報上描繪地形空間的方式進行討論,透過海報與地圖,引導出在地的學習者的生活經驗,描述可能預見的衝突、辨識地圖中數個最脆弱最易受到傷害的地方,然後一一提出解決方案。若時間充足的話也盡可能邀請各桌評選調適措施的可行性與順序。筆者也發現群體深度匯談結合模式導引有助於對話效率與品質,而透過群體深度匯談有助於調適行動經驗分享與擴散。這能回應有意義(meaningful)的環境教育是強調增加相互學習、社會學習的機會。也有必要從個人、集體到政策面向,學習共同參與並共同採取行動。在深度對話中有助於提高對氣候變遷的認識,漸漸培養調整與適應的能力。


四、在引導深度匯談中促動環境希望:

筆者在演講低碳與調適議題時,多會引用Peter SengeGiddens二本書中的概念與大家分享。Peter Senge(2010)在必要的革命The Necessary Revolution一書中,特別強調要從解決現在的問題到開創永續的未來。他認為任何邁向未來的途徑都必須考慮未來世代的需求才行得通(永續發展)。同時需要透過集體的力量面對挑戰-共同思考、團隊學習,形成夥伴關係,而真正的變革往往根植於新思維與新觀點(永續性、整體觀、系統思考)Giddens(2011)氣候變遷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其中一個觀念,是要將悲慘轉為希望(Hope),如果想要大家改變習慣,勾勒一幅美好快樂的願景,要比悲觀、恐嚇、悲慘世界的效果還要好。

環境希望可以從Hicks1998)的研究得到支持。他針對英國的環境教育人士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其希望與激勵的來源為:大自然、能欣然承受苦難的生命、為追求公義的群體奮鬥、理想的實踐家、信仰與信念、自我價值、音樂、藝術、文學創作等、能提供激勵的親人或同事、親人友人之愛、幽默與歡笑。而許世璋(2003)則發現花蓮環保團體領袖其希望與力量的來源為:其他環保人士的實踐榜樣、大自然、追求理想的群體奮鬥、友情、生命信念(悲憫、公義、尊重生命等)、對鄉土的關懷與愛、來自他人的鼓舞與感激、與美好的願景。這些環境希望的來源,提供環境教育教學許多啟示,在深度匯談中的橋段中融入動人的生命故事或短片,有助於學習者勇於面對全球環境議題時所產生心理層面的矛盾,尋求心靈的安頓與突破。

結語:

臺灣朝向低碳社會最積極且引動學術、大專教育界投入,實屬國科會和教育部各別推動的能源科技人才培育計畫。自2009年迄今國科會推動能源科技人才培育的主要目標是達成提升全國民眾節能減碳素養以及發展能源科技產業。而2009年教育部科技顧問室則從K-12的能源基礎教育延伸至大專的綠色能源、節能技術、提昇能源效率等能源科技專業教育。由於節能減碳是政策導向型的教育,國內目前關心氣候變遷議題多偏向於溫室氣體減量(節能減碳)等議題,在政府大力宣導節能減碳教育之下,在教育現場的中小學教師,相較而言對節能減碳概念可能比調適概念來得深刻。

然而,面對環境風險快速增高,未來要面對的困難將更加劇,我們已無可迴避,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突顯出其重要性,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與最好的「希望」,共同在節能減碳與調適上努力,才能減緩衝擊並適應未來不確定性的情境。中國成語中的居安思危、習險解難的意義對於調適教育的本質有重要的啓示。居安思危出處為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而居安思危與常備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同義,意指我們現在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裏,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風險意識),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周向潮,2006)。而習險解難之道,其實就是《周易》憂患意識思想的實踐之道。「坎卦」以險為象是指示客觀的險惡環境,習險解難之道的啟示,對於個人的認知與修養,在防險方面要能居安思危而知幾預防,至於涉險時則要有知難而進的剛健態度(蔡月娥,2008)。而中正誠信的主體是「習險解難」的重心,或者可以說環境倫理是調適教育的重心。這警示我們要敬畏自然,向大自然學習,要維持人與環境的和諧的倫理關係,此外,還要有正向環境態度、發展環境友善的科技與綠色經濟等具體作為,如此才能化險為夷、趨吉避凶。


參考文獻

Hicks, D.(1998).Stories of hope : a response to the “psychology of despai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2), 165-176.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anita Brown,David Isaacs,高子梅譯(2007)世界咖啡館。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

Lord Anthony Giddens著,黃煜文、高忠義譯(2011)氣候變遷政治學。臺北:商周出版。

Lyn Carson(2011). Designing a Public Conversation Using the World Café Method.Social Alternatives.30;1,10-14.

Peter SengeBryan SmithNina KruschwitzJoe LaurSara Schley著,齊若蘭譯 (2010)必要的革命:個人與組織如何共創永續社會。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Sterman, J. D.(2000).Business Dynamics: Systems Thinking and Modeling for a Complex World.Boston:McGraw Hill.

行政院環保署(2011)-世界咖啡館專區-全國氣候變遷公民會議資訊平臺2012.1,取自:  http://unfccc.epa.gov.tw/epacafe/act_1_a.html

周向潮(2006)新篇常用成語典(上、下)。智典工作室。

許世璋(2003)。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121-139

許晃雄、陳正達、盧孟明、陳永明、周佳、吳宜昭(2011)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完整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http://satis.ncdr.nat.gov.tw/ccsr/index.files/download.htm

蔡月娥(2008)。論《周易》「習險解難」之道,臺北大學中文學報5141-19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核定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7124